龍洲書院

崇禎十六年(1643)書院毀於兵。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知縣江成重建。 三十一年,改為益陽學堂。

簡介

龍洲書院,位於湖南益陽。前臨資江。明嘉靖三十年(1551),知縣劉激自捐俸金,令“民所犯(罪)情甚輕力能贖者”贖以瓦木材料,又集侵占縣學隙地之人“抵修祠閣”,在龜台山建成書院,前瀕資江,以其位於會龍山與十洲之間,取名“龍洲”。有大門、講堂、號舍、尊經閣、五賢祠、圖書妙合亭等,“規模之盛,蓋侵軼石鼓、嶽麓矣”,並撰《龍洲書院志》以記其事。又聘蔣信等講“心法”。崇禎十六年(1643)書院毀於兵。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知縣江成重建。乾隆十二年(1747),知縣高自位重建五賢祠,內祀劉激所鑄屈原、諸葛亮、張栻、張詠、胡寅五人鐵像。三十七年,知縣馮鼎高增建石牌樓、洞原亭等。嘉慶二十五年(1820)以蔣信替張詠為五賢。鹹豐二年(1852),清兵駐此攻太平軍。四年、九年,知縣林廷式、鄭本玉重修。光緒十一年(1885),知縣毛隆章以生徒日多,擴建齋舍,增加課額。三十一年,改為益陽學堂。辛亥革命以來,相繼改為縣市第一高等國小堂、龍洲師範學校等。1949年後,龍洲師範併入省立第五師範學校,改名益陽師範學校,其址曾先後為醫院、益陽地區幹部學校,省立四中分校所有。1952年至今為益陽市二中。
階聯台斗雲霄路;
座擁圖書道義門。
佚名題龍洲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