齠

齠是中國漢字,拼音是tiáo,部首是齒部,簡體總筆畫是13畫,繁體總筆畫是20畫,意思是兒童換牙;指小兒垂髮;兒童;幼童稚嫩可愛的面容。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齠 拼音:tiáo

繁體字:齠

部首:齒,

部外筆畫:5,

總筆畫:13 ;

繁體部首:齒,

部外筆畫:5,

總筆畫:20

漢字號碼

五筆86&98:HWBK

倉頡:YUSHR

筆順編號:2121345253251

四角號碼:27762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F86

GBK編碼:F6B6

規範漢字編號:7658

漢字釋義

[①][tiáo]

[《集韻》田聊切,平蕭,定。]

“齠1”的繁體字。

(1)兒童換齒,即脫去乳齒,長出恆齒。參見“齠齒”。

(2)通“髫”。孩童下垂的頭髮。

(3)年幼;年少。

形聲。字從齒,從召,召亦聲。“召”意為“引導”、“呼喚”。“齒”與“召”聯合起來表示“引導齒”、“領先齒”。本義:<;名>;乳齒。引申義:<;動>;兒童換齒。說明:兒童牙齒生長分為二期,一期稱“乳齒”,二期稱“恆齒”。因此,古人把一期牙齒又視為“引導齒”、“領先齒”,意思是說一期齒的作用是引領二期齒,其引領作用就具體體現在男孩八歲、女孩七歲那年。

【動詞】

(1) 兒童換牙 [(of a child) grow permanent teeth]

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韓詩外傳》

(2) 又如:齠年(兒童換牙之年。引申幼年);齠齔(重發換牙之時。引申指幼年);

【名詞】

(1) 指小兒垂髮。通“髫”

臣垂齠執簡,累勤取官。——《三國志·毛玠傳》

玄齠巷歌,黃髮擊壤。——晉· 張協《七命》

(2) 又如:齠發(兒童下垂的頭髮,也指兒童)

(3) 兒童 [child]。

(4) 如:齠容(幼童稚嫩可愛的面容);齠齡(兒童時代);齠綺(年少);齠耋(兒童與老人)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集韻》《正韻》田聊切,音迢。《正韻》始毀齒也。《韓詩外傳》男子八月而生齒,八歲而齠齒。《庾信·齊王憲》未逾齠齔,巳議論天下事。
又《集韻》丁聊切,音凋。義同。

拼音是tiao的漢字

拼音是tiao的漢字共有37個,如下: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