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嘴鳩

齒嘴鳩

鴿形目(Columbiformes)鳩鴿科(Columbidae)的許多種鳥類。鴿和鳩這兩個名字常可換用,雖然鳩通常是指本科中體型較小而尾長的成員。也有例外︰馴鴿是一個比較典型的鴿,卻常被稱為岩鳩,因此俗名並不表明生物學關係。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齒嘴鳩體長32~35厘米,體重400克。鳥喙喙很大並堅實,上喙強烈彎曲似鉤;下頜部凸出,兩側有三個牙形的凹口。眼先和面積不大的眼周的皮膚是紅色的。前額和脖子有淡藍色或藍綠色光澤,整體羽毛銀黑色非常美麗。翕下部和飛羽具光澤的棕色;大覆羽的羽毛灰褐色;一級和次級飛羽板栗顏色;背部和尾上覆羽為黑褐色。尾巴一點點變暗,呈現出紅栗色。喉,頸,胸部和耳羽黑色,其灰色陰影呈深綠色反射。腹部有輕微的黑綠色光澤;側面,大腿和肛門部位暗灰棕色。跗赤裸。虹膜深褐色;喙黃色或橙色,基地紅色具蠟質;腿暗紅色。
雌雄類似,幼鳥的頭部、頸部和胸部沒有綠色光澤,整體有一個黑色的體羽,與棕色或棕褐色條紋的羽毛,頭頂部是色,翅膀略暗,腹部黑色,每片羽毛邊緣有滾邊。

棲息環境

這種不尋常的鴿子表現出強烈的偏好,生活在未發生任何干擾的原始森林。棲息於樫木樹(學名:Dysoxylum excelsum,為楝科、樫木屬下的一個樹種)上,這種樹的種子也許是它們唯一的食物來源。

生活習性

生活在海拔300米到1400米不等的高度,性羞怯,不易接近。 鳴唱聲與一般家鴿相似,常會發出“咕-咕咕-咕”之聲。是一種群居的鳥類,一般集20或30隻的小群。由於環境破壞,種群瀕危,只能看到更小的族群或成對、甚至單個齒嘴鳩了。這是一種非常謹慎的鴿子,幾乎完全樹棲生活,大部分時間隱藏在高大樹木的葉子中。如果起飛它的翅膀會產生強大的力量,飛行敏捷而快速。會站在一定的高度發出鳴聲,微微低頭,貌似嘖嘖稱讚呼叫。

分布範圍

僅分布於薩摩亞群島西部的三個小鳥上,薩瓦伊島烏波盧島和努烏泰雷島。

繁殖方式

其繁殖習慣有很大一部分是人們未知的。曾經一度被稱為在地面上築巢。實際由於擔心天敵,齒嘴鳩在樹上築巢,樹木距地面的高度可達15米。通常每窩產2枚卵,父母雙方共同孵化,極有規律的輪流進巢。雛鳥孵化期和良巢的持續時間未知。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20世紀80年代中期,齒嘴鳩的數量在4800和7200之間。 90年代初的颶風之後,數量已經下降到約2500隻左右。增加農業用地面積和森林砍伐是該物種面臨的最大危險,狩獵也加大了物種瀕危的壓力。至1985年,每年有近400隻鳥受害。幸運的是該物種得到了及時保護,並且不允許人類拍攝和干擾。此外,在薩摩亞,這種鳥被選為作為《發展自然遺產的保護》組織的徽章。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註:齒嘴鳩圖冊網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