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如山(1877~1962)

齊如山(1877~1962)

此後,投入戲曲工作,為梅蘭芳修改劇本詞句、排練身段,一起從事戲曲藝術的改進工作。 1931年與梅蘭芳、余叔岩、清逸居士、張伯駒等,以改進舊劇為宗旨,組成北平國劇學會,編輯出版《戲劇叢刊》、《國劇畫報》,蒐集展出了許多珍貴的戲曲資料。

齊如山(1877~1962)

正文

齊如山(1877~1962)戲曲理論家、作家。又名宗康,河北高陽人。17歲入清朝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所屬同文館習外語,通德、英、法文,酷愛京劇。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後,離開同文館,出國遊歷,注意了解歐美各國的戲劇活動和劇場組織。辛亥革命後回國,曾多次在北京正樂育化會全體大會上演講,介紹歐美戲劇狀況,極力主張改進中國戲曲。此後,投入戲曲工作,為梅蘭芳修改劇本詞句、排練身段,一起從事戲曲藝術的改進工作。1916年後,與李釋戡等陸續為梅蘭芳編寫劇本40餘種,如《牢獄鴛鴦》、《一縷麻》、《麻姑獻壽》、《童女斬蛇》、《紅線盜盒》、《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嫦娥奔月》、《木蘭從軍》、《上元夫人》、《霸王別姬》、《廉錦楓》、《洛神》、《太真外傳》、《俊襲人》、《鳳還巢》、《春燈謎》、《雙官誥》等。他編排的古裝戲,善於運用舞蹈手段刻畫人物,對改進旦腳身段作了有益的嘗試。1929年為梅蘭芳赴美演出,曾編譯梅蘭芳介紹、劇情說明書、演出劇本、曲譜及戲曲服裝、砌末臉譜樂器刀槍把子等的圖解。1931年與梅蘭芳、余叔岩清逸居士張伯駒等,以改進舊劇為宗旨,組成北平國劇學會,編輯出版《戲劇叢刊》、《國劇畫報》,蒐集展出了許多珍貴的戲曲資料。附設的國劇傳習所,有學生75名,其中劉仲秋、郭建英、高維廉等人,在藝術上均有一定成就。齊如山知識淵博,治學嚴謹,早年著有《中國劇之組織》、《梅蘭芳藝術一斑》、《觀劇建言》、《戲劇腳色名詞考》、《京劇之變遷》、《國劇身段譜》、《臉譜》、《臉譜圖解》、《戲班》、《上下場》、《梅蘭芳游美記》等,對京劇作了比較系統的介紹和研究,有一定學術價值。以上各篇均收入台灣省出版的《齊如山全集》前兩集。《全集》共分10集,後8集收有《國劇概論》等32篇。1962年病逝於台灣。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