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花茶法

點花茶法

點花茶法為明代朱權等所創。將梅花、桂花、茉莉花等蓓蕾數枚直接與末茶同置碗中,熱茶水氣蒸騰,使茶湯催花綻放,既觀花開美景,又嗅花香、茶香。色、午味同時享用,美不勝收。

(圖)點花茶法點花茶

點花茶法為明代朱權等所創。將梅花桂花茉莉花等蓓蕾數枚直接與末茶同置碗中,熱茶水氣蒸騰,使茶湯催花綻放,既觀花開美景,又嗅花香、茶香。色、午味同時享用,美不勝收。

簡介

(圖)花茶花茶

花茶的歷史很久遠,據說創始人是元末高士倪雲林。

倪瓚(1306—1374),字元鎮,號雲林,人稱倪迂。雲林善山水,為元四家之一,所作山水蕭散疏淡、雅潔高致,對後世畫壇很有影響。”據《雲林遺事》記載,倪雲林首創“蓮花茶”,後來顧元慶刪校《茶譜》,則完整保留了相關內容。

關於“蓮花茶”的具體製作方法,顧元慶《茶譜》的“諸花茶法”條有詳細記載:“蓮花茶:於日未出時,將半含蓮花撥開,放細茶一撮,納滿蕊中,以麻皮略縶,令其經宿。次早摘花,傾出茶葉,用建紙包茶焙乾。再如前法,又將茶葉入別蕊中。如次者數次,取其焙乾收用,不勝香美。”(註:屠隆《茶說》里也有同樣文字,只是稍稍簡略些,應該是從顧文節錄而來。)

花茶溯源

(圖)點花茶法點花茶法

喝花茶的人漸漸少了,都轉而喝綠茶烏龍或者普洱茶去了。是因為花茶添加了花香的緣故,如茉莉珠蘭梔子玳玳花等。雖然這些花香也是天然的,但比起茶葉本身的香氣,終究有些人工的因素在裡面,也就失去茶葉的本真了。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茶葉經過窨制後,許多營養成分都破壞掉了,而且外形上也不美觀,品飲起來夠不上“檔次”,等等。且不說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時至今日,我們的茶池盞畔漸漸缺失了那一縷熟悉的花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花茶也稱“香片”,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曾經非常流行。譬如過去的老北平,吃茶是必定要吃香片的,如果你不會品飲香片,就如同江南的茶客不會吃龍井一樣,是要被茶客們恥笑的。梁實秋先生早年曾在北平任教,後來到了台灣,回憶往事,在一篇名為《喝茶》的文章中,就特意提到了花茶,以及北平的飲茶習俗。梁先生是南方人,喜歡喝龍井,卻因“抵擋”不住香片的誘惑,於是“獨創”了一種花茶與龍井合飲的方法——“玉貴茶”。“玉貴茶”據說是由他家一位叫玉貴的旗人創製的,泡茶時以一半清茶、一半香片入壺,然後沖水,這樣泡出的茶湯既有香片的濃馥,又有清茶的清苦,風味堪稱絕佳,結果很受歡迎。

花茶的歷史很久遠,據說創始人是元末高士倪雲林。倪瓚(1306—1374),字元鎮,號雲林,人稱倪迂。雲林善山水,為元四家之一,所作山水蕭散疏淡、雅潔高致,對後世畫壇很有影響。”據《雲林遺事》記載,倪雲林首創“蓮花茶”,後來顧元慶刪校《茶譜》,則完整保留了相關內容。

關於“蓮花茶”的具體製作方法,顧元慶《茶譜》的“諸花茶法”條有詳細記載:“蓮花茶:於日未出時,將半含蓮花撥開,放細茶一撮,納滿蕊中,以麻皮略縶,令其經宿。次早摘花,傾出茶葉,用建紙包茶焙乾。再如前法,又將茶葉入別蕊中。如次者數次,取其焙乾收用,不勝香美。”(註:屠隆《茶說》里也有同樣文字,只是稍稍簡略些,應該是從顧文節錄而來。)今天看來,這樣的製作方法是很原始、很麻煩的,屬於花茶的“純手工”製作方法,也是後世“窨制”花茶的開始。

製作方法

(圖)製做製做

1. 備器。點花茶法所用茶器以簡約為好,主要用器包括點香杯,茶甌(或蓋甌、玻璃杯、紫砂壺等),公道杯、茶盞數隻,其他用器如常。

2. 煎水。水以山泉水為首選,自來水也可用,但需貯放一晝夜。煎水以純熟最為適用,也就是大家通常說的“三沸水”。

3. 備茶。首先要準備上好茉莉花茶一聽,“本茶”一聽,並準備納茶紙和茶匙。

4. 投茶。分別將本茶花茶投入茶甌、點香杯中。投茶量是這樣的:以綠茶為例,如果投本茶4克,花茶2克足矣。

5. 洗茶。由於“點花茶”法所用本茶皆為較陳的茶葉,所以要先行洗茶。花茶也要洗一遍,但過湯要快,以3秒為佳。

6. 點花茶。這是點花茶法的關鍵步驟,用沸水直接沖入點香杯後,約10秒,即可出湯,過濾入公道杯中待用。

7. 烹茶。將公道杯中的茶湯直接沖入茶甌(或蓋甌玻璃杯紫砂壺等)即可,約半分鐘後,開湯。

8. 點香杯中的花茶一般可沖瀹兩次,如果還要繼續沖瀹,需要更換一道花茶。

以上是“點花茶法”的大概內容,至於其中奧秘,需要反覆實踐、體悟才能領會,有興趣的茶友不妨一試。
時值寒冬,萬物凋零,遂謝絕塵累,究心茶事。工作之餘,惟以讀書烹茶自娛。茶不拘新舊,入甌即為佳品;書不論漢唐,開卷即能有益。於是作閒文一則,以供天下愛茶人品味,並就正於諸方茶家,如此,心愿足矣。

說花茶

(圖)點花茶法點花茶法

張源在《茶錄》里就評論說:“茶自有真香,有真色,有真味。一經點染,便失其真。如水中著鹹,茶中著料,碗中著果,皆失真也。”徐火勃 著《茗譚》,則批評道:“吳中顧元慶《茶譜》,取諸花和茶藏之,殊奪真味。閩人多以茉莉之屬,浸水瀹茶,雖一時香氣浮碗,而於茶理大舛。”

羅稟在《茶解》里就說得不留情面了:“茶採制得法自有天香,不可方擬。蔡君謨雲,蓮花、木犀、茉莉、玫瑰、薔薇、惠蘭、梅花種種皆可拌茶。且雲重湯煮焙收用,似於茶理不甚曉暢。至倪雲林點茶用糖,則尤為可笑。”(註:羅高君這段話引用古人茶事明顯有誤,這裡就不詳細解釋了。)

朱權《茶譜》就這樣說:“今人以果品為換茶,莫若梅、桂、茉莉三花最佳。可將蓓蕾數枚投於甌內罨之。少傾,其花自開。甌未至唇,香氣盈鼻矣。”這是一種以花代茶的品飲法,因此稱作“換茶”。他還介紹了一種“薰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當花盛開時,以紙糊竹籠兩隔,上層置茶,下層置花,宜密封固,經宿開換舊花。如此數日,其茶自有香氣可愛。有不用花,用龍腦熏者亦可。”這就是熏制花茶工藝了。不但茉莉、珠蘭、梔子、玳玳花等“百花”可以熏茶,連龍腦也可以入茶,較之當時諸多茶家,癯仙的胸懷自然是開闊多了。

時代較晚的《群芳譜》中,也有相似記述:以花拌茶,頗有別致。凡梅花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蕙金橘、梔子、木香之屬,皆與茶宜。當於諸花香氣全時摘拌,三停茶、一停花,收於瓷罐中,一層茶一層花,相間填滿,以紙箬封固,入淨鍋中,重湯煮之,取出待冷,再以紙封裹,於火上焙乾貯用。但上好細芽茶,忌用花香,反奪其味,惟平等茶宜之。(陸廷燦《續茶經》)這段話很重要,不僅介紹了古代花茶的製作加工方法,也指出花茶的適用範圍,對後世花茶加工工藝,有很大啟發。

倪雲林當初創製“蓮花茶”,純粹是文人雅士的興到之舉,如同他創製“清泉白石”茶一樣,僅僅是個人的一種文化消閒活動。但如果從茶文化發展角度看,其意義卻是十分巨大的。他不但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茶葉品飲方式,更開拓一個非常廣闊的茶葉再加工領域,花茶後來能成為中國老百姓最為喜聞樂見的茶品之一,倪雲林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這樣的結果恐怕也是倪雲林所始料不及的。

至於後世的花茶加工方法,就很講究了,有頭窨、雙窨、三窨的區別……

倪雲林創製的“蓮花茶”,因為這樣“純手工”製作出來的茶葉是很花費時間和精力的,沒有對茶文化的精研,沒有對茶事的痴迷,沒有對花茶的偏愛,一般人是不會花功夫做這種事情的。現在是一個高速發展的數位化時代,留給傳統文化、傳統工藝生存的空間很小,有許多都面臨失傳的絕境,“蓮花茶”也是如此。值得慶幸的是,筆者今年秋天參加“趙州柏林寺禪茶文化交流會”期間,有幸結識了到澳門羅慶江先生,並獲得羅先生手制的“蓮花茶”一袋,回到長安後一直捨不得獨享,前些日子才和幾位朋友一起煎水瀹茶,分茶後,茶湯甘淡,荷香盈鼻,真有雲林甌中的清泉百石風味,至今難以釋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