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胸太陽鳥

黑胸太陽鳥

小型鳥類,體長9-15cm。嘴細長而向下曲。在我國種群數量局部地區較豐富,特別是在雲南西部高黎貢山和貴州西南部等地較常見。

基本信息

物種簡介

黑胸太陽鳥 黑胸太陽鳥

中文名:黑胸太陽鳥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太陽鳥科Nectariniidae

中文屬名:太陽鳥屬 Aethopyga saturata
拉丁名:Aethopyga saturata
英文名:Black-breasted Sunbird
遷 徙: 留鳥

外形特徵

黑胸太陽鳥 黑胸太陽鳥

雄鳥前額、頭頂、枕、一直到後頸輝紫藍色或暗藍色具紫色金屬光澤,先、眼周、耳羽、頭側烏黑色。暗紅色或褐紅色,下背和翅上覆羽污黑色,黃色或具一窄的黃色橫帶,有時不甚明顯。上覆羽和中央尾羽基部輝紫藍色,尾呈楔狀,中央一對尾羽特形延長,延長部分和外側尾羽近黑色。兩翅黑褐色,小覆羽、中覆羽烏黑色。頦、喉、胸絨黑色,有的下胸為硫黃色具細的紅條縱紋,其餘下體灰綠色或污綠色,腋羽和翅下覆羽黃白色或白色。雌鳥上體暗橄欖綠色,腰鮮黃色,兩和尾暗褐色,羽緣橄欖綠色,外側尾羽內翈先端白色。頦、喉灰色而沾橄欖綠色,其餘下體灰綠色,胸和腹中央沾黃色,兩脅近白色,尾下覆羽淡黃色,腋羽和翅下覆羽黃白色。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腳黑褐色。

叫聲

快速的ti-ti-ti-ti-ti-ti-ti…叫聲。

體 型

體重♂4-9g,♀6-8g;體長♂132-149mm,♀88-104mm;嘴峰♂17.5-21mm,♀17-19mm;翅♂49-60mm,♀46-49mm;尾♂62-82mm,♀32-39mm;跗蹠♂14-16.5mm,♀13-15.5mm(滇西亞種)。

鑑別特徵

小型鳥類,體長9-15cm。嘴細長而向下曲。雄鳥中央尾羽特長,尾呈楔形,頭頂至後頸紫藍色具金屬光澤;背褐紅色,腰有一黃色橫帶,尾上覆羽和尾紫藍色;頦、喉和上胸烏黑色,有的下胸為硫黃色,其餘下體灰橄欖綠色。雌鳥上體橄欖綠色具黃色腰帶,下體灰橄欖綠色。特徵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黑胸太陽鳥 黑胸太陽鳥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國內分布於雲南西北部貢山、西部騰衝盈江潞西耿馬鎮康、永德、中部景東、新平、西南部瀾滄、滄源、孟連、南部西雙版納、江城、元陽、綠春,貴州南部興義、冊亨、望謨、羅甸,廣西西藏東南部,偶見於香港

國外分布: 國外分布於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印度緬甸寮國越南高棉泰國馬來西亞

亞種

saturata見於喜馬拉雅山脈及西藏東南部;assamensis於墨脫東部至雲南西部;petersi於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及廣西。一般不常見於海拔300~1800米的丘陵和較低山林。

生活習性

黑胸太陽鳥 黑胸太陽鳥

生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常綠闊葉林和次生林中,在雲南西部和西南部山區,夏季可上到海拔1500-2100m的低中山地區,也出沒於混交林、灌叢、果園、茶園、林緣疏林和溝谷林等不同生境類型中,有時還出現在田邊、地頭和村寨附近的樹上。

食性

主要以蜘蛛甲蟲螞蟻花蕊花瓣種子和嫩葉等食物為食。

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見3-5隻成群或與柳鶯等小鳥混群。喜歡活動在林緣疏林、灌叢、林間空地和溪流沿岸等開闊地方。性活潑,整天不停地在樹間飛來飛去,啄食花蜜時常不斷地扇動兩翅,懸空在花上空啄取,有時又頭朝下懸垂於枝葉和花朵上啄食。

生長繁殖

繁殖期5-7月。營巢於森林中樹上、灌叢和竹叢上。巢呈梨形,主要由植物纖 維、鬚根,有時混雜有苔鮮草莖和竹葉等編織而成,內墊有細的草莖和棉絨,巢口開在中間側面。每窩產卵2-3枚,卵有淡粉紅色、純白色兩種,被有深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4.2-15.3mm×10.5-12.1mm。

黑胸太陽鳥(雌、雄)黑胸太陽鳥(雌、雄)

保護措施

黑胸太陽鳥在中國種群數量局部地區較豐富,特別是在雲南西部高黎貢山和貴州西南部等地較常見。關於黑胸太陽鳥參照《中國鳥類野外手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