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翅雀鵯巴拉望亞種

黑翅雀鵯巴拉望亞種

黑翅雀鵯巴拉望亞種(學名:Aegithina tiphia aequanimis)為鳥綱雀鵯科的鳥類。體長約14厘米,是樹棲性綠色小鳥,外形與葉鵯相似,下體黃色。鳥喙直,翼長而尖,總體羽毛是綠色和黃色相結合,翼上具兩道明顯近白色橫紋,翼近黑而羽緣白。多棲息于海拔約1600米以下的山林,在開闊的次生闊葉林、雜木灌叢、村寨庭園附近、路邊林木灌叢活動。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也集成小群。主要以昆蟲、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

基本信息

名稱類別

【中文名稱】黑翅雀鵯巴拉望亞種

【拉丁學名】Aegithinatiphiaaequanimis 

黑翅雀鵯巴拉望亞種黑翅雀鵯巴拉望亞種

【命名時間】Bangs,1922

【英文名稱】CommonIora

【科屬分類】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雀鵯科

分布範圍

分布於菲律賓西部包括巴拉望,婆羅洲北部(沙巴),和周圍島嶼。

外形特徵

黑翅雀鵯巴拉望亞種黑翅雀鵯巴拉望亞種
黑翅雀鵯巴拉望亞種黑翅雀鵯巴拉望亞種

黑翅雀鵯巴拉望亞種的雄鳥額酪黃色,頭頂橄欖黃綠色,有的枕部雜有黑色。背肩橄欖黃綠色,有時羽端或多或少雜有黑色。兩翅黑色,翅上小覆羽黑色而具光澤,中覆羽和大覆羽具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兩道明顯的白色翼斑,其中前面一道寬闊。大覆羽具淺黃色狹緣。飛羽黑色,除最外側1-2對飛羽外,其餘飛羽和初級覆羽外翈先端轉白,最內側飛羽內翈亦具白色羽緣。尾上覆羽和尾羽亮黑色。尾羽先端及外側尾羽外翈綴橄欖黃色。

眼先、眼周酪黃色。耳羽、頦、喉和胸亦為酪黃色,腹中部至尾下覆羽稍淺,為橄欖黃色,兩脅黃綠色,覆腿羽亦為黃綠色,翼緣黃色,翼下覆羽黃白色。虹膜灰色,嘴灰藍色,跗趾灰色。

大小量度:體重♂14-19g,♀14-19g;體長♂127-161mm,♀115-155mm;嘴峰♂15-17.5mm,♀15-17.5mm;翅♂63.5-71mm,♀62-70mm;尾♂52-64mm,♀56-63mm;跗蹠♂18-21.5mm,♂18-20.5mm。(註:雄性——♂;雌性——♀)

生活習性

黑翅雀鵯巴拉望亞種黑翅雀鵯巴拉望亞種

主要棲息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次生闊葉林、雜木灌叢和林緣地帶,也出現在果園、海岸紅樹林和橡膠林,有時甚至出現在村寨庭園附近、路邊林木灌叢。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也集成3-5隻的小群。多在樹上或灌叢上活動和覓食,在多葉小樹的枝間跳動,極隱蔽。主要以昆蟲、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具幾種叫聲,包括單顫音或帶爆破音pow的笛音cheeepow或cheeepowcheeepow,下降至突然結束。

生長繁殖

黑翅雀鵯巴拉望亞種黑翅雀鵯巴拉望亞種

繁殖期4-7月,營巢於常綠闊葉林中小樹或灌木上,巢多置於樹側枝或主杈上,距地面高0.6-9米。巢呈深杯狀,主要用枯草葉、枯草莖、枯草根和苔蘚構成,內墊細而柔軟的草根和草葉,巢外網有蛛網和蜘蛛卵殼。每巢產卵2-4枚,卵有兩種顏色,一種是淡乳黃色或灰白色,被有灰色斑紋;另一種類型是粉紅色、被有紅色斑紋。卵有大小為16.2-19mm×13.2-15。雌雄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

保護級別

黑翅雀鵯巴拉望亞種黑翅雀鵯巴拉望亞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中國物種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