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節草

黑節草

黑節草,拉丁學名:Dendrobium candidum Wall.ex Lindl,系附生蘭類,其藥用價值較高,歷經長期拔采,種源已臨枯竭。又因森林遭受破壞,生境惡化,植株大量消失,而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瀕危種。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黑節草黑節草
多年生附生草本,高10-40厘米;莖叢生,圓柱形,直立,粗3-6毫米,幼嫩時淡綠色,老時暗褐綠色,有5一13節,稍呈暗黑綠色,節間長1-2厘米,有槽紋。葉互生,薄革質,窄長圓形至卵狀長圓形,綠色,稍帶淡紫色,長2一5厘米,寬5一10毫米,先端急尖而略鉤轉,兩面無毛;葉鞘膜質,具紫紅色斑點。總狀花序呈回折狀彎曲,生於無葉的莖上端,有2一5花,長3一5厘米;苞片乾膜質,淡白色,披針形或闊披針形;花淡黃綠色,直徑3-4厘米;萼壤寬圓錐形,長2一8毫米;唇瓣淺白色,長圓狀披針形,反折,藥帽白色,卵狀三角形,頂端淺2裂,長1.5厘米,寬6毫米,先端漸尖,基部上方縊縮而使基部兩側呈肩形,後唇具紫色條紋,唇盤被短毛,其中央具一橫生的紫色斑塊;蕊柱和足有紫色條紋,足無毛或具消失狀的齒。蒴果長1.5一2厘米,徑粗5一8毫米,內藏無數細小種子。

瀕危種。黑節草系附生蘭類,其藥用價值較高,歷經長期拔采,種源已臨枯竭。又因森林遭受破壞,生境惡化,植株大量消失,而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生活在海拔下限(米) 600與海拔上限(米)2500之間。主要生長在中亞熱帶南部,分布區年平均溫16—20℃,最冷月平均溫5—10℃,冬有霜雪,極端最低溫可達零下2.4—6.1℃,年降水量1000---1900毫米;南江一帶雨量偏少,為半乾燥區,但旱季仍多霧露,濕度也較高,年平均相對濕度約80---85%。黑節草系附生蘭類,局限于山地濕潤而又鬱閉的原生性闊葉林中,以較發達的氣根著生於滿布苔蘚的樹幹上或岩石上,生長地有經過林冠過濾的散射光以及間或從間隙透入的短暫的直射光斑,為耐陰性強的陰生植物。一旦森林遭受破壞,便隨著生境的惡化而消亡。分櫱力較強,常叢狀生長,具有無性繁殖的性能。三年生可開花,一般花期3--4月,果熟期9—10月。往往開花多而座果率低,種子發芽率不高,影響天然下種更新,限制了種群數量的發展。

栽培要點

人工栽培
黑節草黑節草
由於黑節草野生資源貧乏,自70年代初期,許多單位便組織人工引種栽培的研究,但由於黑節草繁殖難、成活率低、氣候條件要求嚴格等原因,大面積栽培仍未成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和雲南思茅地區民族傳統醫藥研究所通過17年的前後攻關,1992年終於使難繁殖的黑節草長出了幼苗。

據報導,黑節草難繁殖的根本原因在於種粒極其微小,肉眼難以分辨,每毫克乾品黑節草種子含有600粒種子,種皮較薄,種子內含的營養物質非常微小;另一方面,從種子萌發至形成幼苗需60~90 d,形成根,並能自氧生活還需培養到120 d以上。因此,在氣候多變的外界環境條件下,萌發種子尚未形成小苗就變腐變質了。據分析,黑節草成活率低主要原因是難以生根,這與黑節草自身品種的遺傳有關。黑節草為氣生根植物,根系不發達,形成的根也較為光滑,在顯微鏡下看根部毛孔和根毛都較少,而莖多有密集堅裂或橫破,葉片上下兩面都布滿了氣孔。由此可以看出黑節草的植物營養主要是靠空氣中的養分供給,所以黑節草在人工栽培或野生條件下都要求有較適宜的外界環境才能生長成活。

筆者在試驗中,利用不同濃度、不同劑型的激素在上述條件下對黑節草生根情況進行對比培養,多數都影響不大,只有0.001 %的萘乙酸對扦枝條的生根有一定作用。我們試驗的結果認為黑節草的正常生長不在於供給營養物質的多少或各種激素類型,最關鍵的是要給予適宜的外界條件和精心的人工護理。

組織培養與快速繁殖

利用植物組織培養實現快速繁殖是黑節草人工集約化栽培繁殖幼苗的最佳途徑。研究表明,以種子為外植體誘導的愈傷組織分化能力最強。從不同激素種類和濃度的組合對愈傷組織再生和分化的效果看,在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王光遠等人試驗成功的MS附加0.3 mg/L NAA的培養基上繁殖形成原球莖,再轉入浙江省醫學科學院張治國等人實驗成功的1/2 MS+20 %馬鈴薯提取液+2 mg/L BA+0.2 mg/L NAA+2 %蔗糖+6 %瓊脂上分化,最後我們用1/2 MS+5 %活性炭直接生根效果較為理想,因此利用種子誘導愈傷組織,然後分化成植株的方法,可作為快速繁殖黑節草的有效手段。

細胞培養

我們套用1/2 MS+2 mg/L BA+3 mg/L NAA進行黑節草大規模細胞繁殖,預想利用細胞繁殖的手段來得到黑節草的植物原料。實驗證明,該手段較為成功,細胞繁殖快,培養60 d後就可以使原細胞組織增加70~100倍。但是對利用細胞培養所得的黑節草原料進行成分分析和臨床使用,從成分上看,95%都為初生物質,石斛鹼含量為0,多糖種類和數量都較少,結構簡單。臨床使用模仿成品加工,無藥味。乾品原色潔白,服用後也不起藥效,次生物質較少,至於利用何種較接近的手段培養次生物質獲得藥效,尚待進一步的研究。

黑節草粉末

黑節草野生資源瀕臨枯竭,必須進行物種保持和人工大面積集約化栽培是今後對黑節草資源的開發與套用的重要途徑。目前已摸清解決了黑節草繁殖難和成活率低的兩大難題,需要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組織培養快繁育苗以獲大量的種苗,同時在環境適宜的地區開闢種植基地,進行科學的管理,以滿足市場需求和提供市場藥源;另一方面不斷進行細胞培養實驗,以縮短種植周期,降低成本,最終使其產生商業價值。此外,對黑節草的有效藥用成分及含量等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藥用價值

黑節草為珍稀、瀕危植物之一,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其加工品“西楓斗”是雲南出口創匯的農特產品,目前野生資源已瀕臨滅絕。黑節草早在《本草綱目》中就被列為藥用,《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指出黑節草具有生津、止渴、鎮痛、消除水腫之功效,主治熱病陰虛、目暗、胃弱、聲音嘶啞等疾病,對聲帶疲勞、聲音嘶啞,恢復其美音有特殊療效……

解放後,黑節草的加工品西楓斗曾大量出口,價格為1 300美元/公斤,歷來被人們譽為“價值千金的草”。60年代末,資源枯竭,出口終止。因此,為保護物種的繁衍,有效利用和開發這一珍稀名貴藥材,國家外貿局、林業部、中醫藥管理局投入科研資金,依循傳統農業栽培和現代生物技術兩個方向,探索黑節草開發利用途徑,其中雲南省思茅地區民族傳統醫藥研究所獲得突破性進展,黑節草人工集約化栽培成功,1995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科技進步部級三等獎。這對進一步研究開發黑節草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化學成分

目前已從黑節草中分離出30多種化學物質〔9,10〕,其主要有效成分為石斛鹼(dendrobine)、石斛苷(dendrobicoline)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質,此外還含有脂肪、蠟、甾醇、澱粉、黃酮、有機酸、蛋白質、酚性化合物和其它水溶性揮髮油等。

同一時期不同部位的黑節草中石斛苷含量不同(表1)。

表1黑節草中石斛苷含量(%)

部位 花期 果全熟期
距莖尖 3 cm 0.334 0.628
距根 3 cm 0.144 0.256
莖中段 0.074 0.112

註:測試材料采自雲南文山5年生植株

黑節草含有人體所需的18種胺基酸,其中7種為人體所必須的。總胺基酸含量為4.9%,必須胺基酸含量1.07%。黑節草中無機元素鑑定主要有K,Ca,Mg,P,Zn,Fe,Mn等15種。已從黑節草〔8〕中分離純化到3種黑節草多糖Ⅰ,Ⅱ,Ⅲ。根據IR、1H及13CNMR、酸水解等確定它們為一類O-乙醯葡萄甘露聚糖,用凝膠層析法測得它們的分子量為10萬,50萬和1.2萬。

藥理作用

黑節草黑節草
關於黑節草加工品西楓斗的藥理以及對人八大系統的作用目前國內外都尚未報導,依據民間用藥以及臨床使用觀察,主要機制推測可能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血液循環和內分泌系統的作用實現的。

增強免疫力:利用黑節草對正常生活的小鼠進行實驗,發現黑節草提取液給小鼠1個療程後,體內白細胞明顯增加,推斷這對人體免疫功能有一定作用。

消除腫瘤、抑制癌症:中國藥科大學馬國祥等從鼓槌石斛中分得的3個單體進行抗肝癌、艾氏腹水瘤的藥理實驗,發現用黑節草5%濃溶液進行培養,對3個單體生長都受到抑制,其中一個明顯減少,實驗有效率達100%,治癒率達33%,由此可推斷該濃縮液具有較強的抗腫瘤活性。

恢復嗓音、抗聲帶疲勞:思茅地區民族傳統醫藥研究所套用成品西楓斗給數十名歌手和部分領導在唱歌或講話前服用,發現使人聲音洪亮,且效果明顯。

保護措施

雲南西疇縣小橋溝已被劃為自然保護區,應重點進行保護。建議其他分布區的黑節草嚴禁整株拔采,杜絕有關部門進行盲目收購併大力發展。

套用開發

黑節草有類似中醫“扶正固本”的作用,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消除瘤腫,防治早期癌症。同時對消除聲帶疲勞、恢復嗓音有特殊療效。資料報導,浙江省天台市大量開發種植,生產出了“鐵皮楓斗精”等一類新藥。目前部分醫院、科研單位正在研製以黑節草為原料的口服液、茶及飲料,並預測它將成為21世紀歌唱家、演說家、戲曲家、播音員、教師的高級護嗓保健飲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