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爾戈蘭島

黑爾戈蘭島

黑爾戈蘭島,(德語:Helgoland;黑爾戈蘭語:deät Lun),是位於北海東部的小型群島,行政上隸屬於德國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州。1947年4月18日,英國海軍試圖用6800噸炸藥炸毀黑爾戈蘭島。

基本信息

簡介

(圖)黑爾戈蘭島黑爾戈蘭島

黑爾戈蘭島,(德語:Helgoland;黑爾戈蘭語:deät Lun),是位於歐洲北海東部的小型群島,行政上隸屬於德國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州。在威悉河和易北河口灣西北,東南距庫克斯港65公里。面積2.09平方公里。1980年人口2300人,到2010年只剩下1260人,人口不斷在減少。地勢低平,最高點海拔56米,東南部為沙地。

1402年屬什勒斯維希公國。1890年歸德國後成為海軍基地。1914年8月28日英、德海軍在附近海戰。1945年5月被英軍占領,後作為英國空軍投彈瞄準實驗靶場。1952年3月劃歸德國。是航海基地。海洋性氣候,有海濱浴場,旅遊療養地。島上辟有鳥獸自然保護區。 海島是德國的免稅區,煙、酒、香水店鱗次櫛比,琳琅滿目。該島現在用途是在航海(為風力發電所在地)和科學研究(特別是鳥類研究)方面。

地理

(圖)黑爾戈蘭島西海岸的紅色水成岩懸崖,圖中石柱即為“高安娜”黑爾戈蘭島西海岸的紅色水成岩懸崖,圖中石柱即為“高安娜”

黑爾戈蘭島位於德國海岸線外約70公里處,由兩個小島組成:面積1km²、有人居住的主島,以及位於其西邊、面積為0.7 km²的多恩島。島嶼周圍的水域被稱為“黑爾戈蘭灣”或“德意志灣”。

在1720年被一場風暴沖為兩截之前,主島和多恩島是聯為一體的。主島在地貌上可分為下島和上島,下島位於島的東南方,接近海平面,上島則為海拔約50米的高台。1947年4月,由於英國皇家海軍的爆破,在島的東邊形成了被稱為“中區”的平地。在島的西北端有一座孤立的、高約47米的岩柱,被稱為“高安娜”(LangeAnna)是該島的主要標誌。陡壁上海鳥聚集,是愛鳥者和攝影愛好者的樂園。島的東部和南部主要為沙灘,在夏季是度假勝地。

主島的南端、東南端有沙灘,西部和北部則為懸崖,直降至海平面以下約50米才形成緩坡。主島最高處海拔為61米。

黑爾戈蘭島的地質為形成於始新世的紅色水成岩,類似的地貌在北海周圍地區非常罕見。在水成岩下方為形成年代更久的白堊層,類似英國多佛爾附近的白色峭壁。

文化

(圖)黑爾戈蘭島黑爾戈蘭島

黑爾戈蘭島居民的語言和文化接近北弗里西亞群島。該島的方言屬於弗里西亞語的變種。

黑爾戈蘭島的名稱意為“神聖之地”,在北歐神話中,該島是正義、和平和真理之神弗里斯提的居所。

政治

黑爾戈蘭島在政治上隸屬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州的Klein Pinneberg區管轄。該島主要的政治力量為:

德國自由民主黨(FDP) 37.1 %

基督教民主聯盟(CDU) 32.2 %

德國社會民主黨(SPD) 30.6 %

旗幟徽章

黑爾戈蘭島的旗幟由綠、紅、白三色組成,三色自上向下排列。綠色代表土地,紅色代表紅色懸崖,白色代表沙灘。這種對顏色的比喻也反映在該島的箴言中:

Grün ist das Land,
rot ist die Kant',
weiß ist der Sand,
das sind die Farben von Helgoland.

黑爾戈蘭島的島徽形成於1694年,為盾形徽,圖案為自上向下排列的綠、紅、白三色水平橫紋。

歷史

早期在島上居住的是弗里西亞(Frisia)的牧人和漁民,1402年該島成為什列斯威·好斯敦公爵的領地,1714年歸丹麥所有。1807年英國海軍攻占此島,1814年正式割讓給英國,1890年英國又把它轉手給德國,以交換桑吉巴(Zanzibar)及其他非洲領土。德國人興建大型海軍基地、大型港口、船塢設施、地下防禦工事和海岸炮台,把它開發為「北海的直布羅陀」。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頻繁地使用這些設施,1920∼1922年按《凡爾賽和約》規定,拆毀其軍事和軍艦工廠,後來成為著名旅遊勝地。不過,在納粹統治時期,再次建為海軍根據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遭到同盟國猛烈持久的轟炸。在被摧毀之前,黑爾戈蘭的城鎮從低地延伸到高地,那裡有座教堂位居該島的最高點。由於德國戰敗,島上居民全被撤離。英國占領當局用深度爆破摧毀了殘留的防禦工事,改變了該島大部分地區的自然特色。後用作皇家空軍的投彈實驗靶場,一直到1952年3月1日才回歸西德。沙丘島上的城鎮、港口和浴場度假地均已重建。

在史前時代,黑爾戈蘭島即有人類居住的痕跡。697年,弗里西亞國王在被法蘭克人擊敗後退踞該島。1231年,黑爾戈蘭島成為丹麥國王瓦爾德馬二世的領地。此後該島所有權在丹麥國王與霍爾斯坦公爵之間多次易手,期間還曾被漢堡漢薩同盟占據過一段時間。1714年,丹麥出兵奪得了黑爾戈蘭島。

拿破崙戰爭期間,黑爾戈蘭島在1807年被英國皇家海軍占領,成為向歐洲大陸進行走私間諜滲透的基地。在英國統治期間,黑爾戈蘭島逐漸成為一個度假勝地,許多來自德國奧地利的文人作者前往島上居住,以逃避後兩國嚴厲的文字審查制度。1830年和1848年,黑爾戈蘭島還成為德國革命者的避難所。德國國歌的歌詞就是在英國統治下的黑爾戈蘭島寫出的。

1890年,英國將黑爾戈蘭島轉讓給德國,以換取東非桑給巴爾島。德國海軍領袖提爾皮茨在黑爾戈蘭島的南端修建了防波堤,將其改建為一處可供輕巡洋艦停泊的海軍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皇家海軍的戰列巡洋艦分隊對黑爾戈蘭島進行了猛烈的炮轟。一戰結束後,法國曾提議讓澳大利亞接管這個島嶼,但是島上的防波堤和防禦工事都被炸毀之後,英國最終放棄了對該島的要求。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黑爾戈蘭島成為旅遊勝地。維爾納·海森堡在島上度假期間發展出了他的量子理論

納粹黨上台後,重新修復了黑爾戈蘭島上的岸炮陣地、地堡和其他防禦工事。1939年12月3日,黑爾戈蘭島成為二戰中盟軍轟炸的第一塊德國土地。

1944年10月15日,英國皇家空軍出動飛機對黑爾戈蘭島進行了相當猛烈的空襲,1945年4月18日英國的另一次空襲出動了上千架轟炸機,將黑爾戈蘭島上的所有地面建築全部炸毀。島上有128人在空襲中喪生,全部是防空部隊成員。次日德國海軍悄悄撤出了黑爾戈蘭島上的全部倖存居民。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保守黨領袖安東尼·艾登提出將黑爾戈蘭島歸還給英國,在島上建設海空軍基地,將其改成監視威廉港、庫克斯港、埃姆登、漢堡等德國重要軍港、控制基爾運河西出口的前哨。但是當時執政的英國工黨政府反對大英帝國的任何領土擴張。在確信無法獲得黑爾戈蘭島之後,1947年4月18日,英國海軍向該島運去6800噸炸藥,試圖將這個小島完全炸毀。這次爆炸雖然沒能完全抹掉黑爾戈蘭島,但卻炸飛了島的南端,並完全改變了該島的形狀,使其面積從1.27平方公里減為1平方公里。《金氏世界紀錄》將這次爆炸列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常規爆破”。

無人居住的黑爾戈蘭島此後一直作為英國空軍的轟炸訓練靶場。疏散到德國本土的黑爾戈蘭島民舉行了一系列示威,要求返回家鄉。1952年3月1日,黑爾戈蘭島的主權被英國正式移交給聯邦德國

海島現狀

黑爾戈蘭島目前在行政上隸屬於德國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州。該島現為旅遊勝地,也是免稅地區,有渡輪和飛機與德國大陸相連。黑爾戈蘭島也是德國海軍的搜尋與營救基地。島上建有燈塔和信號發射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