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衣佤族婚禮

黃衣佤族婚禮

在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勐簡鄉大寨村,有一支特殊的佤族支系——穿黃衣服的佤族。大寨佤族屬阿勒佤支系的葉榮譜系,全國獨此僅有,全村有3000多人,皆為穿土黃色衣服的“黃佤”。佤族自古以來服飾都以黑色為基調,而“黃佤”則鍾情於黃棉花織成的布料或染成黃顏色的布料。“黃佤”族源成分複雜,語言、風俗習慣和其他支系的佤族差別較大,是佤族中神秘而又獨特的一個支系。 “黃佤”最為奇特的是:一對夫妻一生要舉行三次婚禮儀式,即“吃小酒”、“吃大酒”、“割尾巴”。這種奇特的婚俗,在中國眾多的少數民族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小婚

“吃小酒”又叫結小婚,是第一次婚禮。其程度與漢族和其他各民族的正式婚禮一樣隆重而喜慶。婚禮要舉辦3天。第一天叫“相幫”,主要是宴請客人。屆時,新郎及其父母、兩個媒人帶上茶、菸葉、蠟燭、豬肉、錢作為禮物送給女方父母,邀請女方直系親屬到男方家“吃小酒”。第二天叫“正客”。當天早上,新郎和兩個媒人、4個“來不來”(德高望重的老人)到女方家迎娶新娘。“來不來”要在女方家的中柱前點燃一對蠟燭,用酒肉祭獻中柱,將男女雙方“吃小酒”的事情告之女方的祖先和色勐(佤族保護神),並祈求保護和祝福。禮畢,將新娘接到新郎家。回到新郎家再舉行相同的儀式。晚宴後,全村男女老少將通宵達旦打歌唱調,同慶“吃小酒”的新人婚姻幸福美滿。第三天叫“卯圓”。新郎父母和“來不來”將在這天到色主家殺雞祭獻色勐,將男女雙方“吃小酒”的事情告訴色勐,請求承認並給予保護。三天后,“吃小酒”儀式宣告結束,女方返回娘家,男方隨其前往,到女方家和妻子同吃同住同勞動,生兒育女,直到“吃大酒”後男方才可以把妻兒接回自己家。

正婚

“吃大酒”又叫正婚,是第二次婚禮。時間由男女雙方自定,短則三四年,長則幾十年。婚禮仍辦3天。第一天叫“相幫”,男方的親朋好友齊聚男方家殺雞宰豬,準備婚慶酒席。從這一天開始,男方家要請4個“來不來”到自家的中柱旁為這對夫妻祈福。第二天叫“正客”。早晨,男方帶領迎親隊伍到女方家迎親。到了女方家,要先祭獻中柱,然後認親。下午,迎娶女方回到男方家。同時,被邀請的親朋好友齊聚男方家共進晚餐。飯後,通宵達旦的打歌對調,共同祝賀這對夫妻正婚。第三天叫“卯圓”。即男方家設宴答謝前來相幫的親朋好友以及女方的父母和送親人員。“吃大酒”之後,夫妻雙方正式生活在一起,共同養兒育女。但“黃佤”認為,“吃大酒”男方只娶到了女方的人,女方的心靈仍不屬於男方,必須舉行“割尾巴”儀式,才能達成女方同屬男方的願望。

完婚

“割尾巴”又叫完婚或掃婚,是第三次婚禮。“割尾巴”儀式最為講究,舉行的前提是男女雙方的父母都已經舉行過“割尾巴”儀式,否則,就不準舉行。“割尾巴”儀式要舉行兩天。頭天叫“相幫”。當天,男方要到村子附近的某個十字路口蓋一間簡單的木棚。木棚要用三棵木棍搭成三腳架形狀,上面鋪上篾笆,木棚房內先鋪上稻草,再鋪毯子。當天晚上,女方要在好姐妹的陪同下,在木棚內住一夜,等待第二天男方來迎娶。第二天叫“正客”。“正客”那天早上,男方帶領迎親隊伍到木棚房內把女方迎娶回家。到家後,要先請“來不來”祭獻中柱。然後,夫妻二人提上“撒”(篾籮),內裝苦生、酸生、生菜、熱菜、炒肉、烤肉各一盤,到緬寺滴水獻飯,請求將女方的心靈及全部賜給男方,讓他們真正結合。從緬寺回來後,男方背上刀上山砍柴,女方背上背籮上山挖芋頭,象徵男女勤勞致富,豐衣足食。舉行“割尾巴”儀式後,這對夫婦才算正式成為夫妻,女方正式成為男方家庭成員,死後才能和男方同葬一穴,他們的兒女才能正式歸屬男方的家族譜系。至此,“黃佤”的婚禮才算完美完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