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碼頭

黃浦江碼頭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商東印度公司在徐家灘(今東大名路、高陽路一帶)建造簡陋的駁船碼頭。清鹹豐十年(1860年),英商寶順洋行建造寶順碼頭,長121英尺(36.9米),為上海第一個輪船碼頭。鹹豐十一年,美商旗昌洋行建造旗昌碼頭,長70英尺(21.4米)。同治三年(1864年),英商藍煙囪輪船公司重建虹口碼頭,由駁船碼頭改為輪船碼頭。

清朝

清鹹豐十年(1860年),英商寶順洋行建造寶順碼頭,長121英尺(36.9米),為上海第一個輪船碼頭。鹹豐十一年,美商旗昌洋行建造旗昌碼頭,長70英尺(21.4米)。同治三年(1864年),英商藍煙囪輪船公司重建虹口碼頭,由駁船碼頭改為輪船碼頭。

同治五年,英商藍煙囪輪船公司的大型遠洋輪船“鴨加門”號首次停泊虹口碼頭,自此,外貿進出口中心從外灘移到虹口沿江地帶。同治九年,境內沿江依次建有匯源、怡和、旗記、伯維船塢、順泰、海津關、同孚、虹口、耶松船塢、耶松船廠、寶順、仁記等十幾個外商碼頭和船廠。

19世紀70年代初,境內出現專門經營碼頭業務的碼頭公司,其中英商公和祥碼頭公司,在境內擁有順泰、老寧波、虹口、同孚等碼頭。

19世紀70年代後,輪船招商局(簡稱招商局)組成,突破輪船碼頭均為外商把持的局面。同治十三年,招商局收購虹口兆豐路(今高陽路)東側的耶松舊碼頭,改建成為招商局北棧碼頭,同年購進耶松老船塢。清光緒三年又收購旗記碼頭,把兩處連線組成招商局中棧碼頭。北棧、中棧因吃水較深,經常停靠遠洋輪船。

抗日期間

日軍搶占中國碼頭,接管外商碼頭,設施遭到嚴重破壞。抗戰勝利後,分別由外商和招商局收回,日商碼頭由中國政府接收,分配給有關部門管理、經營。

1948年境內碼頭狀況表

碼頭名稱 經營單位
黃浦碼頭 中央信託局
楊樹浦碼頭(原大阪碼頭) 中國進出口公司借予美軍使用
匯山碼頭 中國進出口公司借予美軍使用
華順碼頭(老寧波碼頭) 英商公和祥碼頭公司
招商局第一碼頭(公平路碼頭) 國營招商局
公和祥碼頭 英商公和祥碼頭公司
順泰碼頭 英商公和祥碼頭公司
馬勒碼頭 英商租與民生輪船公司使用
招商局第二碼頭(外虹橋碼頭) 國營招商局
招商局第六碼頭(三菱碼頭) 國營招商局(借予海軍使用)

解放以後

國有碼頭由上海港務局統一經營和管理。1951年12月,上海港務局成立第三裝卸作業區(簡稱上港三區);翌年9月,又成立第五裝卸作業區(簡稱上港五區),分別管理黃浦、楊樹浦、匯山、公平路和外虹橋碼頭。1953年,英商華順、公和祥和順泰碼頭因經營虧損而轉讓,由上海外輪代理公司接收。其後,華順碼頭轉交上港三區經營;公和祥碼頭和順泰碼頭轉交上港五區經營,並改名為高陽路碼頭。1959年,上港三區的公平路碼頭劃歸上港五區管轄。

1986年,上港三區改組為上海港匯山裝卸公司(簡稱匯山公司),上港五區改組為上海港高陽裝卸公司(簡稱高陽公司)。1993年,匯山公司改組成上海港客運服務總公司,統一經營管理客貨運輸;高陽公司改稱上海港高陽港務公司,共有15個泊位,碼頭總長度為2232.26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