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的和諧

黃昏的和諧是十九世紀中期 時期的詩人波德萊爾寫的一首詩歌。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黃昏的和諧》
【創作年代】十九世紀中期
【作者姓名】波德萊爾
【文學體裁】詩歌
【作品出處】《惡之花》

作品原文

Harmonie du soir
Voici venir les temps où vibrant sur sa tige
Chaque fleur s'évapore ainsi qu'un encensoir;
Les sons et les parfums tournent dans l'air du soir;
Valse mélancolique et langoureux vertige!
Chaque fleur s'évapore ainsi qu'un encensoir;
Le violon frémit comme un coeur qu'on afflige;
Valse mélancolique et langoureux vertige!
Le ciel est Triste et beau comme un grand reposoir.
Le violon frémit comme un coeur qu'on afflige,
Un coeur tendre, QUI hait le néant vaste et noir!
Le ciel est triste et beau comme un grand reposoir;
Le soleil s'est noyé dans son sang qui se fige.
Un coeur tendre, qui hait le néant vaste et noir,
Du passé lumineux recueille tout vestige!
Le soleil s'est noyé dans son sang qui se fige...
Ton souvenir en moi luit comme un ostensoir!

作品譯文

那時候到了,花兒在枝頭顫震,
每一朵都似香爐散發著芬芳;
聲音和香氣都在晚風中飄蕩;
憂鬱的圓舞曲,懶洋洋的眩暈!
每一朵都似香爐散發著芬芳;
小提琴幽幽咽咽如受傷的心;
憂鬱的圓舞曲,懶洋洋的眩暈!
天空又悲又美,像大祭台一樣。
小提琴幽幽咽咽如受傷的心;
溫柔的心,憎惡廣而黑的死亡!
天空又悲又美,像大祭台一樣。
太陽在自己的凝血之中下沉。
溫柔的心,憎惡廣而黑的死亡!
收納著光輝往昔的一切遺痕!
太陽在自己的凝血之中下沉。
想起你就仿佛看見聖體發光
郭宏安譯

作品鑑賞

“時辰到了”,詩的開頭這樣說道,沒有絲毫的遲疑和停頓,似乎從詩人的口中脫口而出。詩人等了好久了嗎?無論如何,黃昏已經到了。詩人開始展開自己的心懷,用那美麗的意象,用那有著靈魂的事物來象徵詩人的心靈或別的什麼。
在這黃昏的時刻,花兒散發著芬芳,似乎在傾吐靈魂的憂鬱,詩人聽到了聲音;小提琴在幽幽咽咽地傾訴,那音樂似詩人心靈的流淌,流淌著詩人的悲傷,又似冥和著天空,天空是美的,那種愁雲慘澹的悽美。在這個黃昏,如血的太陽下沉,染紅了西邊的天空。在那一刻,詩人敏感的心如花一樣在戰慄,詩人完全沉浸在對美好時光的回憶中,為那天空的悲哀和美麗震撼了。最後,詩在“神座一樣燦爛”的氛圍中結束,詩人在黃昏的美麗中、在美好的回憶中獲得了解脫,進入了物我兩忘的境界。
這首詩是波德萊爾的代表作,也是歐洲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它形象地表現了象徵主義詩歌的特點和美學追求。詩中的每一個意象都是詩人心靈的流露,是詩人的情感抒發。那花的戰慄就是詩人的顫慄,那幽咽的聲音就是詩人心的哭泣聲,那天空的淒愁象徵著詩人憂鬱的心境。詩人奔走在這喧囂的世界,體味情感的波瀾,在萬物中,在它們的動靜中尋找詩的意象,尋找心靈的象徵,摹畫心靈的美。詩人的美是憂鬱的,無論那花、那音樂、那天空都蒙著重重的帷幕,沉沉的。
另外,詩的詩體頗為獨特。詩人放棄了慣用的“商籟體”,而採用來自馬來的詩體:全詩上段的二四兩句和下段的一三兩句重複,韻律嚴格。這不僅加重了詩的意象,使情緒的表達更加濃重,而且也增強了詩的節奏,音樂感極強,一詠三嘆,纏綿悱惻。其實,對音樂感的追求也是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一個特點,有人就曾說過,這首詩是詩歌對音樂的勝利。

作者簡介

波德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國最偉大詩人之一,象徵派詩歌先驅,現代派的奠基人。波德萊爾從1841年開始詩歌創作,1857年發表傳世之作《惡之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