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灣坨

麻灣坨

麻灣坨位於河北省唐山市灤縣榛子鎮,距京瀋高速入口——榛子鎮收費站,不到兩里距離。

地理條件

麻灣坨確實是個山明水秀的好地方,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從大灣發源,長流不斷。小溪穿過兩座小石橋,潺潺地流出村莊,灌溉了百畝稻田後,蜿蜒西去,匯入陡河支流——管河,轉向南奔渤海而去。

村南群山,遠山青黛近山碧,九隆山親吻玻璃腳。一條筆直的水泥爬山小路---牛道從村里伸出直奔牛道頂,繞過牛道頂就到了玻璃腳山。玻璃腳山雖然海拔不足三百米,但她獨居一處,和別的山腳不相連,顯得高峻挺拔,是一座遠近聞名、典型的獨山。由牛道頂向正南走進九隆山。九隆山遠遠望去真好像一個脊背隆起九個駝峰的巨獸,安靜地匐臥在哪裡,尾巴扎進廣闊的陡電儲灰池,嘴巴正在和玻璃腳接吻。

坐落在村中央的大灣清澈美麗、生機盎然。人們站在岸上能清晰地看見水中無數孔泉眼冒出一串串銀珠,慢慢地浮到水面上後象肥皂泡一樣一個個地破滅了。水下鬱鬱蔥蔥的水草,清新透綠。魚兒在水草間穿梭、飄遊、戲耍。過去曾有釣魚不用水漂說法。垂釣者手持魚桿,眼睛直接盯著魚兒在水中搶食魚餌咬鉤,然後輕輕一提歡蹦亂跳的魚兒就釣上來了。不過都是些小瓜子、麥穗、老實頭之類的小魚。釣大魚就要到水草茂密魚看不到岸上人的地方,找水草空隙放下魚鉤,斂聲屏氣地盯著水漂,能釣到大瓜子、鯉魚、鯰魚。有時手氣好的話還能釣到胖頭和大嘴黑魚。

大灣是麻灣坨村里一汪美麗的清泉;是一曲彎彎的流水。誰也不知道她在這裡默默地流淌了多少個歲月。她來自遠古。是麻灣坨的母親灣;是麻灣坨的搖籃;大灣水養育了麻灣坨人六百年......

歷史沿革

據傳說,麻灣坨人的祖先是隨龍過來的,這話沒錯。灤縣誌載: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朱棣為了鞏固北部邊疆從南京遷都北京,與此同時向北方大規模移民。麻灣坨人的祖先 -——費氏祖先就是這個時候從南方遷徙過來的,所以有隨龍而來之說。

舊時的大灣 舊時的大灣

費氏祖先費世良,原籍江浙行省松江府華亭縣費家村(現上海市嘉定區費家弄)。明永樂二年撇家舍業舉家隨移民北遷,遇陡河逆河而上,見一片沼澤地白茫茫一片,走到盡頭—-—茫灣頭(這就是麻灣坨村名的由來),見到這裡四周樹木成林、葦草叢生、鳥語花香、依山傍水,確實是個安居樂業的好地方。費氏祖先費世良決定在這裡墾荒定居。費世良有三個兒子:費江、費海、費河。二兒子費海路過直沽(現天津市)時就在那裡定居下來了(現天津繁華的商業街大費家胡同就是當年費氏祖先定居的地方);三兒子費河分居到了二十里外的抹軸峪(現古冶區抹軸峪村)。只有大兒子費江隨父定居茫灣頭(麻灣坨),開荒種地,繁衍子孫,傳到至今已二十七輩。費氏家族第十八輩老人今天仍有二人鍵在,幾乎全村人都稱其叫老太爺。而費氏家族第二十七輩子孫如今剛會咿呀學語、蹣跚學步。

六百年前費氏祖先在麻灣坨這塊水草豐萸的地方定居後,老祖宗首先治理了大灣水。在村里至今還留傳著老祖宗治水的美麗動人的傳說......

當年大灣泉水是一口噴涌不羈的特大泉眼,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放蕩不羈、 一到汛季泛濫成災,無法控制。老祖宗帶領全家製作了兩口巨大的鐵鍋,然後帶領子孫們奮力將大鐵鍋扣在了泉眼上。於是大噴泉被制服了,變成了現在這樣一股溫順的涓涓細流,灌溉了百畝稻田,年年旱澇保豐收,一直到如今。

祖輩們的傳說誰也沒有考究過,但是平靜美麗的大灣卻真真實實地在這裡伴隨著麻灣坨人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美麗動人的傳說並沒有因為時光的流逝而在人們腦海中淡漠,人們總是對大灣水有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北方大旱,大灣水史無前例地乾枯了。小溪斷流。大灣冒出的泉水僅能供自身的蒸發。於是乎就有一幫小青年異想天開,想趁此機會揭開老祖宗當年扣在泉眼上的兩口大鐵鍋一看究竟,沒有想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剛剛掀開點縫,大水就噴涌而出,控制不住了, 嚇得這幫小青年趕緊合嚴,避免了麻灣坨被淹之災。這種新鮮事兒大家都這樣相互傳說著,誰也沒有親眼目睹過,誰也沒有深究過,於是大灣又給人們留下了一個美妙動人的新傳說,又給大灣增添了新的神秘色彩!

舊時情況

時光荏苒,歲月流逝,滄海桑田。隨著時代的推移,伴著歷史的腳步,麻灣坨和整個華夏一樣,滿目瘡痍地從歷史的風風雨雨中走來,邁進了當今這個火熱的時代。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人們拆除了最後一間茅草屋。如今的麻灣坨早已不見了祖輩們曾經住過的那一片片茅屋草舍、土壁坯牆。低矮的磚石土木結構的小平房也幾乎絕跡。象變魔術一樣從地下冒出來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所所鋼筋水泥結構的整潔漂亮的新式住房和鮮花簇擁的農式小院落;過去泥濘不堪的街道被光潔平坦的水泥路面所代替;一條以兩層小樓為建築主體、整齊劃一的商品一條街給麻灣坨打上了時代的印跡;停放在各家大門前的一輛輛錚亮的小轎車、各家房頂上林立的太陽能熱水器和貼在牆壁上的空調進氣裝置顯示了人們豐富的物質生活水準;走街串巷翩翩起舞的大秧歌、街頭巷尾設定的各式各樣的健身器材,反映了人們精神面貌的內涵......

毋庸置疑,麻灣坨隨著歷史的腳步早已步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但麻灣坨人的心裡總是覺得不平衡,還是充滿了惆悵,因為大灣——今天的大灣還唱著昨天的歌謠-----多少年來大灣沒有得到過治理,面貌依舊,並且逐漸滋生了“髒、亂、差”的現象。現代人、現代生活拋棄的大量垃圾包圍、侵蝕著大灣水面,水面被掩埋的越來越小了,髒兮兮的垃圾漂浮在水面上,散發著一股股腥臭味。水中的水草幾乎絕跡,河蝦早已斷種,小魚也面臨滅頂之災。釣魚不用水漂的情景恐怕也只能在夢中再現!

現今狀況

正在建設的大灣 正在建設的大灣

麻灣坨大灣治理,是麻灣坨村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一項關乎全村村民生存環境和幸福指數的民生工程。在全村村民的大力支持下,該工程於3月13日動工,動工的那些天讓村民們激動不已,這是全村老少的一個共同心愿。

連日來,工程進展順利。工程隊也被村民的熱情所感動,加班加點。截止到目前為止,基本輪廓已完成,正在進一步完成後續的掃尾工程。工程雖然還沒有完成,但是大灣的美,已經開始凸顯。在施工的這些天每天村民們都已經習慣性的早晚到工地溜達一圈,更有好多上了年紀的村民整天守護在工地觀看進度和變化。包括在外的村民也都時刻牽掛著大灣的建設情況。

麻灣坨國小師生捐款 麻灣坨國小師生捐款

美麗的大灣,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下的鄉愁,不足2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精彩地蛻變,怎能不讓麻灣坨村的村民振奮呢?一位老者這樣形容他心中的大灣:亭台水榭、廊橋曼廻,端倪初露,酷似江南水鄉、堪比西湖蘇堤,在他們眼裡,家鄉的大灣就是世上最美的景色,這樣形容一點都不言過其實。工程計畫5月底完工,讓我們共同期待一個堪比西湖美景的大灣公園、村級廣場,早日完完整整的呈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為之喝彩,為之歡呼。

大灣碑記

大灣美景 大灣美景

大灣吾鄉,人傑地靈。明永樂二年(公元一千四百零四年),費氏先祖北遷於此,見泉眼一灣,遂駐足壘灶,後聚戶成村,得名麻灣坨。灣泉水質清 澈,冬暖夏涼,匯聚成溪。大灣泉水翻滾六百餘載,仍生機盎然,灌溉沃土,哺育鄉里。今凡六百三十五戶,二千兩百人,惟環境困頓,渴求勝景,鄉鄰遊子無不擇腕嘆息。然困於財力,久拖成憾,夢想切切。丁酉年春,費連春,王玉生等吾村在外諸公賢能共襄盛舉,振臂首倡。內眾鄉親父老深明大義,慷慨解囊,叩石墾壤,揮汗若湯。歷時三月有餘,耗資一百二十九萬二千四百三十一元,築護坡、建涼亭、修棧道、壘石橋。六千另五十平米浩蕩水面,蔚然成觀,方得美麗大灣,再現古泉之風姿。幸哉!吾鄉黨之急公好義,一脈相承,源遠流長。而諸賢功高德厚,熱忱公益。造福桑梓,尤可敬仰。故特立此碑,銘其功,彰其德,亦昭後昆飲水思源,追慕先騏,弘德揚善,永續綿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