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

鹿邑

鹿邑縣位於河南省東部,東臨安徽省亳州市。總面積12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4萬畝,轄24個鄉鎮(辦事外),1個工業園區,其中8個鎮,12個鄉,4個辦事處,546個村(居委會),2163個自然村,116萬人。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河南省十大文化強縣、47個擴權縣、50個對外開放重點縣、24個農業綜合開發重點扶持縣、18個糧食生產基地縣和10個棉紡織工業重點縣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圖)鹿邑鹿邑

鹿邑縣位於豫皖交界的河南省東部,處黃淮平原渦河中游,東監安微省亳州市,西接太康、淮陽,南與鄲城毗鄰,北與商丘、柘城接壤,總面積1245.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0.3萬畝,下轄24個鄉鎮,1個工業園區,其中8個鎮,12個鄉,4個辦事處,546個村(居委會),2163個自然村,116萬人 。鹿邑歷史修久,人傑地靈,是百位歷史文化名人之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教學派創始人老子的故里。境內有13條較大河流,311國道與商沈公路交匯於此,渦河水繞城而過,東近京九線,北近隴海線,水陸交通便利。

鹿邑縣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河南省十大文化強縣、47個擴權縣、50個對外開放重點縣、24個農業綜合開發重點扶持縣、18個糧食生產基地縣和10個棉紡織工業重點縣之一。

建制沿革

鹿邑縣古為華夏腹地,地處豫東平原,境內的隱山、欒台遺址分屬仰韶和龍山文化。早在遠古時期,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揭開了鹿邑人文歷史的初頁。

夏商時期,境內置小諸侯國(今鹿邑縣太清宮鎮)始稱"厲(Lài)",屬豫州。此乃鹿邑縣有史記載的設城建置之始,距今已有4000餘年。此設定一直延續至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境內置苦(hù)(今鹿邑縣太清宮鎮),一度名相和鳴鹿(今鹿邑縣辛集鎮),均屬豫州陳國。公元前571年,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道家鼻祖老子李耳(老聃)就誕生在苦賴鄉曲仁里(今鹿邑縣太清宮鎮)。周敬王42年7月(前478年),楚惠王滅陳,苦又屬楚。秦時,苦縣屬豫州陳國。
西漢,苦縣屬兗州淮陽國。新莽時期改苦為賴陵,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改賴陵復苦縣。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獻帝封曹操為武平侯,食邑於此,屬豫州陳國。現鹿邑縣境內還存有三國魏曹修建的武平城(今鹿邑縣邱集鄉武平城村)及觀武台(今鹿邑縣玄武鎮)遺址。 晉鹹康三年(公元337年),改苦為父陽(今鹿邑縣太清宮)和武平屬陳留郡。南北朝孝明帝正光年間改父陽為谷陽,屬陳留郡。
隋朝時,谷陽屬豫州譙郡。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更武平為鹿邑,並移治今試量鎮鹿邑屬淮陽郡。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農民軍田黑社占據鹿邑,改鹿邑為渦州。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田黑社敗,更渦州復名鹿邑。李唐時期,唐王朝認老子李耳為先祖,追封為乾元皇帝。並在老子出生地興建觀廟和行宮(即太清宮、洞霄宮),作為每年朝廷祭祀老子之用。又將老子生地(今鹿邑縣太清宮)追封為道德真源、天尊仙源。所以,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改谷陽為真源,載初元年(公元689年)改真源為仙源。神龍元年(公元705年)仙源復名為真源,同屬河南道亳州。
宋朝時,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改真源為衛真和鹿邑同屬淮南東路亳州轄。 元朝時,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鹿邑、衛真兩縣合併,取名鹿邑,治所設定在今縣城,屬河南江北行省歸德府亳州。從此,縣名始一,境域至清末亦無大變化。 明清時期,鹿邑均隸屬河南歸德。民國時期先後屬開封、商丘、淮陽等專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鹿邑縣的行政隸屬關係和行政區劃設定,有過幾次較大的變動和調整。
建國初期,鹿邑縣先後屬淮陽、商丘、開封、周口等專區。1968年6月屬周口地區。2000年6月至今,國務院批准周口撤地設市,鹿邑從之。

行政區劃

鹿邑縣轄24個鄉鎮(辦事外),1個工業園區,其中9個鎮,11個鄉,4個辦事處,即太清宮鎮、王皮溜鎮、試量鎮、辛集鎮、賈灘鎮、玄武鎮、宋河鎮、馬鋪鎮、渦北鎮;鄭家集鄉、觀堂鄉、生鐵冢鄉、張店鄉、趙村鄉、任集鄉、唐集鄉、高集鄉、邱集鄉、穆店鄉、楊湖口鄉、真源辦事處、谷陽辦事處、鳴鹿辦事處、衛真辦事處;工業園區管委會。546個村(居委會),2163個自然村,總面積12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4萬畝。

歷史文化

文化底蘊深厚。鹿邑歷史悠久,從春秋始建縣制,先後稱“鳴鹿”、“苦”、“真源”、“谷陽”、“仙源”,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改稱鹿邑縣,沿用至今。2500多年前,我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百位歷史文化名人之一老子(李耳)就誕生在這裡。境內文物古蹟眾多,其中老君台、太清宮遺址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老子故里旅遊景區是國家級4A級景區。
鹿邑的文物古蹟眾多。經普查發現龍山文化遺址2處,古墓群8處,古建築6處,碑碣11通。革命遺址4處,烈士墓群5處。至2005年末,已公布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太清宮、老君台、陳摶庵等都有1000多年的歷史。鹿邑有眾多的風景名勝,自古以來享有很高的聲譽。宋、元、明、清歷代都有評選"七台八景"活動。
相傳老子得道升仙,騎青牛西去,賜鳴鹿結草銜穗,降於故里,贈於百姓,祝願這裡沃野千里,五穀豐登,人畜繁盛,永無饑荒。今天,城東遊園群鹿雕像便是鹿邑的象徵。這也是鹿邑縣古稱"苦"、"鳴鹿"、"真源"、"仙源"的由來。
鹿邑歷代名人輩出,代代相傳。老子之後,漢代虞詡,秉性剛直,忠而不屈。晉代陳頵,體察民情,憐貧恤苦。宋代陳摶,弘揚《老子》道義,創《指玄篇》被宋太宗譽為"希夷先生"。明代軒輗、王堯日、田福,風采峻厲,得譽"廉吏"。清朝學者李子金、張跛仙,以及後來活躍在鹿邑縣的共產黨人,他們為鹿邑的興盛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經濟發展

鹿邑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屬暖溫帶半大陸性季風氣侯,年平均氣溫14.4℃,無霜期220天左右,境內地勢平坦而低緩傾斜,土壤肥沃。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以來,鹿邑人民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搶抓機遇,立足於本地實際,制定了“強化一個基礎(農業),抓住一個主導(工業),突出一個亮點(鄉鎮企業),圍繞兩大優勢(農副產品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培育八大特色(糧草皮毛林煙牧運)”的興縣富民發展戰略,走出一條符合鹿邑實際的經濟發展路子,使鹿邑的發展駛入了快車道。到1998年,全縣國民生產總產值達到3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55.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16元,財政收入1.576億元。

農業發展

資源優勢明顯。常年種植糧食作物面積160萬畝左右,全年糧食總產在6.5億公斤以上。黃牛存欄達21.8萬頭,年生豬存欄50萬頭,出欄65萬頭;尾毛加工業擁有大小加工廠1600多個,年加工各類尾毛1500噸以上,占全國尾毛加工出口量的70%以上。勞動力資源豐富,農村勞動力69萬人,富餘勞動力33萬人。

鹿邑是典型的平原農業大縣。為了改善農業弱質產業的狀況。我們大力改善農業的基礎條件,推動科學種田,推進農業產業化,使我縣的農業種植結構內單元的糧食種植向糧經二元和糧經飼三元結構轉化。糧、林、煙、畜等大宗農副產品得到均衡發展,逐步躋身於全省全國先進行列。先後被國家、省評為“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全國菸葉生產先進縣”、“全國產棉大縣”。特別是林業、菸葉、棉花生產方面,林業成為我縣的一大支柱、知名產業,成為全國學習的一面旗幟;菸葉生產效益連年居全區首位,被河南省確定為菸葉產業化試點縣,被譽為豫東菸葉生產的一盞明燈;棉花生產成為全省唯一的“標雜A”雜交棉製種基地。畜牧業在農業中的比值也逐年提高。95年被國家確定為秸桿養牛試范縣,供港活牛質量去年居全省首位,98年又被國家科技部門評為全國科技先進縣。

工業發展

工業基礎較好。境內有玄武工業園區和渦北工業園區。全縣有民營工業企業870家,其中國家級工業企業集團2個,大中型企業4個,5個省級民營企業出口基地,26個市級全面質量達標企業。輔仁集團、鞋城皮革集團、志元集團、宋河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四個龍頭企業是河南省知名企業。 改革開放以來,使鄉鎮企業迅錳崛起,目前,已成為鹿邑國民經濟和財政收入的最大支柱。自96年以來,鄉鎮企業發展一直名列周口地區首位。“龍鳳皮革”、“賽潮皮鞋”、“宜居家具”、“輔仁藥品”“試量狗肉”、“孔集滷雞”、“觀堂麻片”、“辛集麻花”等一批省內外、國內外知名品牌正如雨後春筍般成長。鹿邑縣玄武鎮被譽為周口地區“鄉鎮企業第一鎮”。河南鞋城皮革集團總公司、賽潮集團公司、輔仁集團、森源板業製造公司、河南遠達鞋業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跨入國家大中型鄉鎮企業的行列。皮革、皮鞋加工業是全縣最大的支柱產業,是全省重要的皮革、皮鞋加工業是全縣最大的支柱產業,是全省重要的皮革、皮鞋考產基地。 以尾毛和麥稈資源為依託,個體先行,規模發展,逐步形成區域性塊狀經濟,帶動當地和周邊鄉鎮經濟發展。以張店鄉為主的尾毛加工業,年加工產值1.3億元,實現利稅2200多萬元。以城郊鄉為主的草製品加工業,年加工產值1.5億元,實現利潤2500多萬元,產品不僅暢銷國內十多個省市,而且遠銷東南亞國家。
投資環境寬鬆。現有城區面積2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萬人,城市化率28.3%;成立專門機構,重點查處破壞經濟發展環境的行為,經濟經展環境不斷最佳化。被授予“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活力縣”、“中國民營經濟最佳投資縣”。

交通運輸

交通條件便利。境內有渦河、惠濟河等13條較大河流。東臨京九線,北近隴海線;永登高速、311國道貫穿東西、省道206、207、210、214與縣鄉公路縱橫交錯,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1935公里,實現了村村通油路。

人力資源

鹿邑市人力資源非常豐富,全市共有115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69萬人,富餘勞動力33萬人,每年勞務輸出人員在15萬人以上,占全市總人口的13.7%,外出務工人員年均收入3000元左右。全市共有中級以上職稱專業技術人才4428
人,大中專畢業生13355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6921人。
目前,鹿邑人民正在積極的進行撤縣建市各項準備工作,進展很快。一旦撤縣建市,將是古老的鹿邑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老子故里仙城鹿邑,正以嶄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鹿邑有位美籍華人天文物理學家邵正元博士,在天空發現了一顆新星,特命名為“鹿邑星”,鹿邑也將會像“鹿邑星”一樣亘古不逝,引人注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