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味

鹹味

鹹味 xián wèi像鹽那樣的味道。《管子·幼官》:“六行時節,君服黑色,味鹹味,聽徵聲。”鹹味在中醫中的五味中一種,屬陰性。藥物中的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之滋味,不同的藥味,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此外,尚有淡、澀二味,習慣上淡附於甘,酸與澀功效相似,不另立淡澀,仍以五味為主。鹹味能軟堅散結、瀉下通便、平肝潛陽,適用於大便秘結、瘰癧痰核、癭瘤、肝陽頭痛眩暈,如海藻、昆布、芒硝、肉蓯蓉、羚羊角、石決明等。

簡介

鹹味 xián wèi  像鹽那樣的味道。《管子·幼官》:“六行時節,君服黑色,味鹹味,聽徵聲。”鹹味在中醫中的五味中一種,屬陰性。藥物中的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之滋味,不同的藥味,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此外,尚有淡、澀二味,習慣上淡附於甘,酸與澀功效相似,不另立淡澀,仍以五味為主。

在中醫中的釋義

鹹味 能軟堅散結、瀉下通便、平肝潛陽,適用於大便秘結、瘰癧痰核、癭瘤、肝陽頭痛眩暈,如海藻、昆布、芒硝、肉蓯蓉、羚羊角、石決明等。
昆布昆布

在食療中的作用

㈠鹹味來源於鹽,鹽不僅是基本味的主味和各種複合味的基礎味,而且人要是缺了鹽,身體就要出大問題,因而它又是對人具有生理作用的基本味。俗語云:“好耍離不得錢,好吃離不得鹽。”即鹽有“提味”的作用(把別的好味道烘托出來叫“提味”),因而烹飪時,均應在鹹味的基礎上,根據菜餚原材料的特點、菜餚的風味,再加上甜、酸、辣、麻、鮮、香等基本味,從而調製出各種菜餚的味道。用鹽的水準還是判斷廚師廚藝高低的一個標誌。用鹽的最高境界是:多用一點則鹹,少用一點則淡。鹽味失調,無論鹹鮮、麻辣、甜酸、酒香、藥香等複合味均無法充分體現出其特色和風味。
川菜廚師總結出了“鹹”在調味方面具有的三大特點:一是“蓋味”。俗語云:“一鹹遮百味”。鹹既為品味的基礎,輕重失當,則五味不調,菜餚的其它味道,均會被覆蓋掉。鹹的第二個特點:在鹹味與甜味的關係上,甜味可以降低鹽的鹹味,但當鹽達到一定的濃度後,再多的糖也不能使鹹味減弱。鹹的第三個特點:它是鮮味(谷氨酸鈉)的引發劑,即沒有鹹味就沒有鮮味。
“鹹入腎”是指鹹味的藥物或食物最容易作用於腎,鹹味適度可以養腎,過鹹則傷腎。
㈡中醫認為腎是一個功能的概括,不同於西醫所說的腎臟。傳統醫學認為“腎主水”,即腎有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而鹹味食物能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壓平衡及水鹽代謝,可增強體力和食慾,防止痙攣。因此,在嘔吐、腹瀉及大汗後,適量喝點淡鹽水,可防止體內微量元素的缺乏。
具有鹹味的食物,多為海產品及某些肉類。它們還有消腫散結的作用,如海蜇味鹹,有清熱化痰、消積潤腸的作用,對痰熱咳嗽、小兒積滯、大便燥結者很合適;海帶適宜甲狀腺結節、痰火結核者;豬肉味鹹,除能滋陰外,也能潤燥,適宜熱病津傷、燥咳、便秘者食用。
一般成人每天吃6克左右鹽已足夠,味過於鹹反而傷腎。中醫講“腎主骨生髓”,即人身的骨骼都與腎的功能相關,因此過鹹的東西會損壞骨頭。長期高鹽飲食還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大約80%的腎臟病患者,也是高血壓患者。而這種腎臟病合併高血壓患者,80%是容量依賴型高血壓,即其體內鈉離子濃度過高。因此,所有的腎臟病患者都要低鹽飲食。
芒硝芒硝

在《內經》中的套用

鹹為五味之一,《內經》關於鹹的理論以鹹味進水髒腎為依據,以五行生剋乘侮規律為線索,闡述了飲食和藥物的鹹味與腎,與心,與脾胃的利害關係,主要有下列四個觀點。
谷味鹹,先走腎。此語此自《靈樞·五味》。根據“同氣相求”的理論,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鹹,先走腎。《素問·躲氣法時論》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故而“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栗、藿。”鹹味先走腎,而有補益腎氣的作用,腎氣不弱者,不得多食之,否則“久而增氣”,就會導致腎臟功能亢進,波及它髒,釀生疾病。
腎臟同時又是鹹味藥物所“喜攻”之髒,“毒藥攻邪”,“鹹軟”,“鹹味涌泄”,而腎主閉躲,氣貴固密,腎氣不充者,應忌服鹹味軟堅之藥,否則易致精氣外泄,而致大虛。故《靈樞·九針論》曰:“病在骨,無食鹹。”
心病禁鹹與用鹹補之。此語分別出自《靈樞·五味》和《素問·躲氣法時論》。腎、心在五行分屬水、火,腎水能克心火。若心氣本虛,火本不足,又攝鹹過度,水之太甚則乘火,引起凌心之患,使心虛更重。
“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此處何以言為補心呢?張景岳曰:“心火太過,則為躁越,故急宜食鹹以軟之。蓋鹹從水化,能相濟也。心欲軟,故以鹹軟為補。”可見,心火亢盛證又為鹹之所宜也。
血病無多食鹹。此語出自《素問·宣明五氣》篇。鹹,從兩個方面作用於血分。其一,通過影響心氣的功能,間接地使血液運行發生變化;其二,鹹進血分,直接影響血液運行。
心氣具有推動血液運行脈中的功能,心氣旺盛,血液方能正常循行。若本有血病,又偏食鹹味,損傷心氣,推動無力,則會出現“脈凝泣而變色”。
靈樞·五味論》言:“鹹進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鹹相得則凝”,“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鹹進而走血矣。”《素問·異法方宜論》又指出:“東方之域……魚鹽之地……鹽者勝血。故其民皆玄色疏理。”“血弱故玄色疏理”。可見,無論血虛、血瘀都不可嗜鹹。《靈樞·五味論》又指出:“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並闡發了其機制:“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乾而善渴。”《類經》注云:“血亦水化,鹹亦屬水,鹹與血相得,故走注血脈。若過於腎,則血凝而結,水液注之,則津竭而渴。”因此,傷陰少津善渴者亦不宜嗜鹹。資料表明,攝鹽過多人群的高血壓、冠心病、腦溢血,甚至癌症發病率都明顯增高。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
脾色黃,宜食鹹。此語見《靈樞·五味》。黃乃脾土之本色。脾胃土為腎水之所不勝,若腎得谷味之鹹則可反克中焦脾胃之實積。《類經》釋之:“腎為胃關,脾與胃合,故假鹹柔軟以利其關,關利而胃氣乃行,胃行而脾氣方化。”民間常用鹹鹵之物消食積,即包涵著這個原理。
綜上所述,鹹味對人體有利有弊。在飲食調理中應根據病情留意鹹味的忌宜,藥物治療中應把握“有故無殞”的原則,才能充分利用鹹味的特點,使之有益於人體。

鹹味機理

人的味蕾受氯化鈉中的氯離子作用而產生的感覺。中氯鹽含量較高時,水會帶有味,尤其當主要陽離子為鈉離子時,氯鹽達250毫克/升即有鹹味,然而,若主要陽離子為鈣與鎂離子時,即使氯鹽含量高達1000毫克/升亦不覺得有鹹味。
鹹味的產生與鹽解離出的陽離子關係密切,而陰離子C1-則影響鹹味的強弱和副味.此外,神經與各種陰離子的感應性大小也有密切關係. 常見的鹹味物質主要有NaCl,KCl,NaI,NaNO3,KNO3等.

五味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藥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處。至於其陰陽屬性,則辛、甘、淡屬陽,酸、苦、鹹屬陰。其中:
1、辛味 口嘗有麻辣或清涼感,有的具香氣,能發散解表、行氣活血、溫腎壯陽,適用於外感表症、氣滯血瘀症、風寒痹症、腎陽虛虧症等。如荊芥、紫蘇、陳皮、木香、當歸、鬱金、韭菜子、蛇床子、菟絲於等。
2、甘味 口嘗味甜,能調和脾胃、補益氣血、緩急止痛,適用於機體虛弱,功能不足之症,和某些拘急攣痛,並能調和藥性,如甘草、黨參、熟地、飴糖、黃精、枸杞子等。
淡味 能滲濕利水,治療水腫、泄瀉、淋濁、癃閉、小便不利等症,如茯苓、豬苓、澤瀉。
3、酸(澀)味 具收斂、固澀作用,適用於自汗、盜汗、久瀉脫肛、尿頻失禁、遺精帶下、崩漏下血等症。如龍骨、牡蠣、山茱萸、赤石指、禹餘糧、罌粟殼、桑蝶蛸、覆盆子、芡實、蓮子、金櫻子、陳棕炭、仙鶴取等。
4、苦味能清熱解毒、燥濕、瀉火、降氣、通便,適用於熱症,濕熱症、癰腫瘡瘍、喘咳、嘔惡等症,如山梔、大黃、黃連、苦參、杏仁、厚朴等。
5、鹹味 能軟堅散結、瀉下通便、平肝潛陽,適用於大便秘結、瘰癧痰核、癭瘤、肝陽頭痛眩暈,如海藻、昆布、芒硝、肉蓯蓉、羚羊角、石決明等。
五味除了各自具有不同的功效之外,還和人體的五臟具有密切的關係。具體來說,酸味可以入肝,苦味可以入心,甘味可以入脾,辛味可以入肺,鹹味可以入腎。

文獻摘錄

管子·幼官》:“六行時節,君服黑色,味鹹味,聽徵聲。”
《素問·躲氣法時論》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