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虱

鶴虱

鶴虱拼音名:HèShī。英文名:CommonCarpesiumFruit。別名:鵠虱、鬼虱、北鶴虱。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天名精的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rpesiumabrotanoidesL..採收和儲藏:9-10月果實成熟時割取地上部分,曬乾,打下果實,揚淨。毒性:毒性: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1000mg/kg。功能主治:殺蟲消積。主蛔蟲病;曉蟲病。用法用量:內服:多入丸、散;煎湯,5-10g。野胡蘿蔔果實含揮髮油約2%,中含細辛醚(asarone),甜沒藥烯(biasabolene),巴豆酸(tiglicacid),細辛醛(asarylaldehvde);栽培物果實含揮髮油0.6%-2.1%,中含胡蘿蔔次醇(carotol)9%-63%,牻牛幾醇乙酸酯(geranylacetate)0-48%,環氧二氫丁香烯(epoxydihydrocaryophyllin)2.5%-20%,但野生果實揮髮油則主要含牻牛幾醇乙酸酯而不含胡蘿蔔次醇,對不同地區的果實進行的研究表明,揮髮油的組成差異很大,不同樣品中牻牛兒醇乙酸酯與胡蘿蔔次醇二者的含量變動於0-80%之間,其他成分則有芳樟醇(linalool),檸檬烯(limonene),香柑油烯(bergamotene),α-和β-蒎烯(α-,β-pinene),百里香酚(thymol),胡蘿蔔烯(daucene),欖香脂素(elemicin),α-薑黃烯(α-curcumene);果實中還含黃酮類,糖,季銨生物鹼(可能是乙醯膽鹼),胺基酸,胡蘿蔔苦甙(daucusin),甾醇和擴張冠狀動脈血管的成分。

基本信息

概述

鶴虱鶴虱

出處:

1.《唐本草》:鶴虱,生西戎。子似蓬蒿子而細,合葉莖而用之。

2.《本草圖經》:鶴虱,今江淮、衡湘問皆有之。春生苗葉,皺似紫蘇,大而尖長,不光,莖高二尺許,七月生黃白花,似菊,八月結實,子極尖細,乾即黃黑色,采無時。殺蟲方中此為最要。

3.《植物名實圖考》:天名精,子極臬而刺人衣,諸家皆雲子名鶴虱。湘中土匡有用鶴虱者,命取視之,乃野胡蘿蔔子。

性味:苦辛,平,有毒。

①《唐本草》:昧苦,平,有小毒。

②《綱目》:苦辛,有小毒。

③《醫林纂要》:苦辛,溫。

歸經:《木經逢原》:入厥陰肝經。

性狀:乾燥果實呈圓柱狀,細小,長約3~4毫米,寬不達1毫米,無毛,表面黃褐色,有多數縱棱及溝紋,頂端收縮呈線狀短喙,先端有灰白色的環狀物。橫斷面類圓形,種仁黃白色,有油性。氣微味微苦,嘗之有粘性。以粒勻、充實、嘗之有粘性者為佳。

注意:鶴虱有毒;孕婦禁用。

原形態

鶴虱鶴虱

天名精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密生短柔毛,下部近無毛。葉互生;下部葉片寬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0-15cm,寬5-8cm,先端尖或鈍,基部狹成具翅的葉柄,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或全緣,上面有貼生短毛,下面有短柔毛和腺點,上部葉片漸小,長圓形,無柄。頭關花序多數,沿莖枝腋生,有短梗或近無梗,直徑6-8mm,平立或梢下垂;總苞鍾狀球形,總苞片3層,外層極短,卵形,先端尖,有短柔毛,中層和內層長圓形,先端圓鈍,無毛;花黃色,外圍的雌花花冠絲狀,3-5齒先端有短喙,有腺點,無冠毛。藥期6-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主產河南、山西、貴州。陝西、甘肅,湖北等地亦產

簡介

鶴虱鶴虱

【藥 名】 鶴虱,鵠虱,鬼虱,北鶴虱

【主要成分】果實中含有纈草酸、正己酸、油酸、右鏇亞麻酸、卅一烷、豆甾醇和天名精內酯、天名精酮等內酯化合物。種子含竊衣素。東北鶴虱種子含油量19.48%。果實含揮髮油,油中含天名精內酯及天名精酮;尚含正已酸、豆甾醇、三十烷及三十一烷等。

【英文名】Common Carpesium Fruit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菊科植物天名精的果實。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莖直立,高20—50厘米,多分枝,有粗糙毛。葉互生,無柄或基部的葉有短柄;葉片倒披針狀條形或條形,有緊貼的細糙毛。先短鈍,基部漸狹,全緣或略顯波狀。花序頂生,苞片披針狀條形;花生於苞腋的外側,有短梗;花萼5深裂,宿存;花冠淡藍色,較萼稍長,裂片5,喉部附屬物5,雄蕊5,內藏;子房4裂,頭扁球狀。小堅果4,卵形,褐色,有小疣狀突起,邊沿有2—3行不等長的錨狀刺。種子繁殖。

【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和河南、陝西、甘肅等地。生於沙性土壤上,田邊、路旁常見,農田以近地邊處較多。

【功 效】殺蟲,清熱解毒,健脾和胃。鶴虱植物形態-天名精(8張)

【主 治】治蟲積腹痛,陰道滴蟲。

【性味歸經】苦辛,平,有毒。①《唐本草》:“味苦,平,有小毒。”②《綱目》:“苦辛,有小毒。” ③《醫林纂要》:“苦辛,溫。”

入脾、胃、肝經;《本經逢原》““入厥陰肝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25克;或入丸、散。

【用藥忌宜】鶴虱有毒;孕婦禁用。

【臨床套用】:1.張文仲鶴虱散(《外台秘要》)治蛔蟲心痛:鶴虱0.6克。為末,溫水一盞,和服之。方中鶴虱殺蟲,為君藥。

2.鶴虱丸(《聖濟總錄》)治痔瘺,膿血不止,積年不差:鶴虱、雷丸、白礬灰各30克,皂莢刺、硫磺各15克。上為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雄黃為衣,每服20丸,麝香溫酒送下,食前服。方中鶴虱止血,斂瘡,殺蟲,為君藥。

3.鶴虱散(《太平聖惠方》)治小兒多吐蛔蟲:鶴虱、大黃各0.3克,朴硝15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方中鶴虱殺蟲,為君藥。

主治

用於蛔蟲病,蟯蟲病,絛蟲病,蟲積腹痛,小兒疳積。

相關配伍

1、《千金方》:單用本品十兩,搗篩為蜜丸,梧桐子大,以蜜湯空腹吞四十丸,日增至五十丸,治蛔蟲腹痛。

2、《小兒藥證直訣》安蟲散:治療蟲痛發作有時,口吐清水,可與楝實、白礬、檳榔等同用。

3、《和劑局方》化蟲丸:治蟲積所致四肢贏困、面色青黃、飲食雖進、不生肌膚等,可與檳榔、苦楝皮等同用。

中藥化學成分

鶴虱鶴虱

天名精果實中含有纈草酸、正己酸、油酸、右鏇亞麻酸、卅一烷、豆甾醇和天名精內酯、天名精酮等內酯化台物。

野胡蘿蔔果實含揮髮油約2%,中含細辛醚(asarone),甜沒藥烯(biasabolene),巴豆酸(tiglicacid),細辛醛(asarylaldehvde);栽培物果實含揮髮油0.6%-2.1%,中含胡蘿蔔次醇(carotol)9%-63%,牻牛幾醇乙酸酯(geranylacetate)0-48%,環氧二氫丁香烯(epoxydihydrocaryophyllin)2.5%-20%,但野生果實揮髮油則主要含牻牛幾醇乙酸酯而不含胡蘿蔔次醇,對不同地區的果實進行的研究表明,揮髮油的組成差異很大,不同樣品中牻牛兒醇乙酸酯與胡蘿蔔次醇二者的含量變動於0-80%之間,其他成分則有芳樟醇(linalool),檸檬烯(limonene),香柑油烯(bergamotene),α-和β-蒎烯(α-,β-pinene),百里香酚(thymol),胡蘿蔔烯(daucene),欖香脂素(elemicin),α-薑黃烯(α-curcumene);果實中還含黃酮類,糖,季銨生物鹼(可能是乙醯膽鹼),胺基酸,胡蘿蔔苦甙(daucusin),甾醇和擴張冠狀動脈血管的成分。不同產地或品種的種子揮髮油,其含量與組成相差很大,北高加索產的種子含揮髮油約2%,一般樣品中含牻牛兒醇乙酸酯約30%,l-香檜烯(l-sabinene)約20%,含β-蒎烯和一種多氫薁類二環倍半萜,有時牻牛兒醇乙酸酯的含量可達50%,亦有報告稱種於揮髮油含量較低(0.66%-1.65%),胡蘿蔔次醇為油香之主因,據報導義大利產的種子揮髮油富含胡蘿蔔次醇、單萜與烴類物,而牻牛兒醇及其乙酸酯僅占少量,有報導稱種子揮髮油用氣-液色譜分析,鑑定出23個成分,包括當時新報告的9個成分,即樟烯(camphene),α-松油烯(α-terpinene),松油烯-4-醇(terpinen-4-ol),α-松油醇(α-terpineol),龍腦乙酸酯(bornylacetate),γ-癸內酯(γ-decalactone),β-芹子烯(β-selinene),α-古芸烯(α-agurjunene)和香豆精,另有文獻報導含胡蘿蔔醇(daucol)。種子的脂肪油含量24.9%,其脂肪酸組成中有岩芹酸(petroselinicacid)51.24%,還有油酸(oleicacid),亞油酸(linoleicacid),亞麻酸(linolenicacid),肉豆蔻酸(myristicacid)和棕櫚酸(palmiticacid)。

竊衣果實含揮髮油1.4%。揮髮油中主含畢澄茄烯和竊衣烯。又含油約10%,其中脂肪酸有洋芫荽子酸、油酸、亞油酸等。又謂含竊衣醇、竊衣醇酮。種子含竊衣素。

東北鶴虱種子含油量19.48%。

藥理作用

鶴虱鶴虱

1.天名精子有驅蟲作用,1%天名精子配5滴加人生理食鹽水25ml中,加溫37℃再放人大絛蟲,結果1-2分鐘即死。

2.野胡蘿蔔種子的醇提取物的水溶性部分:有兩種季銨型生物鹼,一種從化學及藥理上均確定其為膽鹼,故有膽鹼樣作用;另一種則尚未確定。在動物試驗中(離體豚鼠、大鼠小腸、大鼠子宮、貓支氣管。離體蛙心等),還顯示有罌粟鹼樣作用。種子還含黃酮類,據云能擴張冠狀血管,有用於心絞痛者。種子中的甙性成分,對麻醉大有短暫的降壓和抑制呼吸,能鬆弛大鼠、兔小腸及未孕子宮。也有報告,其提取物(可能為葉)對已孕或未孕的貓、豚鼠子宮有收縮作用。果實的熱乙醇提取物有擴張冠伏動脈(離體貓心)的作用,與柯柯鹼相似。其變種DaucuscarotaL.Var.sativaDC.的種子中提出的精油,對麻醉大小量可短暫的降低血壓而不影響呼吸,大量則能導致持久性的降壓並抑制呼吸,此精油對蛙心、在位犬心有直接抑制作用;對大鼠無鎮痛作用,但卻能抑制其中樞神經系統;它對士的寧及戊四氮引起的驚厥(蛙),有輕度的保護作用;它能鬆弛離體大鼠及兔小腸、大鼠子宮平滑肌;在離體蛙橫紋肌標本上,它能降低乙酞膽鹼引起的收縮。東北鶴虱的果實,試管內對蚯蚓、豬蛔蟲、水蛙均有殺蟲作用;10%鶴虱酒精提取物1ml於試管內對豬蛔頭部作用不明顯,須加入25ml才能使之攣縮停止。50%及25%濃度的鶴虱液體外實驗,20小時後僅有少數的鼠烷蟲Aspiculalistetraptcra死亡。

附方

①治小兒疾病多有諸曳,腹中疼痛,發作腫聚,往來上下,痛無休止,亦攻心痛,嘔吵涎沫,或吐清水,四肢贏困,面色青黃,飲食雖進,不生肌膚,或寒或熱,沉沉嘿嘿:胡粉(炒)、鶴虱(去土)、擯榔、苦株根(去浮皮)各五十兩,白礬(枯)十二兩半。上為未,以麵糊為丸,如麻子大。一歲兒服五丸,溫漿水人生麻油一兩點,調勻下之,溫米飲下亦得。不拘時候。(《局方》化蟲丸)

②治蛔咬痛:鶴虱十兩,搗篩,蜜和丸如梧子。以蜜湯空腹吞四十丸,日增至五十丸。慎酒肉。(《古今錄驗方》

③冶大腸蟲出不斷,斷之復生,行坐不得:鶴虱未,水調半兩服。(《怪證奇方》)

④治齒痛:一、鶴虱一枚,擢置齒中。(《綱目》)二、鶴虱煎米醋漱口。(《綱目》)

鑑別

性狀鑑別:呈圓柱狀,細小,長3-4mm,直徑不及1mm。表面黃褐色或暗褐色,具多數縱棱。一端收縮呈細喙葉,先端擴展成灰白色圓環;另端稍尖,有著生痕跡。果皮薄,纖維

鶴虱鶴虱

性,種皮菲薄透明,子葉2,類白色,稍有油性。氣特異,味微苦。顯微鑑別:(1)果實橫切面:外果皮細胞1列,均含草酸鈣柱晶。中果皮薄壁細胞數列,棕色,細胞皺縮,界限不清楚,稜線處有纖維束,由數十個纖維組成,纖維壁厚,木化。內果皮細胞1列,深棕色。種皮細胞扁平。內胚乳有殘存;胚七壁細胞充滿糊粉粒及脂肪油滴,子葉最外層細胞尚含細小草酸鈣結晶。

粉末特徵:棕黃色。①孔紋導管與纖維共生,纖維壁厚,另有細小螺紋導管。②厚壁細胞類方形,孔溝稀疏。③子葉薄壁細胞內含糊粉粒。④柱晶較大。

理化鑑別:薄層色譜:取該品粗粉5g,置揮髮油測定器中提取揮髮油,加無水硫酸鈉脫水後。揮髮油用石油醚溶解供點樣,另以細辛醚為對照品,在同一矽膠G-CMC-薄層板上,分別點樣品液和對照品液,以己烷-乙酸乙酯-苯(7:2:1)展開,晾乾,在紫外光燈(254nm)下觀察,用5%香蘭醛-硫酸溶液顯色,樣品與對照品在相對應的位置處顯紫紅色斑點。

相關論述

1、《新修本草》:主蛔、蟯蟲,用之為散,以肥肉汁,服方寸匕。亦丸散中用。生西戎。

2、《本經逢原》:鶴虱入厥陰肝經,善調逆氣,能治一身痰凝氣滯,殺蟲方中最要藥。

備註

鶴虱鶴虱

除上述品種外,某些地區作鶴虱使用者,尚有下列幾種:

①南鶴虱,為傘形科植物野胡蘿蔔(參見鶴虱風條)的果實。呈橢圓形,多已分裂成兩瓣,長約3~4毫米,寬1.5~2.5毫米,表面棕黃色或黃褐色,頂端有殘留花柱,基部圓形,偶有小果柄。果瓣背面隆起,有吐條突起的縱梭線,其上密生一列黃白色鉤刺。接合面稍平坦,有3條縱脈紋,脈上有短柔毛。橫切面略呈半圓形,每一稜線內方有1個油管,接合面有2個油管。種仁類白色,有油性。具特殊香氣,味辛微苦。

產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山西等地。

②華南鶴虱,為傘形科植物竊衣的果實。呈橢圓形,藥材多為分果,長3~4毫米,寬1.5~2毫米,表面棕綠色,黃棕色,頂端殘留花柱,基部有小果柄,背面隆起,主棱稍突起,次棱及槽內密生鉤刺;接合面凹陷成槽狀,中央有1條脈紋。橫切面呈半圓形,接合面處有2個油管,周邊有4個油管。種仁類白色,顯油性。具特殊香氣,味微辣而後苦。

產湖南、廣東、四川、廣西等地。

③東北鶴虱,為紫草科植物東北鶴虱(又名:賴毛子)的果實。為4個直立的小堅果,全體呈卵狀圓錐形,長2~3毫米,寬約3毫米,基部有小果柄。藥材多為分開的小堅果,呈卵狀三棱形,頂端尖銳,橢圓形,表面棕褐色,少數呈灰綠色,密布瘤狀突起,腹面有線形突起的著生痕跡,背面邊緣有2列鉤刺,背面中央有小鉤刺或無。果皮硬。種仁類白色,顯油性。氣微,味淡。

產遼寧、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青海。

黑龍江地區尚以同屬植物蒙古鶴虱的果實作東北鵝虱入藥。性狀與上種近似,惟背面邊緣的鉤刺為1列,背面中央通常無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