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七志齋

談起“鴛鴦七志齋”,必然要從洛陽邙山說起。邙山,景色宜人,土質疏鬆,自漢代以來就被視為殘葬的“風水寶地”,民間有“生在蘇 杭,死葬北邙”之說。故而,唐代詩人王建題詩寫道:“北邙山上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

民國初年,這裡成了盜墓賊的天堂,許多無價之寶被國外的江洋大盜掠走。面對這一現實,充滿愛國之心的于右任先生痛心疾首。于右任 先生是陝西三原縣人,早年隨孫中山先生積極從事民主革命活動,曾任南京臨時政府交通次長,國民黨監察院院長。他善詩詞,精於書法。其 書法融魏碑和草隸於一體,“易識、易寫、準確、美麗”,號稱“於體”,被冠以“標準草書”的美稱。

為了保護國家文物,從民國初年起,于右任先後收集了從漢代至宋代的墓誌近400餘方,均來自洛陽邙山。他收藏的墓誌中有七對夫婦的石 志,於是,他給自己的書齋起了一個浪漫而又有紀念意義的名字---“鴛鴦七志齋”。他收藏的碑石因之也被稱為“鴛鴦七志齋藏石”。1935年 ,經楊虎城將軍之手,這些名石被轉贈給西安碑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