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從前是吃素的

在人們的心目中,鱷魚就是“惡魚”。一提到鱷魚,立刻會想到血盆大口,密布的尖利牙齒,全身堅硬的盔甲,時刻準備吃人的神態。它的視覺、聽覺都很敏銳,外貌笨拙其實動作十分靈活。鱷魚長這副模樣就是為了吃肉,所有的動物包括人都是它的食物,再兇猛的動物見了它也只能以守為攻主動避讓,絕不敢輕易招惹它。

全世界現存25種鱷魚。但是,有一支考古探險隊在馬達加斯加發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鱷魚。這條被命名為Simosuchusclarki的鱷魚,有一張短而有力的嘴,有著像食草動物――食草恐龍一樣的牙齒。這種牙齒從沒有在以前出土的鱷魚化石和現代鱷魚中看到過。這是一種生活在7千萬年前的食草陸生鱷魚。

Simosuchusclarki鱷魚是在馬達加斯加發現的7塊鱷魚化石之一。紐約大學的考古學家、探險隊的領隊戴維。克勞斯說:“這是至今為止最令人驚奇的發現。不僅因為它是食草的――有一個短得像豬一樣的嘴,這是其他鱷魚所沒有的。它的其他特徵還讓我們相信,這是個陸生生物,而非一般的水生鱷魚。”

白堊紀晚期是哺乳動物進化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那段時間裡,許多種群開始分化,以適應在不同的小環境下生存。Simosuchusclarki鱷魚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戴維。克勞斯說:“鱷魚從白堊紀晚期日趨多樣化,大到5米長,小的不足1米,以適應不同生存環境的需要。Simosuchus就是這種分化後期的品種,但毫無疑問,它與現代鱷魚不屬於同一個支系。”

建立滅絕物種和現代動植物之間的關係,有助於研究過去的地理結構。以往北半球發現的化石比較豐富,在馬達加斯加的發現之前,有關南半球,岡瓦納古陸的化石非常少。對物種在南半球跨大陸發現的早期理論認為,在今天的各大陸之間,有巨大的“橋”相連。但現在,科學家們認為1億6千5百萬年前,非洲大陸最早從岡瓦納古陸分離出去,而印巴次大陸、馬達加斯加、南美洲、南極洲連在一起的時間較長,因此植物和動物得以分散到各處。

馬達加斯加考古隊發現的化石證實了這一假說。“這些動物群化石――包括魚、青蛙、海龜、哺乳動物、恐龍、鳥,是白惡紀晚期脊椎動物進化的有力證據。”考古學家戴維。克勞斯說:“但物種是怎樣,何時傳播開的,依舊是博物學最難解的一個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