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的變化:一個越來越熱星球的未來

六度的變化:一個越來越熱星球的未來

山嶽也開始崩裂。在阿爾卑斯山區,高於三千公尺的地區乃由永恆的凍土來維持其穩定。然而在2003年夏天,融化區卻上攀至四千六百公尺,比馬特洪峰的峰頂( 4,478m)還高,而幾乎與白朗峰( 4,808m)齊高。凝結凍土的水份開始融化時,造成岩石鬆動下滑,死了五十名登山客。當溫度持續上升,不只是登山客要逃跑了。林納斯說:「山下的城鎮與村落都有危險,有些市鎮,像是瑞士東部的龐特里希納(Pontresina),已經開始建築城垣工事來阻擋石塊。」

前言

《六度》是根據「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於2001年所提出的「第三次評估報告」編寫。
從攝氏一度升溫到攝氏三度的臨界點,直到升溫六度導致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大滅絕,很難想像人類活動就是造成這些浩劫的元兇。既然我們已經使這個星球岌岌可危,如果再不立即採取行動遏止溫室氣體的排放,勢將無可挽回地失去它。
當全球溫度升高攝氏一度的時候,非洲大陸冰雪蕩然無存,北極熊、海象和環斑海豹,從地球的北端銷聲匿跡。
溫度升高攝氏二度,從鯖魚到鬚鯨淘汰出局,格陵蘭冰原徹底消融,全球海平面升高七米。
升高攝氏三度,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大部分會在大火中被燒毀,數千萬或者幾十億難民會從乾旱的亞熱帶地區遷移到中緯度地區。
升高攝氏四度,整個北冰洋冰帽也會消失,全球海平面會又提高五米,倫敦周邊夏季氣溫將達攝氏四十五度。
升高攝氏五度,兩極均沒有冰雪存在,南極洲中部可能有森林生長,海洋中大規模的物種滅絕,大規模海嘯摧毀海岸。
升高攝氏六度,高達百分之九十五的物種滅絕。
《六度》這本書為世人敲響了一記清澈響亮的警鐘:地球正處於危急存亡之秋,尤其政治領袖和決策者應儘速實施減碳和減少其它如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措施。由於人類活動對目前氣候的快速變遷難辭其咎,因此我們必須採取更和平、更健康、更休戚與共的生活方式,使用永續能源、吃素(純素)等等,以拯救地球。時間不多了,我們要趕緊回頭,因為全球暖化的現象已是事實,並攸關這個星球上的一切眾生,所以讓我們立即採取行動, 幫地球降溫。

個人如何採取行動

1. 不吃肉,以拯救生命及地球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主席暨2007年諾貝爾獎得主帕喬里博士 (Dr. Rajendra K. Pachauri) 表示: “不吃肉、騎腳踏車、少消費,就可以協助遏止全球暖化”。他呼籲全球民眾,“請少吃肉!肉食是排碳量極大的產品。”
2. 資源回收,有一定的作用
3. 多種樹,利益我們的地球

4. 使用替代能源交通工具,減少碳排放
5. 節能及使用再生能源,幫助地球減負
美國能源效率委員會建議大眾採取行動以節約能源:
1. 關閉不使用的電器。
2. 安裝節能之星電器及可程式溫控器。
3. 熱水管外包保溫隔熱層及使用節能燈泡。
4. 安裝太陽能板供作替代能源。

概述

《六度的變化:一個愈來愈熱的星球的未來》(2007),馬克.萊納斯(Mark Lynus)著,刊登於2008年1月22日《國家地理雜誌》
林納斯以氣溫每升高攝氏一度為一個章節,有系統地在科學文獻中找答案,他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在牛津大學科學圖書館遍覽成千的報告,最後完成了六章,這本書中的所有案例都加有批註,德國波茲坦氣候影響研究中心古氣候學家拉姆斯多夫(Stefan Rahmstorf)在「自然」雜誌的書評專欄中表示,以他的專業,也不過只看過批註中提到的大約五百篇論文,數量還不到所有批註的一半,他說,過去沒見過研究者能夠挪出這么多的時間去廣閱數據。
拉姆斯多夫在「自然」雜誌的書評專欄中指出,雖然林納斯的詮釋不盡完美,但就本書的成就與重要性來說,瑕不掩瑜,因為《六度的變化》的目的不在危言聳聽而只是提出警告,試著冷靜地記述可能發生的事件,也平衡地記述科學家們的爭議,譬如:因IPCC一項有關北大西洋洋流將在本世紀升高百分之十的最新報告,為此他也指出此一洋流若消失,可能帶來的風險。
由於未來不可知,《六度的變化》提出可能發生的風險,但本書常將風險當成事實,拉姆斯多夫指出,在合理的討論過碳循環及甲烷散布可能造成的反饋,以及定量的困難與不確定性,作者宣稱當攝氏溫度提高三度的時候「就會導致升溫四度,接著引發升溫五度」,拉姆斯多夫說,只要其中任何一個小危機真的發生就夠糟糕了,更別提寫成像真的一樣。
拉姆斯多夫在「自然」雜誌的書評專欄中表示,林納斯說故事的能力極佳,本書不會因內容取材自論文而乏味,是愛好這類題材讀者必讀之作。
一般有關氣候變遷的書都出自相關科學家之手,林納斯本人並非自然科學家,全書能稟持科學原則,值得讚賞,但書中有些內容令人憂心,部分案例反而讓人覺的作者太過樂觀,書中提到溫度提升三度時,某些地區將遭到乾旱及食物短缺的衝擊,而最近德國全球變化顧問委員會的報告中指出,這項危機將會提前發生。
最近跨政府的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提出的報告中,有一個章節以六十五頁的篇幅來重新探討古氣候學家的發現,顯示地球對溫度系統十分敏感,地球的吸釋能量自有規劃,從太陽吸收能量,然後再將熱以輻射散發出去

取得平衡,如改變這個規律就反應激烈,所以現在由人類造成對輻射散熱平衡的干擾,相信也將會有劇烈反應。《六度的變化》翻出地球古早歷史溫度的變遷,以了解溫度升高后可能出現的現象,反對溫室氣體擴散者,通常都以過往的氣候劇烈變化為例,認為氣溫升高無足為慮,《六度的變化》以過去的經驗帶來的另一個警示:過去類似情況的降溫及升溫,造成大面積的乾旱或海平面升降有過數十公尺的落差,儘管這種情形並非一夕之間發生,也不見得在本世紀就不會出現。
本書最後也說明了人們否定氣候變遷的狀況,以及我們可以避免地球暖化所做的事情,林納斯讓讀者覺得處於現況不應意志消沉,而應採取行動。
BBC甚至在去年底,早就由戴維艾騰堡製作了兩集的節目,模擬全球暖化後,英國要如何因應。全球暖化的議題,勢必會改變國際政治與社會。
如果說我去年有什麼後悔的地方,那就是有關於全球暖化的訊息翻譯得不夠多。英國報紙上常常出現對於自然界的觀察,對於全球氣候變暖本地生物的改變(比方說在英國有人成功地種出了橘子或者打算改種葡萄,這些都是地中海區的作物)。
這篇文章介紹的是,英國記者作家馬克林納斯,總結科學的數據與報告,根據氣候的模型所預言,暖化對全球所帶來的影響。本文將分六篇刊載,在每一篇里談每升高攝氏一度地球將產生的變化。
升溫1℃: 無凍的海洋吸收更多的熱量,加速全球暖化; 三分之一的地表將失去淡水;低洼的海岸線將被淹沒。 避免全球暖化升溫1℃的機率:零。
升溫2℃: 歐洲人因熱浪中暑而死亡;森林大火肆虐;受環境逼迫的植物不再吸收二氧化碳,反倒開始釋放二氧化碳;三分之一的物種瀕臨滅絕。 避免全球暖化升溫2℃的機率:93%,但前提是在未來10年裡,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必須減少60%。
升溫3℃:植被和土壤釋出的二氧化碳加速全球暖化,亞馬遜雨林死亡,超級颶風肆虐沿海城市,非洲發生大饑荒。 避免全球暖化升溫3℃的機率:微小,尤其若氣溫已上升2℃,並已引發了土壤和植被的碳循環回饋作用。
升溫4℃:永凍土層一旦大幅解凍,將使全球暖化一發不可收拾;英國大部分地區因嚴重水患無法住人;地中海地區居民全部遷移。 避免全球暖化升溫4℃的機率:極微小,尤其若氣溫已上升3℃,並因此引發永凍土大幅解凍。
升溫5℃: 從海底釋出的甲烷進一步加速全球暖化;南北兩極的冰山全部融化;人類逐食物而居,像野生動物般四處覓食,卻一無所獲。 避免全球暖化升溫 5 ℃的機率:微乎其微,尤其若氣溫已上升 4℃,並引發海底釋出甲烷的話。
升溫6℃: 地球上的生靈會面臨世界絕日,超級風暴、洪水和具核子彈威力的硫化氫毒氣和甲烷火球,在全球各地競相引爆。只有真菌類才能存活下來。 避免全球暖化升溫6℃的機率:零,特別是氣溫已上升5℃,屆時回饋機制都將如脫韁野馬,完全失控。
更重要的是,由於地球上的生態系統非常錯綜複雜,氣候變遷所導致的實際後果,可能比科學家預測的還要更加嚴重!目前對於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許多預言已令人惴惴不安。林納斯先生在重新審閱自己收集的所有數據時,由於真相實在「駭人聽聞」,使他覺得也許「應該守口如瓶」。但實際上,有些推測已經成真了,例如歐洲夏天的熱浪已開始影響人類的健康,對老年人尤然。天氣變熱也導致局部地區的瘧疾和其它疾病增加。而全球暖化已使得中國的冰河每年縮小7%,這種現象將對仰賴冰河獲取用水的三億人口造成毀滅性的影響。印度方面,由於冰河迅速融化,已迫使七萬居民遷離遭海水淹沒的洛赫切勒島(Lohachara Island)。而海平面上升,也使得住在約克公爵島(Duke of York Island)上最低洼處的兩萬居民於2000年被迫遷徙。在這個脆弱而息息相關的生態與社會系統中,變熱的星球也引發了連鎖反應,造成糧食與水源短缺,致使越來越多人淪為氣候難民
然而,林納斯先生並非要讓讀者對地球的未來感到沮喪,而是毫無保留地提出明確的警告,並催促國際間發起大規模的抗暖化運動,就像「拿起滅火器滅火」一樣。既然我們已經清楚確定這場「火災」是由人類的相關活動所引發,而且基於理論上的分析,溫室氣體排放所導致的氣溫上升,將使我們在十年內就到達「六度」的高峰,而根據以下對照表,我們即將達到升溫二度的階段,因此我們保住這個星球的唯一選擇就是立即採取行動,減少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
摘錄自《六度的變化:一個越來越熱星球的未來》

升溫六度詳解

增加攝氏一度的結果

增加攝氏一度:沒有冰山的海洋將會吸收更多熱量,並且增加全球暖化;三分之一的地表將失去淡水;低洼的海岸線將被淹沒。
這就是我們的未來:著名的城市沉入水中,世界的三分之一將成為沙漠,剩下的三分之二為了食物與淡水而戰爭。周日泰晤士報記者李查‧格林調查氣象科學所揭露的未來實況。
馬克‧林納斯(Mark Lynas)仔細地搜尋他的檔案櫃,許多檔案看起來都相當皺,好像他直接睡在上面多年一樣。最後他終於找到他搜尋的檔案--一份只有四頁的文章,上面訂著一張他的筆記。
這篇文章出版的日期是公元兩千年十一月,是從科學雜誌《自然》上面剪下來的,標題是:〈在雙氣候模式中,因碳循環回饋而加速的全球暖化〉。即使科學家正在畫出地球如何走上滅絕的捷徑,他們也不會採用聳動的字眼如「危機」這種措詞。然而如果你了解他們的語言,你就知道他們所想傳達的訊息--而這個訊息,由英國氣象局的哈德利氣候變化中心(UK Met Office''s Hadley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所發出,是充滿災難性的。
林納斯在他的新書《六度》(Six Degree)里寫道:「現在的街頭上應該是一片恐慌才對,人們在屋頂上大叫,國會發表緊急聲明,電視台做二十四小時的全程報導。」
用非科學的語言來說,哈德利中心的訊息,就是最新發現的「正向回饋」("positive feedbacks")效應將會讓目前認知的全球暖化過程變成廢紙。這個過程將不會是漸進、直線式的溫度增加,大自然也不會漸漸臣服於人類加諸其上的折磨。相反的,大自然將會反撲。數字顯示,大氣層將會不再吸收並且容納溫室效應的氣體,反而會將這些有毒氣體突然吐出來--數十億年累積的碳與甲烷,將會在一次大爆發中無法自制地傾泄出來,並且淹沒或者焚毀整個城市。冰山將會大量融化,而地球最重要的肺臟亞馬遜雨林可能會早在2050年就完全停止運作。一個邪惡的循環過程將會開始,不只是威脅我們目前的生活方式,更是我們人類與其它物種的生存。仍然訂在此份文章上的林納斯的筆記,寫著絞刑台上的幽默:「世界即將滅亡,而這件事已經在《自然》雜誌里發表過了。」
那篇文章在《自然》雜誌刊出來的第二天,英國的新聞媒體並沒有注意到這件事--當時的頭條都是有關於美國總統大選中計票錯誤、高登布朗操作國家保險、以及法康納爵士(Lord Falconer)拒絕為「倫敦巨蛋大災難」而辭職的報導。然而林納斯反而像災難片中的英雄一樣活躍起來,不幸的是,他當時手上有一本書要寫,於是等他一寫完,他立刻就騎腳踏車從他牛津的住所到附近的蕾克里芙科學圖書館去。一整年的時間裡,他在圖書館開門的日子裡每天報到,從早上十點到下午五點,圖書館員為他帶來許多相關的報告與報導--即使是早就習慣學界怪人的館員們一定也曾經驚訝於這個人執著的力量。
林納斯想讀的是圖書館裡收集到的每一份有關全球暖化的報導。很快地看過這些報導的他,一天大概可以看過兩百到三百份,加起來大概是數萬份相關的檔案。當時就像現在一樣,在計算機模式日益改良、許多新數據被蒐集與分析之後,幾乎每一周科學界都會出現新的研究成果。當時就像現在一樣,沒有出現任何單一、可驗證的預言。因為不知道地球將會再燃燒多少石化燃料,科學界可以提供最好的預言,只有一連串可能的「劇本」。而這些劇本彼此又非常不同,因此國際氣候變化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在2001年所作出的第三次評估報告中,只能預測地球的溫度到了二十一世紀末期,大概會比1990年代的平均值多出攝氏1.4到5.8度--這個估計值在上個月又往上推到6.4度。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但之間的區別將是人類生存或者滅亡的關鍵。
在林納斯的手提電腦上有六張電子表格--每一張代表一度到六度的變化。他將每一張電子表格歸類於不同的檔案里。而這些檔案之中許多是根據氣候模型而作出的預言,然而也不單單只有如此:「最有趣的預測是來自古氣候研究(paleoclimate studies)--根據土壤層與古代的冰蕊(ice cores)分析所做出的計算,調查氣溫的變化如何影響史前時代的地球。」就是這類的研究,帶來對於地球未來最令人害怕的洞見--地球的哪一部份將會首先被人類放棄?而最終將會把我們全部滅絕的準確機制又是哪一種?
這六張電子表格,變成林納斯的新書的六個主要章節--也是一份詳細、仔細記錄地球氣溫每增加一度會發生什麼事的指南,不只指向我們子孫的未來,也指出我們的未來。
增加攝氏一度的後果
假如一夜之間,溫室氣體排放突然停止--這件事會發生的機會肯定是零--大氣層里已經存在的高濃縮物質仍然意謂著全球的溫度將會增加0.5°至1°C。地表的氣溫只增加一度,人類的肌膚幾乎感覺不出來,但人類的肌膚是否感覺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地表的變化,因為全地表的平均氣溫增加一度,將意謂著氣候的巨大變化。
六百年前,當時的世界的平均氣溫就比現在高出一度,而現今美國農業的重心,內布拉斯加一帶,在當時全是沙漠。在1930年代,內布拉斯加又經歷短期的乾旱:表層的土壤被風吹走,而數十萬難民跟隨著被吹走的塵土遷徙到不確定是否會歡迎他們的西部地區。因此,增加攝氏一度的暖化的效應,幾乎不需要什麼想像力。
「美國西部將會再度遭遇常年的乾旱,其程度將會比1930年代更糟。特別在內布拉斯加將會再度出現沙漠,還有蒙大拿、懷俄明、與亞歷桑那、北德克薩斯、與俄克拉何馬州都會出現。塵土與沙暴將會吹過前草原區、農場、道路以及整個城鎮都會被覆蓋,並將白天變成黑夜。」
對美國已經夠糟的事情,對於靠近赤道的貧窮國家則將更慘。哈德利中心估計攝氏一度的暖化,到了公元2100年,將會把三分之一地表上的淡水完全剪除。當然我們早就知道這意謂的是什麼。林納斯描述2005年夏天所曾發生的事件:「一條河川支流水位降得過低,以致於數十英里裸露在空氣中的河岸完全乾涸,變成沙丘,風吹揚起厚厚的沙塵暴。村民絕望地探向河裡,只見到熾熱的泥巴,而不是潺潺流水;政府不得不出動軍隊把食水帶到河流上游的部落里--用的是直升機,因為這條河的水位太低不足以行船。」他所談到的這條河流,可不是英國塞瑟克斯郡名不見經傳的小溪,而是亞馬遜河。
2005年面臨大旱的亞馬遜河。
而當熱帶地區在災難邊緣徘徊之際,北極則早就走上不歸路了。在南北極地區,暖化的速度比起全地球平均更快,其結果就是北極的冰帽與冰河在最近四十年里已經失去四百立方公里體積的冰。永久凍土(permafrost)--就是已經冰凍數萬年的土地--正在解凍為泥巴與湖水,「建築物、道路、管線下的土地正在崩潰,整個區域都極不穩定。」就在北極熊與因努伊特人在地球的頂端掙扎求存的同時,先前的預言則看起來比較樂觀了。林納斯說:「之前的雪融,意謂更多夏季的熱能將會釋放到空氣與地表,而不是轉變成融雪的用途以積極回饋的效應升高氣溫。而從前荒涼的苔原長出了灌叢以及森林,意謂著許多熱能將被植被所吸收。」
阿拉斯加的房子變成危樓,因為土地開始解凍。
而海洋中的暖化速度更快。「白雪覆蓋的冰反射了百分之八十的陽光熱能,顏色較深的海洋則會吸引95%的輻射能。換言之,一旦海冰開始融化,整個過程就會開始不斷反饋加強。更多的海洋表面將會曝露在陽光下,吸收更多太陽能,升高海水的溫度,並且讓明年冬天結凍的可能性更降低。短短一年之中,所謂的永恆冰山就消失七十二萬平方公里,證明了地球變化的快速。如果你曾經好奇,地球走上滅亡的不歸路時期感覺起來如何,那就是現在。」
山嶽也開始崩裂。在阿爾卑斯山區,高於三千公尺的地區乃由永恆的凍土來維持其穩定。然而在2003年夏天,融化區卻上攀至四千六百公尺,比馬特洪峰的峰頂( 4,478m)還高、而幾乎與白朗峰( 4,808m)齊高。凝結凍土的水份開始融化時,造成岩石松動下滑,死了五十名登山客。當溫度持續上升,不只是登山客要逃跑了。林納斯說:「山下的城鎮與村落都有危險,有些市鎮,像是瑞士東部的龐特里希納(Pontresina),已經開始建築城垣工事來阻擋石塊。」
馬特洪峰
而在另一方面,低洼的珊瑚礁所構成的國家,像馬爾地夫,最好做好被淹沒的準備,因為海平面開始上升;而大陸的海岸--特別是美國東岸、墨西哥灣、加勒比海與太平洋島嶼以及孟加拉國灣--將會面臨越來越強的颱風,因為海水溫度升高的關係。2005年襲擊紐奧良的颶風卡崔娜,加上地震與洪水的衝擊,所預言的是未來海上颱風的規模。
林納斯說:「最令人驚訝的,是看到脫掉文明的外表後,人類的行為。大部份的受害者都是窮人或黑人,只能靠自己求生存,而警察不是加入壞蛋搶劫的行列,就是逃走。危機發生後四天,人們只能擠在城市的巨蛋中,生活在快要滿出來的馬桶旁邊、人類的屍體就在旁邊腐化,而擁搶自重的幫派份子把持僅剩的食物與食水。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場景,就是一架直升機只降落幾分鐘,上面的人拋出食物包裹與水瓶,然後好像逃離戰場一樣匆匆起飛離開。年輕人爭奪食水,而懷孕的婦女與老人只能眼睜睜在旁邊看,這一幕好像是第三世界的難民營,而不是美國的大都會。我想,別怪他們,人類絕望的時候就會像他們一樣。」
避免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一度的機率:0。
地球溫度增加攝氏兩度:歐洲人因熱浪而死;森林發生大火;壓力下的植物不再吸收二氧化碳,而是釋放它;地球上有三分之一的物種面臨死亡的威脅。

增加攝氏一度到兩度之間的結果

到了這個階段,預估將在四十年內發生,2003年發生在歐洲的炎夏將會變成每年發生的正常現象。所謂的熱浪都將會是沙哈拉沙漠一樣的熱度。即使在平常的年度里,人們都會因為熱衰竭而死亡。
林納斯表示:「第一個徵兆將是非常微小的。你大概只覺得有點噁心、頭暈以及心情煩躁。情況也不嚴重:你可能在陰涼的地方躺下來一個小時,喝點水就沒事了。但是2003年8月的巴黎,找不到什麼陰涼的地方,特別是對老人家更是辛苦。」
「當體溫上升到四十一度,體內熱調節的系統就會開始崩潰,不再排汗、呼吸變得淺而急促、脈搏加快、而中暑者可能會休克。除非採取緊急措施為人體降溫,大腦將會缺氧,重要的人體器官會衰竭,此時除非加強急救,否則就離死亡不遠了。」
「而在2003年夏天,巴黎市的急救設施無法挽回超過一萬名市民的生命。停屍間沒有空位,而每晚都不斷有屍體湧入。」那一波熱浪大概帶走歐洲兩萬兩千到三萬五千條人命。那一年的農產品也受到嚴重的損害。農夫損失了價值一百二十億美金的作物,單單葡萄牙一國,就得忍受價值一百二十億美金的森林大火損失。義大利的波河、德國的萊茵河、法國的羅爾河,水量都縮減到歷史新低。平底船隨處四散,灌溉與發電的水量都不夠。阿爾卑斯山的融化速度不但創下歷史新高,甚至比1998年的紀錄高上兩倍:有些冰河失去了百分之十的體積。根據哈德利中心的估計,到了2040年,歐洲的夏季超過一半以上的時間,會比這個紀錄更熱。這種極熱的夏天將會導致許多人的死亡,可能會把數字上推到數十萬。農作物在田地里熱死,而森林將會死亡或者燃燒殆盡。即使如此,這種短期的結果還不是最糟的:
「從北歐的山毛櫸森林到地中海的長青橡樹,2003年的熱浪讓全歐洲的植物生長減緩,然後完全停止。植物不再吸收二氧化碳,反而開始吐出它。當時歐洲的植物吐出了大約五十萬噸的碳化合物到大氣層之中,大約是全球排放量的十二分之一。這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正向回饋,因為它代表了一旦溫度升高,森林與土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會升高。如果這種根基在土地的排放量長期不消減,全球暖化的作用就不可控制了。」
歐洲山毛櫸beech
在這個增溫兩度的世界裡,沒有人會再想到地中海去度假了。「北歐人不會再想到地中海去了,反而是南歐人在沙哈拉級的熱浪來襲之際,競相逃到北歐來。」各地的人都會慎重考慮要不要搬到海邊去。在十二萬五千年前,當地球的溫度也比現在高一到兩度時,當時的海平面亦比現在高五到六公尺。多出來的水,都是來自融化的冰山。
格陵蘭位置示意圖
預報者認為格陵蘭的「崩潰臨界點」會在全球平均氣溫升高至2.7C°的時候才來臨。問題在於格陵蘭比世界的其它地方都熱得更快--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2倍。林納斯說:「把兩個數字除一除,其結果應該要在世界各地響起警鐘,格陵蘭會在全球氣溫升高1.2C°的時候,就進入不可逆的完全融化階段。」而緊接而來的海平面上升,將會超過IPCC所預言的本世紀末會達到的高度。科學家指出,在地球上一次的冰河期,有超過四百年的時間裡,海平面每二十年就升高一公尺。而格陵蘭的冰河,根據一位冰河學家的說法:「正在瘋狂地變薄,而流動的速度也比正常更快。」格陵蘭最大的流動冰河,Jakobshavn Isbrae自從1997年以來,每年變薄十五公尺,而流動的速度加快了兩倍。(中文的報導請見:格陵蘭的冰川正在加速前進)
林納斯說:「以這種速度,在一百四十年內,格陵蘭整個冰層將會融化殆盡。邁阿密會消失,曼哈頓的大部份也會消失。倫敦中心將會淹水。泰國的曼谷、印度的孟買、中國的上海都會失去大部份的土地。整體而言,一半的人類必須搬到更高的地方去。」
不只是沿海的聚落遭殃。就在山上的冰河融化之際,人類將會失去他們的水源。整個印度次大陸都會面臨生存危機。「除了峰頂的一丁點地方之外,高山冰河的融化,代表了雪水不再能源源不絕供應數億人民賴以維生的大河了。其結果就是水源短缺,饑荒綿延,整個地區都會動亂。而這一次災難的地理中心將不再是印度、尼泊爾、或者孟加拉國,而是擁有核子武器的巴基斯坦。」
位於巴基斯坦境內的喬戈里峰(英文名為K2),屬於喜馬拉雅山系的喀拉崑崙山脈,是全世界的第二高峰,有8611公尺。
每個地方的生態系統將會崩盤,物種不是展開大遷徙就是彼此不再和諧共存。到了2050年,地球溫度上升兩度之際,地球上的物種大約會有三分之一以上面臨滅絕的壓力。
避免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兩度的機率:93%,但只有在未來十年里,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減低百分之六十才能達成。
增加攝氏三度:從植被與土壤釋出的二氧化碳將加速全球暖化;亞馬遜森林死亡;超級颱風將肆虐沿海的城市;非洲發生大饑荒。
亞馬遜河雨林

增加攝氏三度到四度之間的結果

到了這個階段,假設各國政府已經仔細地做好了完全的計畫,而農夫們也改種比較適宜的作物,那么全球的人類,除了亞熱帶非洲以外,都不會面臨太大的饑荒。然而假如地球暖化超過兩度以上,那么預防大饑荒的機會,就將如同改變月亮陰晴圓缺一樣不可能。林納斯說:「首先是數百萬人,然後是數十億人,將會開始面臨生存的問題。」
要找到任何可以比較的時期,我們必須回到上新世--三百萬年前,是第三紀的最後一個階段。當時,北半球的陸地上沒有任何冰河(連北極都有樹木生長),而海平面的高度比現今高二十五公尺。在這樣的熱度之中,亞馬遜森林的死亡與格陵蘭的融化將是無可避免的。把這件事情指出來的文章,就是公元兩千年《自然》雜誌上刊載出來、讓林納斯至為震驚的那一篇。哈德利中心的科學家害怕,早期的氣候模型里把地球暖化當作直線式的過程,是太過簡單的作法,因為這樣就是假設土壤與海洋將在氣溫上升的時候,保持原來不變的狀態。為了修正這個太過簡單的模型,他們預言了正向回饋效應。
林納斯解釋:「較溫暖的海洋會吸收較少的二氧化碳,讓更多的碳留在大氣層之中,並且加強全球暖化。在陸地上,事情將會更糟,因為大量的碳原素儲存在土壤中,存在於尚未完全腐爛分解的植物屍體裡。一般接受的估計是,土壤的碳儲量大約是一萬六千億噸(1.6乘十的十二次方),是現在大氣層中碳含量的兩倍以上。而當土壤暖化後,細菌將會加速分解這些儲存的碳,釋放到大氣之中。」
哈德利中心的科學家,把這個新的回饋作用加入他們的氣候模型里,其結果充份解釋了林納斯為什麼會寫下:「世界結束日即將來臨」的句子。全球氣溫增加三度--大概早在2050年就會達成--屆時碳循環即將完全逆轉。林納斯說:「植被與土壤將不再吸收二氧化碳,反是釋出它。而這么多的碳元素進入大氣層後,大氣中的碳濃縮物將會大量增加,到了公元2100年,大氣中每一百萬份的碳含量將高達250份,再把全球的溫度上推 1.5C°。換言之,哈德利中心的科學家早就發現了,到了這個世紀中葉--比任何人先前預期的都早--碳循環的回饋作用,將會把地球帶入無法控制的溫室效應之中。」
證實這件事的證據來自土壤。科學家常常用歷史數據來反覆測試氣候模型。在這個案例中,科學家用全英國超過六千個地方、二十五年累積起來的土壤樣本來驗證。其結果是另一個黑色笑話。林納斯表示:「當氣溫慢慢升高的時候,科學家發現大量的碳已經從土壤里自然地釋放出來。他們把所有的數量加起來,然後發現--諷刺再諷刺地--英國土壤每年所釋出的一千三百萬噸二氧化碳,就足以抹滅英國全國為了遵守京都議定書所做的努力。」
全球的土壤都會受到溫度升高的影響,但不會比亞馬遜流域所受到的影響更糟糕了。以「大災難」來形容地球失去亞馬遜雨林,根本是輕描淡寫,亞馬遜雨林雖然只有七百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卻製造全球百分之十的光合作用。而屆時乾旱與高溫將會癱瘓整個雨林,而森林大火會終結它。若以人體來比喻,屆時產生的效應就像是在氣喘發生的時候,拿走氧氣面罩一樣。
亞馬遜河蜿蜒於綠色的雨林之中
在美國與澳洲,人們會詛咒不願面對環境問題的布希與霍華德(John Howard)政府。不管接下來的政府要怎么做,所有讓地球停止溫度上升的任何措施都將是非常必要的。從溫暖的海洋產生的、新的「超級颶風」到2045年會完全摧毀休斯敦,而澳洲將成為極度危險、致人於死的所在。「農業以及食物生產將會走向不可逆轉的衰退道路。鹽水慢慢出現在已經生病的河流里、併入侵地下水層。更高的氣溫也意謂著更大程度的蒸發,進一步讓植被枯死、土壤乾裂、水庫水位進一步降低。」在各國的首都,每年的熱浪會殺死八千到一萬五千名老年人。
想像非洲會發生什麼事實在是太容易了。然而中美洲亦是相同,數億的人將面臨沒有東西吃的問題,2001年該地曾經發生輕微的旱災,就讓數萬人必得仰賴外國的食物救濟。然而當全世界都面臨食物短缺的時候(穀物的生產量,在三十度C°以上,每增加一度C°,就減產10%,而到溫度上到四十度C°時,產量為零),食物救濟也將成為不可得的事。也不用向美國乞援,因為美國自己都自身難保:就在落基山脈山頂不再有冰雪覆蓋時,美西的大城與農場將失去水源供應,而乾燥的森林與草原只要有一點星星之火,立刻會付諸一炬
同時印度次大陸將會飛沙走石,塵沙處處。林納斯說:「所有的人類歷史都顯示,面臨餓死與遷徙的兩種選擇時,人類都會選擇遷徙。在本世紀的下半葉,數百萬巴基斯坦人將會面臨這樣的選擇。巴基斯坦會陷入無政府狀態,有武器的幫派掌握剩餘的食物。」
就在土地燃燒的時候,海平面會繼續上升。即使是遵照最樂觀保守的估計,屆時80%的北極海域上的冰山都會消失,而剩下的也會很快融化。紐約市會浸在水裡;1953年肆虐東英格蘭的北海水災(North Sea flood of 1953)將會變成一種常態;而荷蘭地圖則將被北海撕裂。
低地國荷蘭在1953年水災受到水淹後的地圖:水災造成兩千人死亡
當年,英國的Cavey Island 死了五十八人。整個英格蘭東部死了三百零八人。
全球各地,快要餓死的人們四處遊蕩--從中美洲北逃至墨西哥、美國;從非洲逃往歐洲;而面臨大批逃荒饑民的國家,國內將可見新興的法西斯政黨贏得人民的支持,因為這些政黨會誓言把饑民抵擋於國門之外。
避免全球氣溫升高三度的機會:很低,如果氣溫已升高兩度,並因此引發了土壤與植被的碳循環回饋作用。
增加攝氏四度:永久凍土解凍的雪水將會讓全球暖化無法停止;英國的大部份地區因為嚴重淹水無法住人;地中海區將被人類完全放棄。
增加攝氏三度到四度之間的結果
此時的難民將會包括那些從沿海逃到內陸來的人--特別是當颱風來襲之際,人數將高達百萬以上。而當颱風一個接一個登入,沿海的城市將會變成孤島。全球經濟也會變弱。「生命財產的損失加劇、社會動盪、保險金付出額不斷升高,造成救濟流離失所的難民的基金越來越少。」海平面持續升高--在這種溫度範圍下,南北極都會融解,造成海平面最後升高五十公尺的結果。林納斯說:「我並不認為這會突然發生。事實上,南極的冰山完全融化可能要好幾百年的時間,甚至好幾千年。然而南極冰山融化的過程中,每二十年可能就會讓海平面上升一公尺--這遠遠超過我們人類可以適應的範圍。」英國的國土將會大量縮減成一系列的小島,牛津將會位於其中一個小島的海岸上。
然而更急迫的,是多人口國家到了2030年,假如其人民消費的速率與美國人相同,他們將會吃掉全球農作物的三分之二,並且一天燃燒掉一億桶石油,將是目前國際原油產量的125%。單單如此,就已經包含了地球大災難的所有要素。然而事情將會更糟:「到了本世紀的最後三十年,如果屆時全球的溫度比現在還高三度以上,中國的農業生產將會全面崩盤,中國會面臨餵飽十五億更富有的人口的任務--比現在還多出兩億人--而可得到的食物只有現在的三分之二。」對於全球的人類而言,饑荒將成為日常的威脅;但饑荒不會是唯一的性命之憂。
「夏季會變得更長,而不斷高升的溫度將森林變成木炭、城市變成炙熱的停屍間。倫敦周圍的郡縣,高溫可高達45C°,就是今日(摩洛哥)馬拉喀什市(Marrakech)的那種溫度。大旱讓英格蘭東南部變成缺水區,農民與城市居民爭奪河流與水庫里日益減少的水資源。」
「冷氣在英國也將成為民生必需品,而這又反過來讓英國的能源供應更加緊張,因為火力發電廠假如為了因應新的電力需求而開始增產、水力發電因為水資源減少而不能運作、而可再生能源生產如風力無法迎合新需求時,又會讓更多的溫室氣體釋放至大氣之中。」人類放棄地中海區,並且北逃至「已經很擁擠的巴爾幹半島、斯堪地那維亞、不列顛島。」
而不列顛島也將產生自己的問題。「泛濫平原會常常淹水,而人們必須撤離高危險的地區。數百萬人會失去他們一生投資在房地產上的金錢,因為這些房地產沒辦法保險,所以沒辦法再販賣‧‧‧。科學家預測蘭開夏/亨伯河(Humber)走廊將是受到最嚴重影響的地區,其它的地方還有泰晤士河河谷、東德文郡、以及本來就很容易淹水的塞文河(Severn)沖積扇上的城鎮,像是布里斯托、蒙茅斯(Monmouth)等地。英格蘭的全部海岸線,從懷特島(Isle of Wight)到密得耳布洛(Middlesbrough)都將被歸類為「非常高」或「極度」危險的地區,而韋爾斯的卡笛根灣(cardigan Bay)也會全被納入。」
而最危險的回饋機制會在此時啟動--永久凍土(permafrost)大解凍。科學家們相信,北極圈的解凍的土壤將會再釋出大約五千億噸的碳,然而卻尚未有人把這個數字加到全球暖化的氣候模型中。屆時地球平均溫度會再上升一度?兩度?三度?溫度計的指標看起來極度不妙。
科學家預測到2100年,北極圈永久凍土縮減的情形:從深紫區縮減到粉紅色區塊。
俄國西伯利亞永久凍土解凍的情形。
林納斯說:「在氣溫增加三度以上的世界裡,亞馬遜雨林系統已經崩潰,全球碳循環已經逆轉之際,任何企圖將氣溫的升高停止於攝氏四度將不再可能實現。如果我們達到三度了,那么世界將無可避免地再升溫至四度,然後一定會再上推至五度‧‧‧。」
避免全球氣溫升高四度的機會:很低,如果氣溫已升高為三度,並因此引發了北極圈永久凍土解凍。
增加攝氏五度:海底下的海床釋出的甲烷將進一步加速暖化;南北極的冰完全融化;人類為了尋找食物開始大遷徙,並試圖過著動物一樣的生活。

增加攝氏四度到五度之間的結果

我們現在看著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地球。冰山完全從南北極消失,雨林已經燒光、變成沙漠;乾燥與沒有生命跡象的阿爾卑斯山,看起來與北非的阿特拉斯山很像。升高的海平面入侵大陸的深處。主政者也許會想要把人口從乾燥的地區遷移至北方最新解凍的區域,像加拿大或西伯利亞。然而,即使在這些地方,也許夏天仍然過熱,無法在遠離海岸的地方種植榖物;而且北方國家的政府亦不一定會收容南方來的難民。林納斯想起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的懷疑,他認為美國與中國屆時可能會入侵西伯利亞與加拿大,進一步讓人類的未來雪上加霜。「任何軍事衝突,特別是牽涉到擁有核子武器的國家,當然會讓地表更進一步不適合人居。」
位於北非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
五千五百萬年前,在始新世(Eocene)開始不久,全球突然發生了暖化作用,地表溫度與這裡的溫度類似,當時的鱷魚以及其它亞熱帶的物種在北極生活。當時是什麼促成了溫度的突然上升呢?科學家懷疑始作俑者為甲烷水合物(methane hydrate)--「這是一種像冰一樣、混合了甲烷與水、並且在深海極低溫與極大壓力下形成的一種混合物」,而只要經過衝擊,這種物質就會以爆炸的力量溢出海底。證據顯示,當時在佛羅里達的附近發生海底山崩、以及北大西洋下的火山爆發,使甲烷這種比二氧化碳強二十倍的溫室氣體一次大爆發出來,林納斯說:「結果使地表溫度大幅升高至不可想像的程度。」
「當時夏季的熱浪把西班牙大陸上的植被完全燒光,留下來的是一片受到冬天暴風雨嚴重侵蝕的沙漠平原。紅樹林生長的範圍北至英格蘭與比利時。當時北極海非常溫暖,以致於地中海的海藻都可以生存。換言之,五千五百萬年前的世界,就是我們本世紀所要進入的世界。」雖然當時--科學家稱為「古/始新世交替時期最大熱量」(Pe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 or PETM)--大氣層之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起今日的高出許多,然而二十一世紀的二氧化碳增加速率卻是當時的三十倍。這種速度也許是地球有史以來所僅見--比起地球突然發生物種大絕種的時期還快。
在這個氣溫升高五度的世界裡,全球化將會崩潰成比較像鎖國主義(parochialism)的東西。消費者買不到任何物品,因為製造業沒有東西可以販賣。
既然難民不可能乞求國際援助,他們可能會以武力強行進入地球上僅存適宜居住的地方,並且以戰爭的方式來求得生存。林納斯說:「當僅存的居所也都沒有了以後,人類可能會彼此內戰,並且變成種族或社群之間的械鬥。」
相反地,人類若選擇孤立地求生存,可能也會跟打電話叫客房服務一樣不切實際。「我們之中有多少人有本事設陷阱、獵殺足夠的野生動物來餵飽一個家庭?即使大量的人能成功地疏散至鄉村地區,這樣的壓力也會讓野生動物的數量快速減少。狩獵採集活動所需要的土地,每個人平均起來,是農業社會的十到一百倍左右。如果人類大規模地狩獵採集,那么可能會造成生物多元化的進一步浩劫,因為饑民們會殺死、吃掉任何移動的東西。」
也許,還包括人吃人。林納斯說:「入侵者通常不會對拒絕給他們食物的居民友善,歷史顯示,當入侵者發現有食物,通常就會把整家人折磨至死。看看今日的索馬利亞、蘇丹與蒲隆地,人民為了爭奪稀少的土地與食物,而發生部落戰爭,導致國家崩潰。」
避免全球氣溫升高五度的機會:幾乎沒有,如果氣溫已升高四度,而海床又釋出受困的甲烷的話。
增加攝氏六度:地球上的生物將會在超級暴風雨、洪水、硫化氫氣體、以及甲烷火球帶著核子彈般的力量流竄地表時完全滅絕,唯一能存活的只有黴菌。

增加攝氏五度到六度之間的結果

雖然全球暖化到了這個程度,仍屬於IPCC官方所背書、二十一世紀末期可能達到的範圍,然而各種氣候模型卻對這個林納斯呼應但丁,描述為「第六層地獄」的階段,沒有什麼好講的。若要了解地球氣候最近一次像這樣的時期,我們必須回歸一億四千萬到六千五百萬年前,也就是白堊紀(cretaceous),就是以恐龍滅絕為結尾的時期。然而更接近這個狀態的,將是兩億五千萬年前的二迭紀(Permian)末期,當時全球的平均溫度比起現在,對,就是高六度,而當時有95%的物種滅絕。
林納斯說:「那個時期是地球生物忍受過的最悽慘的時期,也是地球最接近太空中一塊死氣沉沉的石頭的時候。」在陸地上,當時唯一可以生存的生物只有死掉的樹木上的地衣等黴菌。而海裡面,則完全沒有生物了。「溫暖的海水是致命的。因為海水愈溫暖,融氧率愈低。任何水中需要呼吸氧氣的生物--比較高等的生物例如浮游生物到鯊魚--都將面臨窒息的命運。而熱水也會擴張體積(熱脹冷縮作用),海平面將高升至二十公尺。」結果造成襲擊陸地的「超級颶風」,將會讓陸地大淹水,而導致沒有物種可以生存。
二迭紀結束,發生的物種大滅絕時,有些事大概不太可能在未來再度重演,比方說當時西伯利亞地區發生廣大的火山大爆炸,厚達數百公尺的岩漿四處流動,其範圍比整個西歐還大,還把數十億噸的二氧化碳射入大氣層之中。然而,這也算不上什麼特別值得安慰的事,因為在海底,還有另外一個怪物在攪動--就是在兩億年後結束古新紀(Paleocene)的東西,也是今日仍然躺在海底的東西,那就是甲烷水合物。
林納斯形容,如果溫水將本來困在海床上的氣體釋放出來,會發生什麼事。「首先,一個小攪動會把充滿氣體的水包往上推。當水包往上升,氣泡就會開始出現,因為壓力降低,因此融解的氣體浮出來--就好像很快打開汽水的瓶蓋,汽水會冒出來一樣。這些氣泡會讓這個水包更有浮力,更快往海面上移動,達到爆炸的力量時,它會把周圍的水分子全部帶過來。到了水面上,氣體一衝到大氣層中,水被噴到數百公尺之高,其震波往四面八方擴散,在附近引起更多爆炸。」
這些爆炸不僅僅只是另外一個正向回饋效用,再度加快全球暖化的速度而已。甲烷不像二氧化碳,它是可燃的。「即使甲烷氣體的濃度只有5%」,林納斯說:「閃電或其它小火花就會讓這種混合物燃燒起來,讓一團團火球划過天空中燃燒起來。」
其效果很接近美軍與俄軍所使用的油氣彈,又稱『真空彈』的武器,是一種會在攻擊目標的上空引爆汽油小包的東西。根據CIA的說法:「那些靠近引爆點的人會立刻死掉。那些在旁邊的人,則很有可能會受到許多內傷,包括耳膜震破、嚴重的腦震盪、肺臟與其它臟器撕裂,並可能導致失明。」
然而這種策略性的武器,比起海底爆炸所形成的甲烷氣體雲,根本就是小兒科。科學家估計,這些雲可以「完全摧毀陸地上的生物。」(兩億五千一百萬年前,只有一種大型的陸生動物,一種長得像豬的水龍獸(lystrosaurus)存活了下來)。還有科學家認為未來在海上的大爆炸,有可能會釋出相當於[10的14次方]噸的能量--大約是全球核能武器儲藏量的十萬倍以上。
即使是一直都帶著科學審慎態度的林納斯,也不得不描述一個好萊塢式的結局。「想像一個惡夢似的結局,並不是太難:海上甲烷氣雲的爆炸可能會一下次就把數十億的人口殺死--也許只要幾天。再想像一個油氣彈火球沖向一個大城市的樣子--比方說,倫敦,或者東京--其火焰將從爆炸中心以原子彈的速度及力道噴射出來。建築物一下子就被剷平,人類當場成為焦炭,或者因為爆炸威力而眼盲耳聾。把廣島與受卡崔娜肆虐後的紐奧良混在一起,就可以得到這種大難的樣貌:身上帶著燒灼傷的倖存者為了食物而打架、在空城之中四處遊蕩。」
東京銀座夜景。
然後,從已經停滯缺氧的海洋上再溢出來的是硫化氫。「這種氣體是一種無聲的殺手:想像1984年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爾引起的毒氣泄漏事件,將在沿海聚落重演,然後再飄到大陸內地的情景。在此同時,當地球臭氧層受到攻擊的時候,我們會覺得陽光曬傷我們的皮膚,並且引起細胞變異,地球上屆時僅存的人類都將面臨癌症的威脅。
但丁的地獄就是審判的地方,人類為了他們所犯的罪惡接受處罰。然而隨著所有剩下來的森林正在燃燒,家畜與野生動物的屍體在每個大陸上堆積如山,這個六度的世界將是一個為了人類所犯的,而做出嚴厲懲罰的地方。」
避免全球氣溫升高六度的機會:零,如果氣溫已升高至五度,屆時所有的回饋作用將失去控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