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學

辭彙解釋

魚類學魚類學

魚類學(Ichthyology)是生物科學的一門學科,研究魚類的外部形態、內部構造、生活習性、種類區分和分布特點等

內容介紹

魚類外部形態、內部構造、系統分類、魚類生物學基礎

掌握技能

魚類外部形態測量、器官解剖、種類鑑定

學科意義

關於魚類的地理分布、洄游習性、年齡生長和食性、病害防治、人工孵化等方面的研究,對漁業生產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魚類學分支學科

(1)魚類形態學(系統解剖學)
(2)魚類分類學(系統魚類學)
(3)魚類生態學(環境生物學)
(4)經濟魚類學
(5)魚類生理學、魚類發生學 魚類形態學(即系統解剖學):研究魚類的外部形態特徵與內部解剖構造,了解各器官的相互關係及機能,分析各器官的原始類型與其發展過程,闡明器官系統的發展規律。 魚類分類學:研究各種魚類在分類系統上的位置,各類和各種之間的差別和特徵,掌握鑑定魚類的方法,研究它們之間的系統演化、地理分布、生物學和經濟意義等。魚類分類學是研究以古魚類學、形態學、發生學及動物地理學為基礎,在海洋、湖泊及江河水庫的調查、捕撈、養殖等工作中為一門重要的基礎科學。
魚類生態學:研究魚類的生活方式、習性、對外界環境的適應程度,以及與影響魚類生活的外界因子(如水溫、鹽度、餌料等)的關係。
經濟魚類學:研究主要經濟魚類的形態特徵、分類地位、產量、分布及習性等。

魚類學的發展簡史

亞里士多德:《動物史》。描述了魚類的構造、洄游、繁殖,記錄了115種魚類。
人為分類法自然分類法
林奈的《自然系統》,記錄了魚類2600種。並提出“雙名法”。

我國魚類學的發展成就

1、古代:公元前460年左右范蠡《養魚經》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 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就有魚類養殖的記載。
《養魚經》:記載了魚類的孵化、混養、輪捕、生態等,是我國最古老的養魚書籍。
《本草綱目》:對一些魚類的形態和生活習性作了詳細的描述。
建國以後:隨著漁業生產的發展,逐步建立了一批專業研究隊伍,研究範圍也從分類形態擴展到密切聯繫生產的生態學和資源調查方面。
2、近代:朱元鼎、方炳文、伍獻文、張春霖等。
3、建國以後的成就:
魚類分類區系研究方面的研究成就
在魚類分類方面的研究成就
魚類形態學的研究
魚類生態學和資源調查方面

(一)魚類分類區系研究方面

各海區:
《黃渤海魚類調查報告》
《南海魚類志》、《南海諸島海域魚類志》
《東海魚類志》、《東海深海魚類》
各江河:
《長江魚類》、《珠江魚類志》
《圖們江魚類》、《黑龍江魚類》
各省區:
《新疆魚類志》、《廣西淡水魚類志》、《福建魚類志》、《雲南魚類志》、《廣東淡水魚類志》等。
各研究所和大學通力協作調查,在各海區進行大規模的分類區系研究工作,為開發利用我國豐富的魚類資源提供了基礎資料,寫出了《黃渤海魚類調查報告》(1955)、《南海魚類志》(1962)、《東海魚類志》(1963)、《南海諸島海域魚類志》(1979)及《東海深海魚類》(1988)等研究專著,這些研究使我們對我國沿海的魚類有了基本的了解。
內陸水域魚類資源調查方面也取得很大進展,發表了《長江魚類》(1976)、《圖們江魚類》(1980)、《黑龍江魚類》(1981)及《珠江魚類志》(1989)等分類專著。
許多省區在資源調查的基礎上還撰寫了許多地方魚類志,如《新疆魚類志》(1979)、《廣西淡水魚類志》(1981)、《福建魚類志》(上下卷)(1984、1985)、《雲南魚類志》(上下)(1989、1990)、《廣東淡水魚類志》(1991)等。

(二 )魚類分類方面

朱元鼎《中國軟骨魚類志》(1960)
朱元鼎《中國石首魚類分類系統的研究和新屬新種的敘述》(1963)
伍獻文等《中國鯉科魚類志》(1964、1977)
朱松泉《中國條鰍志》(1989)
成慶泰、鄭葆珊主編《中國魚類系統檢索》(1987):是我國魚分類研究史上的第二塊里程碑,共記錄了我國出產的魚類2831種。
孟慶聞《魚類分類學》(1995)
《中國動物志》魚類部分。《中國魚類系統檢索》(1987):以檢索表形式較完整地總結了我國魚類分類學工作的研究成果,如果說朱元鼎先生1931年所著《中國魚類之索引》是我國魚分類研究史上的第一塊里程碑,則該書被認為是第二塊里程碑,共記錄了我國出產的魚類2831種。
孟慶聞的《魚類分類學》(1995):最新的一部分類學著作。
《中國動物志》魚類部分:陸續出版之中。

(三)魚類形態學的研究

主要的研究專著如:
《鯉魚解剖》(1960)
《白鰱的系統解剖》(1960)
《中國軟骨魚類側線管系統及羅倫瓮和羅倫管系統的研究》(1980)
《魚類比較解剖》(1987)
《鯊鰩解剖》(1992)

(四)魚類生態學和資源調查方面

對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鮐、綠鰭馬面魨、遠東擬沙丁魚等重要經濟魚類的生活習性、產卵場和環境、洄游、種群等進行了全面調查和研究。
對內陸江河、湖泊、水庫:《黑龍江水系漁業資源》、《黃河水系漁業資源》、《錢塘江魚類資源》、《長江鱘魚類生物學及人工繁殖研究》、《長江、珠江、黑龍江鰱、鱅、草魚種質資源研究》等。為更好地開發利用和保護魚類資源,海洋魚類方面對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鮐、綠鰭馬面魨、遠東擬沙丁魚等重要經濟魚類的生活習性、產卵場和環境、洄游、種群等進行了全面調查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資料,為發展海洋漁業生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對內陸江河、湖泊、水庫的許多經濟魚類的資源狀況、生物學特性、家魚產卵場、種群性狀等方面也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總結

魚類學(Ichthyology)研究魚類的外部形態、內部構造、生活習性、種類區分和分布特點等方面的問題。
魚類學的分支學科有魚類形態學、魚類分類學、魚類生態學、經濟魚類學、魚類生理學、魚類發生學等。
魚類的主要特徵是:通常以鰓呼吸;用鰭幫助運動與維持身體的平衡;大多數魚體披鱗片;是一群終生在水中生活的變溫脊椎動物。
魚類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包括圓口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
軟骨魚綱分為板鰓亞綱和全頭亞綱。板鰓亞綱包括鯊類和鰩類。
硬骨魚綱分為內鼻孔亞綱和輻鰭亞綱。
輻鰭亞綱包括軟骨硬鱗類、硬骨硬鱗類(全骨類)和真骨魚類。真骨魚類可分為軟鰭魚類和棘鰭魚類

海洋學相關知識(八)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下面讓我們來完善與海洋學相關的詞條,以此來更加深入的了解海洋學的相關知識。
陰極防護
進積作用
防污著
間隙水
間隙動物
長輕涌
長腕幼體
長狂涌
近濱帶
長峰波
長中涌
近海生物
飽和深度
飽和度異常
錨泊結構
近海平台
食碎屑動物
錨定資料浮標
輕便潛水器
鎧裝潛水
食微生物者
食底泥動物
風生噪聲
近海區
風浪譜
風浪玫瑰圖
鑽孔生物
鈣質軟泥
金星幼體
風因子
重疊冰
重力式結構
重力式平台
顆粒物界面
顆粒有機磷
重力取芯器
里亞海岸
顆粒有機氮
顆粒無機碳
軸對稱式海洋重力儀
達爾馬提亞岸線
順路觀測船
順岸碼頭
造船台
順壩
軟體動物學
靠船撞擊力
逆置層
超深淵帶
非生物轉移
非生物性懸浮物
適鹽生物
靜海環境
適溫生物
霧狀層
雪蓋冰
集聚分布
適光生物
退積作用
邊緣波
連續模型
陸界面
陸源腐殖質
輻射潮
連島壩
陸源冰
陸架波
陸上預製
超深淵動物
阿氏拖網
階段性浮游生物
多彎角蜂巢珊瑚
顆粒有機物
風時
假鐵星珊瑚
連續觀測
非造礁珊瑚
酸鹽
陸源有機物
粗糙刺葉珊瑚
膨脹薔薇珊瑚
超微型浮游生物
非飽和潛水
趨化性
連續培養
食植動物
風海流
遠洋沉積
風暴沉積
錨泊地
輕浪
黑白瓶法
鑽探船
黃海沿岸流
黃海暖流
顆粒有機碳
鳴震
魚類資源
顆石軟泥
魚探儀
高狹鹽種
轉流
驗潮井
駐波
標準厚絲珊瑚
餌料生物
順岸流
坎城海洋博物館
長頭夢想家
赤道逆流
面盤幼體
非洲板塊
靜止期
逆流
近海工程
大白鯊咖啡廳
隔水套管
日向礁
陷波
黃海冷水團
魚類學
近海
附生植物
食肉動物
邊緣盆地
長江沖淡水
趨光性
錨冰
風區
顛倒采水器
遙控潛水器
易變牡丹珊瑚
斯氏角孔珊瑚
聲學照明
驗潮儀
陸源沉積
食糞動物
邊緣海
食物網
粗野鹿角珊瑚
風浪
酸雨
顛倒溫度表
躍層
起重船
海洋空間站
黑煙囪
外大陸架
障壁島
藻類災害預警信號
飽和潛水
食物鏈
蝗災
原始湯
海底石油
海綿
領海
生命探測儀
玉帶海雕
防波堤
旱災
紅珊瑚
灰鯨
貽貝
多孔動物門
海洋細菌
搜救犬
堰塞湖
江豚
海兔
海洋性氣候
包紮
噬人鯊
白腹軍艦鳥
黑潮
造礁珊瑚
藻類
SARS
抹香鯨
海洋經濟
霍亂
海洋植物
黑鯛
瘋牛病
蘇塞克斯號沉船
藍舌病
塘鯴
北海獅
口蹄疫
板塊運動
海洋文明
墨魚
海草床
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底可燃冰
海洋衛星
關東大地震
馬蹄蟹
斑海豹
地震波
大菱鮃
海綿動物
海底淡水
大西洋[海洋]
南海
集群
錳結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