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條江

魚條江,長度15.93公里,平均徑流量0.64億立方米,是長江支流湘江支流灌江的支流。

魚條江,長江支流湘江支流灌江的支流。發源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灌陽縣洞井瑤族鄉野豬殿村豬婆嶺。該江自西向東流經黃竹坪、
豬婆嶺
八工山、唐家等村屯,於觀音閣石家寨兩江口注入灌江。其源地高程1080米,入口高程402米,河長15.93公里,集雨面積44.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0.6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03立方米/秒, 最大流量49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3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深1441.2毫米。
灌江舊稱觀水、灌水。是湘江一級支流,為縣內主要河流,亦為縣內最大的河流。源出境內洞井瑤族鄉大竹園村的犁子坪,其海拔高度為1600米,西南向流經田莊坪,後轉東向至下小盤洞,間有小盤江注入,後進入觀音閣鄉石家寨村兩江口,與發源於洞井豬婆嶺的魚條江匯合。 歷史上把兩江口以下稱灌江,以上稱大河江。大河江全長29.53公里,總落差為1198米, 集雨面積67.94平方公里。過兩江口後,西有牛江河、東有小河江注入,並向東流至文明村附近,先西納陰江,後載盤江之水;東北向流入黃關鎮境內,東迎正江、陡水,西納牛灣河水;至新街鄉東匯馬山江、安樂源江,西納柳林江、娘北江;至紅旗鄉仁江土橋頭,有溜江自東來相會,繞縣城後折向西北至三里橋西接杉羅源江之水,至官塘龍頭石,納大源江水,後折向東直入峽里;至水車境內東納秀江、泡江之水;後曲折流經文市,在會湘下馬頭屯流出縣境進入全州縣,於全州水南村匯入湘江。灌江在境內流經洞井、觀音閣、黃關、新街、紅旗、灌陽、水車、文市等8個鄉鎮。 灌江全長176.63公里, 其中縣內長144.23公里;全流域面積為2000.53平方公里,其中縣內流域面積為1839.74平方公里。 灌江源地高程為1600米, 至文市下馬頭,其高程180米。境內總落差為1420米。上游落差大, 水勢洶湧、紆曲層折,流經黃關後,水量增大,水流稍緩;流至縣城以北約3公里進入峽谷地帶,其兩岸群山陡峭,水流受水車水庫控制;出峽谷,水流緩慢。 灌江兩岸或為平疇沃土、或有高山深谷,其河道基本穩定,河道灘多,沙洲也多,回灣水游渦大。據統計,河道上有大小26個洲子,其中最大的是黃關呂家州和唐官所在的洲,大溪洲、甲洲、沙壁洲、江洲、下溪洲次之。昔日有名的險灘如大龍灘、三桂灘、大埠灘現已成為水車水庫庫區而湮滅。 灌江為沙卵石河床, 其平均寬約60~180米,一般上遊河床較窄,下游較寬,如觀音閣文明村段河寬108米左右、桃花村段64米、新街村104米、縣城段120米、水車村段為170多米、文市村段為160米。 河床時深時淺,一般在1.2~2米左右,有的地方成灘,枯水期可涉水而過。縣內段最深處為水車水庫峽谷庫區,河深25米左右。解放前,從全州到灌陽黃關段可通小帆船。民國35年記載縣內有河道60.5公里可通小帆船,時有運貨木帆船11隻。解放後,因在其上游攔河設壩加之上游水土流失嚴重而造成河床上升,在旱季只能通竹木排。水車水庫大壩建成後,水庫至官塘的庫區內水面寬闊平穩,可通機動船隻用於運輸和遊覽。 1959年在文市建立水文站,開始對灌江水文進行觀測,1960年又在新街建立水文站,後兩站均被撤消。1961年始建灌陽縣水文站,開始系統地對灌江水文進行觀測。至1988年已有28年的水文數據。灌江水文特徵如下: 徑流其空間分布特點是西南往東北遞減,山區多於低丘區。受流域降水影響大,降水量大徑流則大。其年內分配不均,最高月份為5月,占全年總量的19.1%,最低為1月,連續四個月最大徑流出現在4~7月份。年際變化較大,豐水年與枯水年懸殊。1968年達到最大值為17.6億立方米,1963年最小值為6.26億立方米。 洪水灌江洪水多發生在4~7月。據縣水文站1961年至1988年資料統計,最大洪水發生在5~6月的洪水各有9年, 各占洪水總次數的32.1%;發生在4月的有5年,占洪水總次數的17.9%; 發生在7月的有4年,占洪水總次數的14.3%;發生在8月的只有1988年1次,占3.6%。 其中流量在1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有9次,其洪峰相對水位在247.73~248.82米之間。灌江枯水季節(9月至次年2月) 也有洪水發生,28年中共發生中洪水位以上洪水4次,其流量在288~597立方米/秒間。境內洪水易發易退,洪水歷時在30~70小時間,以40~50小時居多, 其洪峰持續時間在12~120分種不等,多在30分種左右。另外,據舊縣誌記載和實地調查,自明代正德十年(1515)至清代光緒年間曾發生14次洪水,其中記載較詳細的有7次,在歷代洪水中要數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和同治十年(1871)兩次洪水最大,同治十年的洪水淹到當時縣署(今水電局),調查推算得出當時在縣城段最大洪流量達5220立方米/秒,實屬罕見。 歷次洪水出現都給兩岸民眾造成損失。如1953年5月30日,灌江發生洪水,黃關區聯德鄉小江邊自然村被洪水沖走103人、溺死53人、重輕傷20人,有1戶全家人淹死,12戶只剩1人。
流量據灌陽水文站觀測, 灌江多年平均流量為67.43立方米/秒。灌江縣城河段最大流量為1810立方米/秒(1983年6月21日),最小流量為3.82立方米/秒(1974年12月1日)。正常年徑流總量為11.3億立方米。歷史上洪水最大流量推算為5220立方米/秒(1871年)。 泥沙灌江境內多年平均輸沙量約在24.1萬噸,出境沙量26.2萬噸。多年平均侵蝕模數為每平方公里131噸, 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15公斤/立方米,屬含沙量較少的地區。按年代比較,年均含沙量60年代為0.09公斤/立方米、70年代為0.20公斤/立方米、80年代為0.16公斤/立方米。
灌江河谷丘陵地區,分布著石灰岩,溶洞發育,伏流較多。碳酸鹽岩廣布,地下水資源豐富,特別是岩溶地區,多地下河。全縣地下水主要有地下河和泉井兩種類型, 估算其總量多年平均為3.6億立方米,約有三分之一的地區被用於灌田、飲水、養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