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悅廣

魏悅廣

魏悅廣,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1960年1月出生於陝西渭南。1982年1月畢業於西安科技大學獲力學學士學位,1986年7月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獲工程力學碩士學位,1992年7月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固體力學博士學位。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現任《力學學報》主編、Chinese Physics Letters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Multidiscipline Modeling in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等雜誌的編委,曾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固體力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學習經歷

1978.2 – 1982.1 西安科技大學力學師資班力學學士學位

1984.9 – 1986.7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工程力學碩士學位

1989.9 – 1992.7 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固體力學專業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92.07- 1994.12: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博士後、副研究員

1995.01- 1998.08: 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後、訪問學者

1998.08- 2016.11: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

2000.08- 2001.03: 美國哈佛大學客座教授

2002.08- 2002.11: 美國加州大學Riverside分校客座教授

2007.05- 2007.07: 美國加州大學Santa Barbara分校客座教授

2016.11至今: 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

社會兼職

學術兼職

自1998年起, 擔任中國力學學會理事、常務理事;

自2002年起, 擔任中國力學學會固體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主任;

自2010年起, 擔任中國科學院力學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自2000年起,擔任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榮譽兼職

《力學學報》,主編;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副主編;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編委;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編委;

《Multidiscipline Modeling in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編委;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編委

清華大學套用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

大連理工大學工業裝備與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

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強度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

浙江大學省軟體機器人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

中國科學院岩土力學研究所岩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西北工業大學航空與宇航部委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

重慶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部委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

學術研究

研究領域

主要從事跨尺度力學、彈塑性斷裂力學、複合材料力學等研究。在國際上建立了協同考慮應變梯度和表界面效應的跨尺度力學理論;建立了可壓縮應變梯度理論和適合應變梯度理論的有限元方法,並由此預測出金屬的微尺度斷裂強度高達其巨觀屈服強度十倍以上的重要結論,突破了傳統力學理論的預測極限,引起跨尺度力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廣泛開展。近年來,他將跨尺度力學理論成功套用於發動機葉片先進熱障塗層強韌及破壞機制的表征。

學術貢獻

在波士頓查爾斯河邊 在波士頓查爾斯河邊

(1)在材料及結構的跨尺度力學研究方面(Top-Down):在國際上首次且到目前為止唯一地提出了適合應變梯度理論的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可壓縮應變梯度理論,在國際上首次預測出金屬材料的微尺度斷裂強度可達其巨觀屈服強度的十倍以上的重要結論,對應變梯度理論(作為一種跨尺度理論)在國際上的建立和發展起了核心推動作用;

西藏行 西藏行

(2)在納米結構材料的跨尺度力學表征方面(Bottom-Up):採用分子動力學模擬和微結構演化觀測,首次獲得偏位錯形成、演化及其與晶界及孿晶界的作用機制、孿晶界的演化機制以及最終的納米材料的強韌力學機制等,對揭示納米結構材料力學行為尺度效應的微觀機理提供了基礎;

(3)在固體的彈塑性斷裂研究方面:在國際上首次求解給出了裂紋尖端20階的彈塑性應力應變漸近場並證明了只有3個獨立參數,依此為基礎建立了彈塑性斷裂準則;首次為“內聚力模型可作為材料的斷裂準則”提供了數學物理基礎;

(4)在複合材料壓縮破壞研究方面:從彈塑性穩定性理論出發預測出了複合材料的壓縮破壞折曲帶模式,其被《國際損傷力學雜誌》長期設計為封面;

(5)從攝動理論出發求解給出了防護工程中承受不同地壓作用的巷道的彈塑性應力應變場,並以此建立了巷道的失穩判據。

代表論著

【1】 Wei YG,Hutchinson JW. Steady-state crack growth and work of fracture for solids characterized by strain gradient plasticity; Journal of Mech. Phys. Solids, Vol.45, 1253-1273, 1997.

【2】 Wei YG,Hutchinson JW. Interface strength,work of adhesion and plasticity in the peel test. Int. Journal of Fracture, Vol.93, 315-333, 1998.

【3】 Wei YG, Xu G, A multiscale model for the ductile fracture of crystalline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Vol.21, 2123-2149, 2005.

【4】 Wei YG. A new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strain gradient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to fracture analyses. Eur. J. Mech. A/Solids, Vol.25, 897-913, 2006.

【5】Cao AJ, Wei YG, Mao SX. Deformation mechanisms of face-centered-cubic metal nanowires with twin boundari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Vol.90, 151909, 2007.

【6】 Wei YG;Zhao HF, Peeling experiments of ductile thin films along ceramic substrates --Critical assessment of analytical mode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 Structures Vol.45, 3779~3792, 2008.

【7】Wu B, Liang LH, Ma HS, Wei YG, A trans-scale model for size effects and intergranular fracture in nanocrystalline and ultra-fine polycrystalline metals,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Vol.57, 2–7, 2012.

【8】Liang LH, Li XN, Liu, HY, Wang YB, Wei YG, Power-law characteristics of damage and failure of ceramic coating systems under three-point bending,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Vol.285, 113–119, 2016.

【9】Wang GR, Dai ZH, Wang YL, Tan PH, Liu LQ, Xu ZP, Wei YG,Huang R, Zhang Z, Measuring interlayer shear stress in bilayer graphen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Vol.119: 036101, 2017.

【10】Ma HS, Hu GK, Wei YG,Liang LH, Inclusion problem in second gradient elastic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Vol.132, 60–78, 2018

人物榮譽

國家科技獎:

2008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完成人),名稱“固體的微尺度塑性及微尺度斷裂研究”;

201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二完成人),名稱“納米結構金屬力學行為尺度效應的微觀機理研究”;

199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第四完成人),名稱“裂紋頂端彈塑性應力應變場和斷裂準則”;

1995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主要參加人),名稱“固體材料的宏細觀本構理論與斷裂”。

其他獎勵及榮譽:

1993年:獲第三屆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

1994年:獲第四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1994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魏悅廣 魏悅廣

1998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引進國外傑出人才”;

1999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2004年:獲國家基金委海外傑出青年基金(與Scott Mao 合作);

2004年:入選國家人事部等七部委頒布的“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06年:獲第三屆中國科協期刊全國優秀論文獎;

2007年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材料強度及災變的跨尺度力學研究》優秀創新群體項目負責人;

2009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

2010年:獲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優秀研究生導師”獎;2011年起:國家科技部《納米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納米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魏悅廣 魏悅廣

2011年起:中國科學院海外創新團隊項目負責人。

魏悅廣研究員已發表論文200餘篇,論文共被SCI雜誌引用2000餘次,單篇被引用的最高次數為200餘次。多次應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報告並數次擔任分會主席。承擔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引進國外傑出人才”項目(已結題)、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已結題)、海外傑出青年合作基金項目(已結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微米/納米尺度測量”(已結題)、中國科學院三期創新方向性項目(已結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項目、中國科學院海外創新團隊項目以及國家科技部納米973項目等。

院士

2015年7月31日,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