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雞會

鬥雞會

鬥雞會是仫佬山鄉令人心醉的娛樂活動,它多在秋後和春節期間舉行。

基本介紹

族和仫佬少數民族民間娛樂集會。流行於河南廣西等地;各地舉行的時間和形式各異。廣西羅城、東門等地在每年秋後或春節舉行。

鬥雞場設在空曠地,用竹片編成3-5米寬的鬥雞籠,籠外置計分桌,按雞的斤兩,從小到大比賽。斗完一局,計一次分,以積分多為勝。獲頭籠的,被看作是全村的光榮。

競賽規則

鬥雞會是仫佬山鄉令人心醉的娛樂活動,它多在秋後和春節期間舉行,鬥雞的關鍵是有良好的鬥雞,為了選擇鬥雞,仫佬人特別喜歡養公雞。鬥雞那天,好不熱鬧,人們將鬥雞從四面八方運集到鬥雞場。鬥雞開始前,選出四位裁判:一人“積分水”和“橫身水”,一人計“游籠水”,一人記分數,一個扳斗情。

鬥雞會發六個獎,稱頭籠、二籠、三籠、四籠、五籠、結籠。獲頭籠獎的,是全村的光榮,父老鄉親紛紛敲鑼打鼓,燃放鞭炮上門慶賀。

歷史記載

鬥雞鬥雞

唐朝,鬥雞算是普及率非常高的運動,不光在民間有著大量擁躉,即便是在皇室貴族中也大受歡迎。

唐高宗時期,親王、大員們狂愛鬥雞運動。一次沛王與英王在群雞會戰中鬥爭激烈,詩人王勃專門為沛王寫了一篇檄文,聲討英王的鬥雞,文中寫道:“兩雄不堪並立,一啄何敢自妄?養成於棲息之時,發憤在呼號之際。望之若木,時亦趾舉而志揚;應之如神,不覺尻高而首下。於村於店,見異己者即攻;為鸛為鵝,與同類者爭勝。爰資梟勇,率遏鴟張。縱眾寡各分,誓無毛之不拔;即強弱互異,信有喙之獨長。昂首而來,決勝鶴立;鼓翅以往,亦類鵬摶。搏擊所施,可即用充公膳;翦降略盡,寧猶容彼盜啼。豈必命付庖廚,不啻魂飛湯火。羽書捷至,驚聞鵝鴨之聲;血戰功成,快睹鷹鸇之逐。”。

唐玄宗在即位前就十分喜愛鬥雞活動,特別是到了每年的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唐玄宗更是一定要聚眾鬥雞,以示天下太平。即位以後,在宮中專門修建了雞坊,選養了千餘只“金毫鐵距、高冠昂尾”的雄雞,並派五百小兒專門負責訓養。皇帝如此,達官顯貴爭先效仿。許多人為此不惜重金,以至傾家蕩產。由於鬥雞之風大興,城中男女均事鬥雞,貧寒者無資購雞,便以玩假雞為樂。《東城老父傳》中曾有記載說:每當到了鬥雞的日子,唐玄宗都會讓宮廷樂隊集體出動,後宮佳麗也紛紛出場。而“雞王”賈昌則頭戴雕翠金華冠,身穿錦繡襦褲,手執鐸拂,引導群雞氣宇軒昂走到場地中間。在賈昌的指揮下,群雞進退有度,顧盼神飛,猶如戰場上的將軍,勇往直前,不叨得對手雞血長流決不罷休。戰鬥結束之後,賈昌命令手下群雞按勝負關係列隊,接受玄宗的檢閱,然後再整齊劃一地回到御雞坊中。

傳說唐玄宗在一次出遊途中,遇一小兒賈昌玩木雞。玄宗將小兒召入宮中,使其在雞坊訓養雄雞。因賈昌訓養有方,深得玄宗賞識,遂“金帛之賜,日到其家”。賈昌在當時號稱“神雞童”,社會地位日變。他的父親去世時,唐玄宗下令“縣令為葬器喪車”。時人有詩諷刺說:“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

唐朝的詩人們對鬥雞有著濃厚的興趣,張仲素的《春遊曲》:“當年重竟氣,先占鬥雞場。”張籍的《少年行》:“日日鬥雞都市裡,贏得寶刀重刻字。”於鵠的《公子行》:“馬上抱雞三市斗,袖中攜劍五陵游。”在這些人筆下,鬥雞活動不光是一種娛樂,甚至與勇氣、俠氣相關聯,實在是讓人覺得彪狂至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