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頤闕

高頤闕

位於雅安市城市建設新區,成都至雅安高速公路金雞關出口處,雅安漢闕博物館所在地。漢闕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建築設施,是漢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一種表示尊嚴的裝飾性建築,每闕由主闕和子闕組成,一般有闕墓、闕身、闕頂三部分,既是一種古老的建築藝術,又是一種特殊的石刻珍品,是研究當時歷史文化、建築、雕塑、美術的重要實體。

基本信息

文物概述

高頤闕:gao yi que

高頤闕 高頤闕

位於雅安市城市建設新區,成都至雅安高速公路金雞關出口處,雅安漢闕博物館所在地。漢闕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建築設施,是漢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一種表示尊嚴的裝飾性建築,每闕由主闕和子闕組成,一般有闕墓、闕身、闕頂三部分,既是一種古老的建築藝術,又是一種特殊的石刻珍品,是研究當時歷史文化、建築、雕塑、美術的重要實體。漢時,官至年俸2000石以上者,墓前立闕,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所以,漢闕文化是兩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千年滄桑,用木材製作的城闕、宮闕已蕩然無存,只有宗廟祠堂、墓冢神道兩側的石闕,還部分得以保存,雖然十不存一,但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尤其是雅安的高頤闕,為我國漢闕中保存最完好、雕塑最精美的珍貴文物古蹟,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歷史學家范文瀾、美學家王朝聞等,都從自己學術研究的角度在著述中對高頤闕有過高度的評價和肯定。高頤字貫方,曾任益州太守等職,因政績顯著,卒後,漢皇敕建闕以表其功。高頤闕建於漢獻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主闕13層,高約6米,寬1.6米,厚0.9米;子闕7層,高3.39米,寬1.1米,厚0.5米。闕用紅砂石英岩石疊砌,闕頂仿漢代木結構建築,有角柱、枋斗;浮雕圖像想像豐富,內涵深厚;闕身有三車導從,車前伍伯、騎吹、騎吏等馬車出行圖。其上為五層,第一層南北兩面各浮雕一饕、餮,轉角大斗下均雕一角神;第二層浮雕內容有“張良椎秦皇”、“高祖斬蛇”、“師曠鼓琴”等歷史故事,以及神話故事傳說中的九尾狐、三足鳥等;第三層內為人獸相鬥的圖案;第四層向外傾斜,浮雕有“天馬”、“龍”、“虎”等;第五層四面雕成枋頭24個,並刻有隸書銘文“漢故益州太守陰平都尉武陽令北府丞舉孝廉高君字貫□ (方),正中脊部刻一鯤鵬。

闕前兩具石獸雌雄各一,稱“天祿”、“辟邪”,似獅非獅,似虎非虎,肩生雙翅,昂首、張口、吐舌,威猛雄健,為東漢石刻精品。

高頤闕是全國唯一碑、闕、墓、神道、石獸保存最為完整的漢代葬制實體,其闕身則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雕刻最為精美,內容最為豐富的珍貴古蹟。

保護大事記

民國二十九年(1940),西康省修建高頤闕西闕保護亭。

1955年8月,西康省文化處撥專款修建高頤闕西闕保護亭。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高頤墓闕及石刻”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5年6月25日,高頤闕西闕保護亭被大風颳倒。

1983年,維修高頤闕西闕。

1987年,維修高頤墓。

1989年,石馬隊在闕園上空架設高壓電線。

1991年3月、5月,雅安市文管所兩次向市有關部門上報《關於請求劃定高頤墓闕及石刻保護範圍的報告》材料,終於獲得批准。

1991年11月,四川省撥專款保護高頤闕,但專款至今下落不明。

1994年3月,雅安市文化局向國家文物局請示:《關於高頤墓能否拆除的緊急請示》

1996年,四川省撥款保護高頤墓,款被雅安市文化局截留。

自1990年至1996年,雅安市文管所年年向國家申請保護經費,均未果。

中國著名漢闕

名稱 簡介
樊敏闕 位於四川省蘆山縣,北宋時即已倒塌,1957年修復左闕,蘆山地震中主闕震斷
高頤闕 位於四川省雅安市,是中國漢闕中保存最完好、雕塑最精美的,蘆山地震中闕體震裂
馮煥闕

位於四川省渠縣土溪鄉趙家村,西闕及子闕已不存,現僅存東闕

沈府君闕 位於四川省渠縣漢碑鄉燕家村,現存雙主闕,子闕已廢,闕形制及風格與馮煥闕相近
平陽府君闕

位於四川省綿陽市遊仙區,是我國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一處雙出墓闕

烏楊闕

位於重慶市忠縣烏楊鎮,是所有漢闕中第一個作為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漢闕

楊公闕 位於四川省夾江縣甘江鎮雙牌村,又稱雙楊府君闕、二楊闕
東漢三闕 位於河南登封,分別為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國家級禮制建築遺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