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共和國

高棉共和國位於中南半島的南部,與越南、寮國、泰國等國家接壤,邊境線長達970公里,西南瀕臨暹邏灣。面積181,035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460公里,全國土地大多為平原,氣候宜人,一年中只分為雨季即旱季,沒有颱風或地震等自然災害。

高棉共和國

高棉廣闊的平原上,人口一千一百多萬,有二十多個民族,高棉民族佔百分之九十,還有約三十多萬華人,越僑所佔的比率比華人更多。高棉語為官方語言,佛教為國教80%以上的人信奉佛教。
湄公河是主要的河流,源流為中國的瀾滄江,流至金邊王宮前分出兩條支流,向西北的稱為洞里薩河,流入洞里薩湖,向南的從越南出海,稱為百色河,洞里薩湖是東南亞第一大淡水湖。

歷史背景

高棉是東南亞一個古老又極印度化的國家,他源自於西元一世紀到六世紀的一個名為扶南(Funan) 的古國。現在高棉使用語言在當時就已存在,這可以從柬語內殘存梵文,古印度教文化傳統等等痕跡可窺知其悠久歷史。
扶南(Funan)之後是知名的吳哥時代,吳哥王朝武功鼎盛,承襲了高棉王的武力東征西伐從公元 9世紀到13世紀的 600 多年中,將彊域西起緬甸,東臨南中國海,北接寮國,除了這個成就,歷代的高棉國王更犟徵民工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吳哥窟,挖掘土地造湖以及興建許多複雜的堤壩,灌溉渠道系統來增加稻米的產量。
吳哥時代結束後,高棉的都城開始南遷。先洛越(Lovek)然後烏東(Oudong)最後才在現在的都城金邊安定下來。這個後吳哥時代的特色除了都城南遷之外,就是信仰的全面改為佛教。這個時候的廟宇建築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佛像已完全取代了原有印度神像而得到見証。
從15世紀到17世紀是外族入侵的時代,越南人及暹邏人(即現在的泰國人)的擴張,使高棉飽受戰火蹂,經年戰爭,國勢已大不如前。直到19世紀中葉,高棉也像亞洲大部份國家開始感受到歐洲帝國主義壓力,西元 1863 年國王諾羅敦(Notofom)興法國簽署了保護國條約,成為法國的保護國,開始法國長達90年的殖民統治。
二次世界大戰後終獲獨立的高棉,迭遭赤棉恐怖統治,內戰不斷的浩劫,直到赤棉首領波布1988年4月15日死亡政局才日趨穩定。高棉的人文風俗因長期與外界隔離,特色犟烈,來到高棉,您可以親自體會到與八百年前相去不遠的原始古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