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功能抑鬱症

“高功能”抑鬱症是近年出現的新詞,用於指抑鬱症的一種特殊表現。這些患者由於職業需要或其他原因,把憤怒、焦慮、憂鬱等真實情感隱藏起來,表現為表面正常,內心痛苦,在他人面前表現得很開心或很平靜,生活上沒有什麼異常,內在卻承受著抑鬱。“高功能”抑鬱症不屬於醫學專業名詞,它借用了高功能自閉症這一名詞中“高功能”一詞的含義,即患者雖有抑鬱症或自閉症的症狀,但仍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

病因

高功能抑鬱症的病因非常複雜,與遺傳、生物化學、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家族中有抑鬱症患者的人群,患同類疾病的機率遠高於普通人群。

2.生物化學因素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中樞單胺類神經遞質、多巴胺、膽鹼能的變化和相應受體功能的改變及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可能對本病的發生髮展起重要作用。

3.社會環境理因素

高功能抑鬱症的發生是多源性因素作用的結果,其符合生物-社會-心理模式。社會文化因素的惡化都將成為抑鬱症的致病因素。其中,文化程度、家庭環境、日常生活起重要作用,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重要。

以上這些因素並不是單獨起作用的,目前發現遺傳與環境或應激因素之間的互動作用,以及這種互動作用的出現時點,在抑鬱症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

臨床表現

1 .抑鬱症核心 症狀

高功能抑鬱症患者也具備抑鬱症的核心症狀。

(1)心境低落

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鬱悲觀。輕者悶悶不樂、無愉快感、興趣減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觀絕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鬱心境有晨重夜輕的節律變化。也會出現自我評價降低,產生無用感、無望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常伴有自責自罪,嚴重者出現罪惡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現幻覺。

(2)思維遲緩

主要表現為思維聯想速度緩慢,反應遲鈍,思路閉塞,自覺“腦子好像是生了銹的機器”,“腦子像塗了一層糨糊一樣”。可出現主動言語減少,語速明顯減慢,聲音低沉,對答困難,嚴重者交流無法順利進行。

(3)意志活動減退

患者意志活動呈顯著持久的抑制。主要表現為行為緩慢,生活被動、疏懶,不想做事,不願和周圍人接觸交往,常獨坐一旁,或整日臥床,閉門獨居、疏遠親友、迴避社交。伴有焦慮症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頓足或踱來踱去等症狀。嚴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極自殺的觀念或行為,這是高功能抑鬱症最危險的症狀,應提高警惕。

(4)認知功能損害

主要表現為近事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障礙、反應時間延長、警覺性增高、抽象思維能力差、學習困難、語言流暢性差、空間知覺、眼手協調及思維靈活性等能力減退。

(5)軀體症狀

主要表現為睡眠障礙、乏力、食慾減退、體重下降、便秘、身體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慾減退、陽痿、閉經等。軀體不適包括噁心、嘔吐、心悸、胸悶、出汗等。

2 .特殊症狀

患者常常為了維護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刻意掩飾自己的情緒,強顏歡笑。看起來跟正常人一樣,生活功能正常,但有心境低落等抑鬱症的典型表現,甚至有持續性抑鬱症的表現。

檢查

對疑為抑鬱症的患者,除進行全面的軀體檢查及神經系統檢查外,還要進行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以便與器質性疾病引起的精神症狀鑑別。

1.實驗室檢查

目前尚無針對抑鬱障礙的特異性檢查項目,目前的實驗室檢查主要是為了排除物質及軀體疾病所致的抑鬱症。有2種實驗室檢查具有一定的意義,包括地塞米松抑制試驗(DST)和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抑制試驗(TRHST)。

2. 量表檢查

量表檢查是診斷抑鬱症的重要檢查項目,包括抑鬱自評量表(SDS),Beck抑鬱問卷(BDI)等,可以判斷是否存在抑鬱情緒或抑鬱的狀況如何。

3.影像學檢查

根據情況選擇顱腦CT或磁共振檢查,排除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的抑鬱症狀。

診斷

抑鬱症的診斷主要應根據臨床症狀、病程及量表檢查做出診斷。

1. 症狀

有情緒低落,強顏歡笑,興趣減低,悲觀,思維遲緩,缺乏主動性,自責自罪,感到身體多處不適或有自殺念頭等表現。

2 . 量表檢查

抑鬱自評量表、Beck抑鬱問卷等檢查提示抑鬱狀態。

治療

高功能抑鬱症是一種心理疾病,需要進行系統、規範的治療。主要有以下三種治療方法。

1 .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中度以上抑鬱發作的主要治療措施。

(1)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

(2)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

(3)特異性5-羥色胺能抗抑鬱藥

2 .心理治療

對有明顯心理社會因素作用的抑鬱發作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常需合併心理治療。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人際治療、婚姻和家庭治療、精神動力學治療等。

3 .物理治療

包括電抽搐治療,可用於有嚴重自殺企圖和行為的治療。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主要適用於輕中度的抑鬱發作。

預後

經過積極治療,一般預後良好,少數患者可轉為慢性或者有殘留症狀。

護理

1.遵醫囑用藥,避免隨意停藥。

2.家屬要加強與患者的心理溝通,鼓勵患者說出內心的想法,轉變其消極觀念。

3.放鬆自己,舒緩壓力,平時多運動。

4.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B、維生素C類的食物。

5.堅持定期複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