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腹股溝神經

髂腹股溝神經

含有第1腰神經的纖維,第12胸神經的纖維也加入其中。此神經在腰大肌外側緣,沿腰方肌前面,腎的後面,繼經髂肌前面走行,穿過腹橫肌和腹內斜肌入腹股溝管。沿精索的外下側下降,穿出該管皮下環至淺筋膜,分布於大腿上部內側的皮膚。並發支分布於陰莖根部和陰囊(女性為陰唇)的皮膚,稱陰囊前神經(女性稱陰唇前神經)。其肌支,分布在髂腹股溝神經所經過的腹壁肌,並支配它們。

起源

(一)腰叢的組成和位置

腰叢lumbar plexus由第12胸神經前支的一部分、第1至第3腰神經前支和第4腰神經前支的一部分組成。第4腰神經前支的餘部和第5腰神經前支合成腰骶乾lumbosacral trunk向下加入骶叢。腰叢位於腰大肌深面,除發出肌支支配骼腰肌和腰方肌外,還發出下列分支分布於腹股溝區及大腿的前部和內側部。

(二)腰叢的分支

l.髂腹下神經(T12、L1)出腰大肌外緣,經腎後面和腰方肌前面行向外下,在骼嵴上方進入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之間,繼而在腹內,外斜肌間前行,終支在腹股溝管淺環上方穿腹外斜肌腱膜至皮下。其皮支分布於臀外側部、腹股溝區及下腹部皮膚,肌支支配腹壁肌。

2.髂腹股溝神經(L1)在髂腹下神經的下方,走行方向與該神經略同,在腹壁肌之間並沿精索淺面前行,終支自腹股溝管淺環外出,分布於腹股溝部和陰囊或大陰唇皮膚,肌支支配腹壁肌。

李春雷引用李春雷引用
李春雷引用李春雷引用

3.股外側皮神經(L2~3)自腰大肌外緣走出,斜越髂肌表面,達骼前上棘內側,經腹股溝韌帶深面至大腿外側部的皮膚。

4.股神經femoral nerve(L2~4)是腰叢中最大的神經,發出後,先在腰大肌與骼肌之間下行,在腹股溝中點稍外側。經腹股溝韌帶深面、股動脈外側到達股三角,隨即分為數支:①肌支,支配恥骨肌、肌四頭肌和縫匠肌。②皮支,有數條較短的前皮支,分布於大腿和膝關節前面的皮膚。最長的皮支稱隱神經saphenous nerve是股神經的終支,伴隨股動脈入收肌管下行,至膝關節內側淺出至皮下後,伴隨大隱靜脈沿小腿內側面下降這足內側緣,分布於髕下、小腿內側面和足內側緣的皮膚。股神經損傷後,屈髖無力,坐位時,不能伸小腿,行走困難,股四頭肌萎縮,髖骨突出,膝反射消失,大腿前面和小腿內側麵皮膚感覺障礙。

5.閉孔神經obturator nerve(L2~4)自腰叢發出後,於腰大肌內側緣穿出,循小骨盆側壁前行,穿閉膜管出小骨盆,分前、後兩支,分別經短收肌前、後面進入大腿內收肌群,其肌支支配閉孔外肌、大腿內收肌群。皮支分布於大腿內側面的皮膚閉孔神經前支發出支配股薄肌的分支先人長收肌,約在股中部,從長收肌穿出進入股薄肌。臨床上在用股薄肌代替肛門外括約肌的手術中,應注意保留此支。

李春雷引用李春雷引用

6.生殖股神經(L1、2)自腰大肌前面穿出後,在該肌淺面下降。皮支分布於陰囊(大陰唇)、股部及其附近的皮膚。股支支配提睪肌。







腰骶叢組成模式圖

腰骶叢及其分支

腰叢及分支

髂腹下神經及髂腹股溝神經



髂腹股溝神經乾痛早期症狀有哪些

1.痛及壓痛 多在髂前上棘處有向下放射的疼痛,達陰囊部,並伴有壓痛,咳嗽時加劇。

2.腹肌攣縮 因疼痛引起所支配的下腹部肌肉處於收縮或痙攣狀態,並使髖關節喜處於屈曲、內收狀,行走時步態變小。

1.外傷史 包括手術情況等。

2.臨床症狀 痛、壓痛、腹肌情況及步態等。

3.封閉試驗 選用1%普魯卡因10~15ml對該神經進行阻滯麻醉,症狀消失或減輕者為陽性。在操作時,術者將針尖在腹內斜肌及腹橫肌之間刺向髂骨內壁處,呈扇狀注射藥物,注意切勿過深,以免進入腹腔。

髂腹股溝神經乾痛是怎么回事

李春雷 引用李春雷 引用
李春雷 引用李春雷 引用

臨床上較為多見,且80%以上屬醫源性,多發生在與該神經有關的手術後,尤以髂骨取骨術後為多見,甚至有的患者認為其疼痛比原發病更難以忍受,應引起注意。該神經起源於腰1脊神經,在髂腹下神經的下方與其平行走行。出腰大肌外緣後越過腰方肌前達髂前上棘內側,並穿過腹橫肌及腹內斜肌,在腹外斜肌腱膜下方沿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前行至腹股溝管淺環處穿出腹外斜肌腱膜,並分出終支。腹股溝疝手術時易傷及髂腹下神經(iliohypogastric nerve )、髂腹股溝神經,二者均走行於腹外斜肌腱膜下。

1.皮支 分布於恥部、腹股溝、股內側上端皮膚及陰囊(大陰唇)前部。

2.肌支 分布至下腹部腹壁肌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