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疣

骨疣

骨疣(Bone Spur),又稱骨刺,既非完全由骨構成,也不尖銳如刺,因此醫學上的正確名稱應該是骨疣。骨刺是關節因種種原因造成軟骨的磨損、破壞,並促成骨頭本身的修補、硬化與增生,是一種自然的老化現象,一般長骨刺就表示此人的脊椎進入老化階段。然而, 骨刺並非老人家的專利,由於工作型態改變,許多人必須久坐、久站,若是加上姿勢不正確,很容易年紀輕輕就使脊椎提早發生退化現象,而誘發骨刺的發生。最常見於膝、髖、腰椎、頸椎、肘等關節。

基本信息

病因

骨疣骨疣

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的軟骨逐漸退化,細胞的彈性減小,骨關節在不知不覺中被磨損,尤其是活動量較大的頸、腰、膝關節、足跟、損傷的關節軟骨在沒有血管供給營養時就很難修復,這時在關節軟骨的周圍血液循環比較旺盛,就會出現代償性軟骨增長,此即為骨質增生的前身。時間久了增生的軟骨又被鈣化,這就是骨質增生。是一種自然的老化現象,一般長骨刺就表示此人的脊椎進入老化階段。

骨疣並非老人家的專利,由於工作型態改變,許多人必須久坐、久站,若是加上姿勢不正確,很容易年紀輕輕就使脊椎提早發生退化現象,而誘發骨疣的發生。

1.原發性

較多見,多發生於中年以後,發病在膝、頸、腰椎、踝關節等負重關節,主要由長期磨損、關節軟骨退變、出現裂隙、軟化或脫落、骨質裸露、軟骨周圍組織增生形成。

2.繼發性

較少見,繼發於先天或後天關節畸形、損傷、炎症之後,可發生於青壯年。

臨床表現

骨疣不適的症狀不明顯。如果骨疣剛好壓迫到附近的神經根或是壓迫到脊椎,就可能會有身體僵硬不能靈活彎身、疼痛、紅腫、麻痹、關節變形、肌肉無力等症狀。

主要疼痛特點:

1.頸椎處

頸背部酸沉,胳膊疼,手指麻木。

2.腰椎處

腰疼活動受限,坐位休息後需先輕輕活動後,才能站起行走。

3.膝蓋處

膝關節腫脹,疼痛無力,晨起或坐位休息後站起,局部發僵、酸疼,不能馬上行走,上下樓或是走路過多症狀加重。有積液者蹲下站起困難,嚴重者夜間疼痛影響睡眠。

檢查

診斷骨刺可以利用放射線學檢查,及電性診斷。下面我們進行一下詳細的介紹:

1.X光檢查

包括正面、側面、斜面、前屈、後仰,以了解脊椎情形。

2.核磁共振攝影

這是一項非侵犯性、無輻射暴露危險的檢查,可以對軟骨、神經進行清楚分明的解像能力。

3.脊髓穿刺攝影

以水溶性顯影劑注入脊椎管內,看神經有沒有受壓迫的情形,或是壓迫的位置。

4.計算機斷層

最好配合脊髓攝影,才可以清楚看出脊索或神經被壓迫的情形。此外,必須藉助較好的機器解像力,才能分辨出是硬的骨刺或軟骨造成的神經壓迫。

5.電性診斷

包括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用來作為輔助理學檢查與病史來診斷的工具,這類電性診斷的主要作用在於證實由理學檢查發現的異常現象有何意義,另外也可以幫助定出發生症狀的解剖位置,用以分辨會發生重迭症狀的病理原因。

診斷

根據詳細的實驗室檢查即可做出診斷。

治療

在急性期或慢性活動期,適當臥床休息是必要的,但必須指出,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應儘早下床活動,堅持功能鍛鍊。骨質增生患者在疼痛嚴重時,要以醫藥救治為主,康復為輔。由於藥物有副作用,所以不宜長期服用。在慢性期和穩定期,應該以理療和適當活動為主。對頑固性骨疣,可給予免疫治療或液氮冷凍治療。由於病痛折磨,日久天長,全身許多系統的功能都有了變化,所以在康復醫療的過程中,要治療全身,使全身系統的功能都得到調動、恢復和增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