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展

所謂騙展,通常的理解就是組展方虛假設展,騙取參展商的展位費。

定義

所謂騙展,通常的理解就是組展方虛假設展,騙取參展商的展位費。

手段

事實上,很多騙展一開始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騙,很多展覽公司一開始還是想把展會做好,但在項目運作過程中,由於展覽的主題或是展覽公司的招商情況不好,原定的規模達不到,不能收回費用,而前期已經投入很多,主辦方沒有勇氣承擔損失,只好溜之大吉。這類騙展在騙展事件中占了絕大部分。
招數一:自封爵位。許多地區性展會最喜歡將“中國”掛在展會名稱的最前面,以示國家級;不用“中國”,就用國務院某部委辦或者“廣東省”、“廣州市”等等,以增加官辦色彩。其實,國家早有明文規定,掛“中國”字頭的必須由國家商務部審核批准;掛“國際”字頭的要有相關資質的展覽公司才能承辦。
上當指數: ☆ ☆ ☆
評述:掛了“中國”,“國際”等名號地區性展會規模性雖然達不到中國級,國際級,但是畢竟還是專業性展會,還有有一定地區觀眾,只是期望值會大大減少。
招數二:狐假虎威。有些行業技術型較強,在行業中,技術占的地位較高,於是展會+會議的形式便形成,參加展會就可以聽講座,主講人肯定是行業內比較知名的人物,要那就是拉上某個協會,說是協會主辦,企業很看中這一點,於是便決定參展,交錢,也是為了支持協會。主講人或協會永遠都不知道這件事。
上當指數: ☆ ☆ ☆
評述:巧借東風,狐假虎威,老虎還去露個臉算不錯的,如果老虎根本不知道這件事,學術會議也就變成參展商的冤情交流會。
招數三:傍大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流行傍大款,而在展覽行業傍大款的俗態也頻頻上演。這兩年,隨著中國各地大建大展館,傍大款就更有了場地基礎,傍大款的情況也逾發激烈了。比如廣州2003年建了一個大展館,世界第二,如此規模的展館,同期開兩三個展會那是綽綽有餘的。同時,傍大款還要有一個必要條件,那就是大款。展覽業的大款是那些,具有較大規模、人氣極旺的國際大展,比如:香港雅式、德國慕尼黑等外地公司舉辦或國內辦較成功的展覽會。於是一些展覽公司就會打出與***會同期開幕,在同一展館或是僅僅步行5分鐘等等。去了之後發現步行5分鐘開車要走50分鐘,同一展館更倒霉,人多,亂,就是沒自己的買家。
上當指數: ☆ ☆ ☆ ☆
評述:窮人才要傍大款,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展覽會,只能靠傍大款。
招數四:自我包裝。明明不具備組織承辦高級別、大型會展的資質和能力,卻將自己包裝得非常權威、陣容鼎盛。這種展覽公司臨時招聘幾個業務員,在豪華賓館租用一個房間和幾條電話線路,再好一點的租一台傳真機和電腦,就向全國各地行騙了;有的還在工商局登記領了執照,還開了網站,發布一些編造的新聞,給企業一種正規的假象。其實這些騙展班子是“放長線、釣大魚”,花點錢包裝一下自己,以圖引來更大的企業參展,騙取更多的展費。
上當指數: ☆ ☆ ☆ ☆
評述:大公司參展就會特裝,高投入,而一個能力有限的展覽公司所辦的展會規模不會大,資金也會有限,邀請來的觀眾也不見得會多。
招數五:大雜燴。騙展者號稱專業展會,租上一個小廳,同期辦好幾個展會,招商函也弄上幾個版本,展點陣圖給同一張,而給企業看得資料就是如何專業,觀眾如何專業,企業無法了解到招展商的真實目的,於是稀里糊塗簽了參展契約,交了款。可到會場一看,所謂的專業展會卻是一個“大雜燴”。
上當指數: ☆ ☆ ☆ ☆ ☆
評述:所謂的專業變成大雜燴,門票上印上幾個展會的名字,寥寥無幾的觀眾也是大雜燴,多半還是湊熱鬧來得,專業買家沒有,等於白跑一趟

防範

莫要貪圖收費便宜,現代展覽業發展到今天,每個行業的展覽都形成了自己的“龍頭老大”,成為買家不可不去的地方,如芝加哥工具展、米蘭時裝展、漢諾瓦工業博覽會、廣州全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等。通常來講,展覽會的知名度越高,吸引的參展商和買家就越多,成交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參加的是一個新的展覽會,則要看主辦者是誰,在行業中的號召力如何。名氣大的展覽會往往收費較高,為節省費用,參展企業可與人合租展位,即使如此,效果也會好於參加那些不知名的小展。
考察展會是否適合自己的企業, 一個好的展覽會未必對本企業就是合適的展覽會。因為,專業展覽、貿易綜合展覽、科技展覽等等,不同的展覽會有不同的特點。
總之,企業要選擇好展會,自己應該先成為一個好的參展者,需要多方面地掌握信息,加強對展覽知識的學習。
有效避免騙展必須注意以下三原則:
1、首先要掌握“品牌原則”。不論是傳承下來的還是借鑑過來的展會項目,各部門應對本行業或領域內規模大、效益高、組織管理嚴格的展會達成共識,進行重點推廣,讓廣大參展商和專業觀眾了解和認識,並形成品牌效應。品牌因其廣泛的認知度具有“頂端優勢”,其本身就會對雜牌、冒牌會展的產生起到抑制作用,當參展商對於非有影響力的品牌展會拒絕參加的時候,騙展者自然無容身之地
2、其次是“制度原則”。行業管理制度的缺失是騙展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由於各行業特點和管理體系的不同,行業和地區間對會展缺乏統一的行業管理,所暴露出的管理漏洞和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給騙展者造成了可趁之機,特別是“多頭管理”的背後隱藏著的是“多頭不管”,因此我們強調企業在參展過程中儘可能多的了解和掌握相關制度、規範的同時也應呼籲各行業主管部門本著合作發展的原則,儘快協商出台會展行業統一的管理規範,不要等到企業聚到政府門前討公道的時候再想對策。
3、 第三是“防範原則”。回顧年內發生的很多騙展事件,我們發現,參展商對於會展選擇的盲目和不成熟也同樣是造成騙展者能夠得逞的重要原因。很多參展企業還沒有對展會的價值、作用、方法引起足夠的重視,企業里更缺少相關的專業人才和配套部門,所以我們也應提醒廣大企業,參展不僅僅是展會組織者的事情,確切說,不僅僅是一種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而是展會組織者和參展商雙方甚至是多方(包括你的行業競爭對手)合作共贏的關係。畢竟大家的目的是一致的,即:把產品賣出去。
從這方面說,對於會展的重視和認識水平、操作方法的提高是對騙展進行鑑別的最好的辦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