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卿[海南革命烈士]

馮國卿[海南革命烈士]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馮國卿,原名馮應國,海南樂會縣(今瓊海市)龍江百花嶺村人。1904年出生於一個僱農家庭,國卿有兄弟4人:大兄應春、次兄應秋、三兄應宏,國卿排列第四。作為寒門“小姓”,馮國卿歷盡周折才進入王氏私塾讀書。1924年,他在鄰村朋友的幫助下赴南洋謀生。

基本信息

馮國卿,原名馮應國,海南樂會縣(今瓊海市)龍江百花嶺村人。1904年出生於一個僱農家庭,國卿有兄弟4人:大兄應春、次兄應秋、三兄應宏,國卿排列第四。作為寒門“小姓”,馮國卿歷盡周折才進入王氏私塾讀書。1924年,他在鄰村朋友的幫助下赴南洋謀生。他在南洋期間參加華僑工人夜校學習,接受馬克思主義和國民革命思想教育,積極投身革命運動。1927年在馬來亞的拉咪樹港參加了馬來亞共產黨,後被選任支部書記。因積極參加革命運動,為英殖民主義者所不容,1928年11月,馮國卿被驅逐出境。

回國途中,馮國卿在香港找到廣東省黨組織,被直接介紹回瓊崖找中共樂會縣委。1929年初,馮國卿回到老家百花嶺村。他與中共樂會縣委宣傳委員、同村青年王玉甫接上關係,並會見了樂會五區(1930年1月改為樂六區)建南鄉黨支部書記曹安,他們在一起分析革命形勢,研究時局,從而增強了大家的革命意志和信心。過了幾天,由王玉甫帶他前往中共樂會縣委駐地——中平仔。同年春夏之交,蔡廷鍇部離瓊。5月下旬,王文明從母瑞山根據地派出幹部和紅軍小分隊到樂會、萬寧等縣的山區,聯繫尚在當地潛伏堅持鬥爭的黨政幹部和紅軍戰士。當時各地革命力量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馮國卿同瓊蘇政府機關和紅軍取得了聯繫。不久,在母瑞山的紅軍擴建為獨立團,梁秉樞任團長,王文宇任副團長,馮國卿加入了紅軍的行列。

1929年2月和7月,中共瓊崖特委機關先後兩次在海口市遭到敵人的破壞,特委主要領導黃學增、官天民先後被捕犧牲,特委組織一時陷於癱瘓。8月中旬,王文明得到澄邁縣委書記馮繼周(即馮白駒)報告,獲悉這一訊息。王文明抱病在內洞山主持召開各縣代表聯席會議,馮國卿以紅軍代表的身份出席。這次會議決定重建中共瓊崖特委,給瓊崖人民帶來了新的希望。

1930年4月,瓊崖黨的第四次代表大會在母瑞山召開,大會選舉產生了新的特委領導機構,馮白駒繼任特委書記,馮國卿當選為特委常委,負責組織工作。5月,紅軍在廣大革命民眾的配合下,掀起聲勢浩大的以圍攻“團豬”(即地方反動民團)為主要內容的“紅五月”活動。當時,馮國卿被派回樂會縣發動當地黨政幹部,開展兵運工作,組織兵暴和兵變。樂會縣第六區建西鄉南平村駐有民團團丁100多人,並配有槍枝幾十條,控制著母瑞山至樂四區交通要道,是開展革命活動的巨大障礙。馮國卿意識到,不搬掉這塊絆腳石,樂會縣的革命局面很難打開。他要求建南鄉蘇主席曹平立即剷除這個民團據點,迅速辟開母瑞山與樂四區的交通線。曹平與南平民團團長蔡太初淵源甚深,他們既有親戚之情,又有同窗之誼。曹平常到蔡太初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動員他棄暗投明。蔡太初覺悟過來後,又說服了團丁,最後該民團官兵攜帶槍枝36條,舉行起義。樂六區蘇維埃政府召開民眾大會歡迎起義官兵,起義人員深受教育。會後舉行了遊行示威,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在紅五月“蒸團豬”活動中,馮國卿和樂會縣委書記陳振亞等發動樂會六區人民配合紅軍先後拔除雞姆坡和長久園民團據點,大大地推動了樂會縣革命工作的開展。

七八月間,為了便於指導全瓊鬥爭,中共瓊崖特委領導機關從母瑞山遷至定安五區,不久,又同瓊蘇政府機關、紅軍獨立二師師部遷駐瓊東縣第四區益平鄉(今瓊海市煙塘鎮大頭坡村)一帶村莊。此時,馮國卿在特委機關駐地結識了中共瓊崖特委婦女幹部林月英(即仲英),兩人的革命感情發展為愛情,1932年春便結為伴侶。

1932年2月,中共瓊崖特委根據廣東省委轉發的中央關於開展肅反運動的指示,開展了所謂肅反“社會民主黨”、“AB團”運動,錯誤地處理了一批黨政軍領導幹部,5月,獨立師政治委員鄭大理無辜被殺害,馮國卿接任政治委員。

瓊崖武裝鬥爭的發展,土地革命的深入進行,蘇區的逐步擴大,引起廣東省反動當局的恐慌。1932年7月底命令國民黨第一集團軍警衛旅旅長陳漢光率3個團、1個特務營和空軍第二中隊1個分隊共3000餘人,氣勢洶洶地向瓊崖蘇區發動第二次反革命“圍剿”。8月1日夜,陳漢光率該旅第一團主力和第二、三團各一部共1600多人,兵分3路向駐在瓊東四區益平鄉的中共瓊崖特委機關和紅軍師部發起進攻。紅軍由於肅反自傷,加上糧食和武器彈藥緊缺,反“圍剿”鬥爭受挫。瓊東四區根據地陷於敵手。敵人天天搜山“圍剿”,特委機關和紅軍主力,被迫向母瑞山一帶轉移。8月15日,馮國卿和馮白駒、王文宇、符明經等帶領紅軍,在烏欖灣西南方與敵激戰後,從三十六總嶺方向突圍。突圍中雙方爭奪激烈,我方傷亡很大。因突圍計畫無法實現,馮白駒、符明經帶領特委、瓊蘇政府機關和警衛連撤回母瑞山;王文宇、馮國卿帶領師部和紅軍第一團向牛蔭嶺一帶轉移。在轉移過程中,又遭敵圍攻,紅軍損失嚴重,只好返回母瑞山,與馮白駒、符明經帶領的隊伍會合,在母瑞山堅持鬥爭。

兩路隊伍剛會合,陳漢光即調集各團兵力和警衛隊、民團,把母瑞山層層包圍起來,並在母瑞山四周修建碉堡炮樓,出動飛機偵察、轟炸,對我方加緊圍困和“搜剿”。在敵人的瘋狂“掃蕩”下,紅軍在母瑞山中與敵周鏇了一段時間,傷亡越來越大,局勢日趨險惡。在這嚴重關頭,瓊崖特委在母瑞山召開緊急會議,研究當前紅軍的處境和對策,認為敵人竭盡全力圍攻母瑞山,我軍如長期據守孤山,則很難擺脫困境,與其坐守挨打,不如突圍求生,因而決定由師長王文宇、政委馮國卿率師向樂會方向突圍,轉移敵人的注意力,迫使敵人網開一面,以解母瑞山之圍。

10月,紅軍隊伍利用連日大雨、萬泉河水暴漲、敵軍麻痹的機會,由王文宇、馮國卿率紅軍師部和紅軍第一團突圍。他們從雙灘下游渡河,因此地敵人戒備森嚴,層層封鎖,渡河時多次遭敵截擊,紅軍受到較大損失,只好折回易地渡河。在王文宇、馮國卿帶領下,紅軍來到敵人不設防的船埠渡口,因河深流急又無船隻,馮國卿就命令紅軍戰士砍竹編扎筏子,乘敵不備從船埠渡口過河。強渡成功後,紅軍到達樂會中平仔、文魁嶺一帶,與紅軍第三團餘部會合。

紅軍突圍後,馮國卿潛回家鄉發動村中父老和廣大民眾堅持革命鬥爭。1933年5月,在樂會縣章宏坡附近的山林中遭國民黨民團伏擊,壯烈犧牲。1957年樂會縣人民委員會追認馮國卿為烈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