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英

馬金英

馬金英,女, 1948年 10月出生,漢族, 1968年參加工作, 1987年 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高密市十四屆、十五屆人大常委會常委,中共高密市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黨代會代表,濰坊市第九屆黨代會代表,高密市女企業家聯誼會會長,現任山東金億機械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基本信息

個人榮譽

記中國優秀女企業家、山東金億機械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馬金英

編者按: 有這樣一位女性:在事業上 ,她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在家庭中,她是一位慈愛的母親、賢惠的兒媳、孝順的女兒。在山東金億機械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黨委書記馬金英身上,我們看到,這幾個角色構成了一個並行不悖的和諧身影。為此,我們今天刊發反映馬金英同志事跡的通訊,以期對讀者有所啟示。

在前段時間“高密人民勳章”授勳大會上,馬金英 山東金億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董事長被授予“高密人民勳章”榮譽稱號,全市僅有四人獲此殊榮。“人民勳章”是目前高密市的最高榮譽。在近日剛剛結束的中國女企業家協會第五次代表大會上,馬金英又被授予“中國優秀女企業家”榮譽稱號,而這項榮譽全省僅有 4人、全濰坊市僅有 1人獲得。

“這是對我們董事長人生、人格、人品的一種肯定”,金億公司有著 20多年廠齡的老職工、行銷公司副總經理王言學對記者說,“在高密市,甚至在中國整個農機行業,馬董事長絕對不虛此名”。

一、永不言敗,企業兩度起死回生

山東金億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的前身高密農機廠始建於 1958年, 2002年改制為高密春雨機械有限公司, 2007年 1月 1日正式改為現名。現在的山東金億已經發展成為農業裝備專業化生產的知名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1968 年,馬金英高中畢業後進入了高密農機廠,從鉗工、鍛工乾起,一直到中層、副廠長,直至 1994年企業遇上了一次大的變故,在幾乎面臨倒閉的情況下,當時已 46歲的馬金英臨危受命,被任命為廠長。面對領導的信任和職工們殷切期望的眼神,馬金英含淚接下了這副重擔,當時的她只有一個念頭,不能讓這個老國企倒下,不能讓五百多名職工沒有飯吃。上任後,一系列舉措使企業經營快速好轉,效益翻番增長,到 1999年已發展到職工 1000多人,收入近一億元。

但 2000年企業又遭受了一次重創,企業最大的一個用戶經營出現問題,欠債一千多萬,並取消了供貨契約,使農機廠業務減少了 50%。這次重擊再一次考驗著馬金英,她承受的壓力甚至比 1994年接任時還要大,因為這時職工人數翻了一番,如果企業出現問題,她感到對不起職工,對不起政府,更對不起信任她的各級領導。在強大的壓力下,馬金英一面想方設法使企業正常運轉,一面以飽滿、高漲的熱情面對客戶和職工,不讓他們從自己身上感受半點不良信息。而她卻在 2000、 2001兩年當中,由於內心壓力過大,徹夜難眠而不斷地破鼻子,經常半夜叫醒司機往醫院跑。在困境中,她始終抱有一個堅定信念,只要堅持住不倒下,就會有轉機。

2002 年,銀行了解到企業的困難,要求企業改制,如不改制,銀行將不再給予資金支持。面對這種現狀, 54歲的馬金英毅然拍板改制。當時,改制部門和不少人說企業這么困難,趁改制把職工和債務甩掉吧。馬金英堅決不同意,她說這樣做不符合自己的誠信之道,她要全盤接收老廠所有的人員和債務,一個人不留,一分錢不甩。這樣,在短短的三個月內,企業成功改制為高密春雨機械有限公司,完整保留了老國企的全貌。

風雨之後,記者問及是什麼讓馬金英戰勝過去那么多困難。馬金英說,靠的是誠信的力量與永不言敗的精神。改制之後的極度困難時期,馬金英一邊保持了企業的強力生存與發展,一邊還掉了企業所欠的 4000萬元欠款,獲得了銀行、供應商和經銷商等合作夥伴的尊重與大力支持。

二、奉獻誠心,打造和諧如家企業

在馬金英乾廠長的過程中,一直有一個理念支撐著她,就是“職工利益無小事”、“讓職工對企業有家的感覺”。她以一個母親的情懷對待著企業的每位員工,要求財務不管企業多么困難,也要拿出為職工看病的錢。

1996 年青年職工李瑞明患腎病,幾經治療不見好轉,家長憂心如焚。最後找到一位名醫,要先交上 1.5萬元,家長知道企業困難,不好意思開口。馬金英了解後,當即讓人把錢送去。經過及時治療,這位職工的病已經痊癒,並已結婚生子,現在工作崗位上以百倍的熱情工作。 2004年,老職工秦高升,突得心肌梗塞,馬金英聽說後馬上趕到老秦家,看到家人已經給老秦穿好了壽衣。馬金英趴在老秦眼前大聲問:“老秦,你認不認得我”,老秦有氣無力地說:“認得,你是馬廠長”。她的眼淚湧上來了,氣憤地對他家裡的人說:“他還認得我馬廠長!你們憑什麼就說他不行了?!趕快送醫院!”馬金英馬上聯繫人民醫院的救護車將老秦送到醫院,並親自和院長及主治大夫一起研究搶救方案,終於使老秦轉危為安, 20天后出院,現在老秦健康地生活著,抽時間還到廠里來看望馬廠長。在實行醫療保險制度後,金億機械有限公司是第一批加入醫保的企業。馬金英上任十幾年來,不管企業多么困難,凡是牽扯職工利益的工資、各項保險、福利等,公司從未拖欠過。

真情的付出,贏得了真誠的回報。職工們都以主人翁的姿態對待自己的工作。工廠的生產淡旺季很明顯,每到春天都是夜以繼日地乾,工人們已養成了一種習慣:不完成車間交給的任務絕不下班。有時早上馬金英到車間轉的時候,還有工人在車間加班,每當她看到這種情形,眼淚就會止不住的流下來。

工廠的產品聯合收割機,在麥收、秋收期間的服務量很大,並且服務區域分散在全國各地,員工們在服務現場都是盡心盡力地為用戶服務好,服務量集中時,有的一天一夜不吃不睡。 2006年麥季,工廠接到用戶的一個電話,要求過去維修聯合收割機。維修工到了那裡才知道,用戶所在地是有名的愛滋病村。當地的計程車司機誰都不願意拉,好說歹說,才有一位老司機願意拉著去,可車開到離村還有一里地時就停下了,這位職工只好步行著走進村里。到了用戶家裡才知道這個用戶的一名親屬幾天前剛剛因愛滋病不治去世,這位職工顧不上這些,修了整整一宿機器。第二天,計程車司機到村頭接他,問:“年輕人,為了廠里業務,你不要命了?”這位職工回答:“對我來說,公司的信譽就是生命。”

三、快速發展,領軍中國農機行業

企業成功改制以來,馬金英考慮得最多的就是如何進一步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建立一套完善的企業管理體系,包括人才的引進和制度的建設、企業文化的建設等,“以此保證企業的基業長青,即使到了她功成隱退的那一天,企業也能保持健康、良性發展,甚至比我在時發展更好。我在思索如何將企業的優秀成分變成一種精神、理念和文化根植於企業,像西方一些優秀企業那樣,以此保障這種企業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打造百年老店。”

總結這么多年經營企業的滋味,馬金英說:“最大的成功是保住了這個老國有農機企業,最大的不成功是感覺企業發展太慢。”

被馬金英謙虛的稱為“發展太慢”的金億公司,在同行看來,卻是只能望其項背。 2006年,金億公司各項經濟指標均創歷史新高。聯合收割機產銷量首次突破 2000台,銷售收入突破 1.6 億元,創造了金億公司的歷史最好水平,產銷均實現了 50%的增長目標。而金億公司的品牌戰略也成績顯著,“春雨”牌系列聯合收割機一舉榮獲“國家免檢”、“ 2006年度中國最具市場競爭力品牌”、“山東名牌”等榮譽稱號。同時,已有 26年歷史的“春雨”商標榮獲“山東省著名商標”稱號。

與此同時,金億公司的還不斷加大人才引進戰略步伐。 2006年一年內,先後從國內知名企業選聘各類高級管理、技術人才 8名,這些優秀人才的加盟為金億公司的發展,特別是對於改造金億公司原有老國企環境下形成的禁錮、守舊和安於現狀的不良習慣、作風,起到了巨大作用。人才的引進使金億公司技術創新步伐也得以加快。 2006年,公司先後申報國家專利技術 9項,新研製開發出高性能水稻收割機、“- 3”型小麥聯合收割機、高性能花生收穫機等新產品,並對原有各型號玉米收穫機進行了多項改進,又研製推出了 4YZ- 3、 4YZ- 4自走式玉米聯合收穫機,全部通過了省農機鑑定站的推廣鑑定。技術創新帶來的是市場行銷的突破性拓展,全年新增銷售網點 44家,市場行銷隊伍和服務能力得到了充實、提高和加強,春雨產品“質量好、服務優”已在業內形成良好口碑。

在馬金英的領導下,金億公司在“農機產品多元化”的道路上也形成了清晰而明朗的產業格局。 2009年,金億大事不斷,喜事連連:

生產小麥聯合收割機3500台,穩居行業第二;生產四行玉米收穫機150台,比2008年翻五番。

實現銷售收入3.5億元,完成了公司既定目標。

兩年的歷練,四行玉米收穫機以其效率高、不掉穗的良好性能指標和能收穫倒伏作物的獨特優勢,在東三省贏得讚譽;三行玉米收穫機小批量投放市場,就被終端用戶看好,訂單急劇上升;麥稻聯合收割機在不斷創新、換代的態勢下,使2009年推出的新機型3098B和4J成為2010年最具市場競爭力的機型。水稻聯合收割機憑藉優秀的市場表現,有望成為後來居上的產品。

緊跟形勢,順勢而上。公司技改邁大步,承擔了山東省重點結構調整項目“萬台收穫機生產線”建設,一期工程投資6000萬元的塗裝線和柔性裝配線已經投入使用。整個項目完成後,公司將成為裝備精良、國內最大的農業收穫機械生產基地。

隨著企業邁上快速發展的軌道,馬金英顯得更加自信。她說, 2010年公司在生產經營方面要完成產值和銷售收入 5億元,並把產品做精做細,致力於提高可靠性,堅持持續改進、追求顧客滿意,不遺餘力地捍衛“春雨”知名品牌的榮譽。

四、勇於擔當,建設和諧家庭文化

快下班了,忙碌了一天的馬金英站起身,打了一個“愜意”的哈欠,便迅速收拾好東西,往高密市的一所國小疾疾而行——她正去學校接自己的一對雙胞胎孫女。

“單純事業成功不算成功的女人,照顧家庭是一個女人的天職。”這是馬金英信奉的格言。馬金英的老伴在 1990年就因病去世,在馬金英的人生詞典里,“堅韌”與“堅強”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馬金英愛人去世時,三個孩子中老大上高中,老二、老三上國中,其中老三才 12歲。從此馬金英就充當了父親和母親的雙重角色。 1992年,當時的高密農機廠形勢開始呈現不好態勢,而馬金英大孩子恰好這一年考上大學,壓力顯得更大。而 1994年馬金英在廠長的位置上還未坐熱, 1995年其父親就患上癌症,直到 1997年父親去世。此間 1996年,馬金英丈夫去世之後仍和她一起生活的婆婆癱瘓在床,馬金英一邊忙於千頭萬緒的企業工作,一邊用女人的肩膀扛起了這個當時可謂禍不單行的家庭。

1999 年,馬金英的二兒媳生了一對雙胞胎。二兒媳工作忙,馬金英就主動承擔起了照顧這對孿生姐妹的生活。記者問為什麼不請保姆,馬金英笑稱,自己這個“保姆”也許比其他任何人做保姆都更為合適。

有人看到馬金英整天風風火火,既要照顧家庭,又要做企業,不禁問她:“你準備在企業支撐多久?”馬金英笑答:“要支撐到不需要我支撐的時候”。

“培養孩子、對員工,我首要的要求都是‘德’”,馬金英說。她深感滿意的是自己的這種品質得到了很好的繼承,“現在兒媳、孩子對自己的孝順程度比我對長輩做得更好”。

有一年“三八”節濰坊市婦聯組織的一次演講活動中,馬金英動情地說:“姐妹們,社會和政府為我們提供了事業發展的舞台,家庭是我們幸福的港灣,作為一名女性,我們要以強烈的責任心做好我們所擔當的每一個角色,用誠心、孝心、愛心來成就我們的人生。建設和諧社會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理想,更是我們女性朋友神聖的使命和義不容辭的責任。讓我們為此而奉獻女性同胞特有的美德、別樣的情感;讓我們的生活與事業在和諧環境中歌舞相伴、熠熠生輝!”

人物事跡

在家庭中,她用自己的孝心、慈心、愛心將一個殘缺的家庭經營成幸福的大家園,呈現一派母慈子孝、其樂融融的和諧氣氛,他們就是山東科樂收金億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馬金英一家。

山東金億機械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馬金英聽完前來該公司走訪的國網山東高密市供電公司柏城供電所所長李明升的來意後感慨地說。

為進一步提升客戶滿意度,高密市供電公司緊緊圍繞優質服務這一核心工作,認真實施為民服務滿意工程,以提高服務質量和企業管理水平為工作重點,不斷規範員工的服務行為,嚴格兌現國家電網公司供電服務“十項承諾”,促進行風建設和優質服務工作再上新台階。該滿意工程採取上門走訪、座談交流、問卷調查以及召開客戶關係委員會與行風監督員會議等形式,由公司領導、供電所所長、農電工“三級同步”深入全市各鄉鎮黨委、政府、用電企業、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田間地頭和農戶家中,在優質服務、業擴報裝、供電質量、電費電價公布執行、故障報修以及行風建設等方面的落實情況進行調查,並虛心聽取客戶的意見和建議,當場承諾及時整改,並將整改意見反饋回訪。通過實施為民服務滿意工程,不僅加深了供電企業與用電客戶的交流和溝通,增強了客戶對供電企業的理解與支持,同時也營造了良好的供用電環境,提升了高密供電公司的社會形象,在供用電雙方之間架起了一座“連心橋”。

中國女企業家精英

中國女企業家協會始建於1985年,是經國家民政部登記,具有社團法人地位的唯一一家全國性女企業家組織,是中國企業聯合會和全國婦聯的團體會員。目前擁有省、市、自治區女企業家協會團體會員34個,個人直接會員和間接會員7000餘人,會員中集中了成功的女企業家、傑出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及全國著名企業的廠長、經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