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注

馬注

馬注(1640~1711),回族,經名優素福,字文炳,號仲修,晚號指南老人,南明·寶山(今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寶山鄉寶山村)人。中國清初伊斯蘭教著名學者,清代雲南第一位穆斯林學者。出身於一個小知識分子家庭,自稱系穆罕默德45世後裔,聖裔元代賽典赤·瞻思丁15世孫。南明·永曆九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16歲時中秀才。歷官南明·永曆帝小朝廷中書,錦衣侍御。康熙八年(1669年)30歲時開始學習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專攻伊斯蘭經訓典籍,對佛學和伊斯蘭教義頗有研究。明末清初著名伊斯蘭教學者,用漢文譯註的開拓者之一。

人物介紹

馬註:
雲南保山人,明末清初伊斯蘭學者,回族,對佛學伊斯蘭教義頗有研究,著有《臣權》、《樗樵》、《清真指南》。馬注(1640~1711)中國清初伊斯蘭教著名學者,用漢文譯著經典的開創者之一。字文炳,號仲修,經名優素福,晚年號稱“指南老人”。回族。今雲南省保山市人。自稱系穆罕默德45世後裔,聖裔元代賽典赤·贍恩丁15世孫。7歲喪父,家境貧苦,由祖父撫養。祖父歿後與兄渥依姆耕織為生。幼年篤學,“十五而業文章,學為經濟”,16歲中秀才。18歲時曾在南明永曆帝小朝廷任中書,後改任錦衣侍御。南明政權瓦解清軍入滇後,遂“辟隱教讀,筆耕自膳”,鑽研儒學和佛學。清康熙四年(1665)結識並師從滇中名士何觀五,從此“文益修,學益進,弟子益盛”。寫成《經權集》、《樗樵錄》兩部文集,闡述修齊治平之道,希望有裨於治世。康熙八年(1669),馬注30歲時,鑒於政治變亂,即離家北上至北京,受到清宗人府掌印親王召見。此時他開始學習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專攻伊斯蘭教經訓典籍,並與當時京中伊斯蘭教學者切磋教義。回滇後,向門弟子講授“心性之學”,從者日眾。歷經數年潛心研究伊斯蘭教義,約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將其研究成果撰成《清真指南》l卷,欲呈朝廷以求御覽,但終未成功。康熙二十三年(1684),他離開北京,取道山東、江蘇、浙江、安徽、陝西、四川,進行考察,廣交各地經師,並設帳講學,所到之處,人稱“仲翁馬老師”。曾將《清真指南》稿本就教於山東馬延嶺、南京劉三傑、湖南皇甫經、陝西舍起雲等。返回家鄉後,對《清真指南》進行修訂。馬注曾以“聖裔”名義約集滇部分伊斯蘭教人士,呈文雲南武進府,主張革除從印度傳入的“革爛得之屬”(蘇菲海蘭達爾)等“左道異端”,並提出“約束教規”,由官府頒行雲南穆斯林,因此在穆斯林中享有較高威望。晚年“坐困窮愁”,鬱鬱而終。馬注是中國伊斯蘭教義思想體系創立者之一。所撰《清真指南》內容宏富,“上窮造化,中盡修身,末言後世”。內容涉及伊斯蘭教的歷史、教義、教法、哲學、天文、傳說等等。在闡述伊斯蘭教的創世說時,從“真主運無極而開眾妙之門”人手,講述無極而太極,而火風水土,而天仙人神,最後得出“無始無終者乃真主獨一之有”,豐富和確立了伊斯蘭教認主“獨一”概念。在闡述伊斯蘭教的“體認”說時,將“乾坤萬物”、“古往興廢”、《古蘭經》與人的“身體性命”等一併看作世界的“四部真經”,而以“身體性命”為“古籍”,把客觀世界飛歷史都納入認識範圍,突出了人在認識中的主體作用,使伊斯蘭教的認識論具有更高的思辨性。他在比較儒、佛、道三教的異同時說,“儒知而言渾,玄知而不切,釋不知而自認”,認為“三教之理,各執一偏”,得出了“明德之本,莫先於認主”,維護了伊斯蘭教認主獨一理論的地位。馬注曾數次把他的著作、家世和他對伊斯蘭教在整治世道人心、施行教化過程中可能發揮的作用等看法進呈康熙皇帝,目的是為憑藉朝廷力量,推進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但均未成功。其著述對後世伊斯蘭教學者影響較大。
(羅萬壽)

相關連線

人物 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