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格南圖片社

馬格南圖片社

瑪格南圖片社(Magnum photos)1947年成立,是由攝影師共同擁有、風格多樣,並且在世界範圍內享有極高聲譽的一家攝影圖片社,在紐約、巴黎、倫敦和東京設有分部。創辦者是知名的新聞攝影師羅伯特·卡帕、卡蒂埃·布勒松、喬治·羅傑和大衛·西蒙。

基本信息

簡介

名稱來源

馬格南圖片社馬格南圖片社

Magnum(馬格南)本是法國一種大容量瓶裝香檳酒的名字,常常在慶祝、狂歡時飲用,圖片社取其拉丁文原意“偉大、頑強”,以Magnum(馬格南)為名。

辦社宗旨

新聞攝影關心人類。
不以經濟利潤為目標並基於對人的尊重,力圖從以往那種受雜誌編輯限制的工作方式中脫離出來。

作品風格

攝影師要自由選擇創作主題,自己進行工作時間安排,不要被截稿日期和編輯所束縛。所以,馬格南圖片社的攝影作品,通常會就一個社會現象或問題,攝影師進行廣泛調查後,深入拍攝。馬格南提供的圖片,少有社會瑣事,更專長深入報導。

發展歷史

1936年春,在法國巴黎新聞社招聘會上,法國人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匈牙利人羅伯特·卡帕和波蘭猶太人大衛·西蒙都沒有應聘成功,他們一起在咖啡館裡規劃了一個攝影師自己的聯合經營體。

1947年,由羅伯特·卡帕主持,在美國紐約西53街現代藝術博物館的餐廳里,成立了馬格南圖片社,並設立馬格南紐約部和巴黎部,它是世界上第一個新聞攝影師的國際獨立權益機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圖片合作社。截止2011年,它仍是全球最重要的攝影圖片社。

20世紀50-60年代,是美國《生活》、法國《巴黎競賽畫報》、德國《圖片》等雜誌媒體的黃金時期,需要大量有延展、有深入的主題攝影作品,因而馬格南圖片社的最初10年,也是新聞、紀實攝影的繁盛時期。

馬格南攝影師一直用攝影記錄歷史事件,1960年代開始的南非種族隔離,日本水俁村的污染,巴西金礦開採,美國在越南的戰爭,法國的五月風暴,1980年代的阿富汗戰爭兩伊戰爭,以及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都被馬格南攝影師所記錄。

隨著時代的發展,馬格南圖片社一直在變革,但永不脫離關心政治、社會變革的傳統。2007年,他們進行了一個大型集體項目,即關注世界的血汗勞工。同時為了適應電視、網際網路的挑戰,已經有將近一半的攝影師在使用數位相機。

創始人

卡蒂埃·布勒松

馬格南圖片社馬格南圖片社
世界著名攝影家之一。2004年去世。他於1948年8月至1949年4月跨越中國長江南北,所拍攝的作品生動地展現了中國政治交接的歷史時刻。整個四五十年代,布勒松的足跡遍及世界,印度日本美國以及歐洲東南亞等地。1952年,布勒松出版了代表作《決定性瞬間》,為影像的美學提供了重要的理念。

羅伯特·卡帕

著名戰地攝影師,1913年生於布達佩斯,17歲時就立志要當攝影家。他的作品《西班牙戰士之死》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死亡的震撼與虛無,立刻震動了當時的攝影界,成為戰爭攝影的不朽之作,也成為卡帕的傳世之作。1938年卡帕作為抗日戰爭中惟一能在中國戰區採訪的盟軍戰地記者,拍攝了中國的台兒莊戰役。1954年的越南戰場上,卡帕卻觸雷而亡,年僅41歲。

喬治·羅傑

是英國著名的攝影家之一,二戰期間拍攝了中緬邊境的公路建設,以及諾曼第登入

大衛·西蒙

西蒙是波蘭猶太人,1956年在加沙地帶拍攝,中彈而亡。

組織結構

攝影愛好者對馬格南攝影師充滿好奇,攝影師對愛好者們充滿好奇。王軼庶/攝馬格南攝影

馬格南攝影師來自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和民族。馬格南圖片社是一個攝影師的聯合組織,全體成員都是在職攝影家和攝影新聞記者,他們自己選定編輯和工作人員,制訂作品的交納與推銷政策,在1977年之前,圖片社的經營方式是股份對等制。如攝片贏得的利潤,依個人交來作品的多少分配。20世紀八十年代後,這個組織結構有所改變,一些作為“馬格南”初級社員的年輕攝影家交來的作品,是按佣金方式計算的。

加入馬格南要有一個較為複雜和長期的考核過程。首先要向全體馬格南成員組成的評審會提交一份作品,如果半數投票通過,則可作為見習生開始工作。至少兩年後,再提交一份作品,需三分之一投票通過,再經過一次作品提交和投票,才可成為馬格南的正式成員,也就擁有了馬格南的股份。

馬格南圖片社的組織結構,屬於左派組織的理念:馬格南的成員人數是被嚴格控制的,累計不超過80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