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風

馬德風

馬德風,養蜂專家,現代養蜂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曾引用外種利用雜交優勢,飼養強群,並採用取蜜的先進技術顯著提高了荊條花期的蜜產量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 馬德風,養蜂專家,現代養蜂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曾引用外種利用
雜交優勢,飼養強群,並採用取蜜的先進技術顯著提高了荊條花期的蜜產量。還研究成功了“多群聯合新技術”,為強群高產作出了貢獻。善於幫助別人,不怕困難,促進了我國養蜂業的發展。

人物生平?

1914年 ——1931年

? 馬德風,1914年?出生於遼寧省興城縣南辛莊村一個貧農家庭,早年喪父,家貧無力繼續升中學,只得考入既不收學費又供飯吃的興城師範學校。當時雖然學習和生活條件均十分艱苦,但由於他勤奮好學,成績仍名列前茅。“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占領東北,學校停辦,致使離畢業僅差三個月的學習歷程未能完成,而被迫綴學。

1932——1980年

馬德風在興城縣南溝國小當教師,1937年開始養蜂。1952年調遼西省(現遼寧省)農業廳工作,任技師。1956 年被評為省模範幹部,先進工作者,全國勞模。1956年調農業部主管全國的養蜂工作,主持召開了全國第一次養蜂會議,提出《大力發展我國養蜂業的報告》,後經國務院批准轉發全國各省區執行。1965年調養蜂所工作,1981年任副所長。曾主持蜂場高產試驗和套用輸送卵蟲法推廣蜜蜂良種等項試驗。主持籌建中國養蜂學會。在1980年中國養蜂學會成立大會上當選為中國養蜂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中國農學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

技術成就?

馬德風1932-1942年在興城南溝國小任教,1937年春就開始養蜂。在乾中學,學中乾,很快就掌握了養蜂的基本技術。1939 年又從國外引進種蜂兩群和部分新式蜂具,並利用雜種優勢,飼養強群、取成熟蜜的先進技術,當年即創造了在荊條花期平均群產110公斤的好成績,比當地蜂場的產量幾乎高出一倍。
自己會了,不忘同行。他經常利用星期天,步行幾十公里,義務指導農民養蜂,並編印《養蜂始業者須知》200餘本,分發給養蜂初學者。在經過不到3年的時間,使興城縣的蜂群就發展到2000餘群,成為養蜂重點縣。從而馬德風也因此受到同行們的稱讚和表揚。

1949年?

當時由於東北大區農業部所屬興城園藝試驗場的書記兼所長張海峰曾三次到他家動員他出來工作,使他深受感動!從而毅然離了患病的妻子和兩個無人照顧的孩子,欣然從命;並將多年來用汗水換來的果園、良種蜜蜂以及進口的巢礎機等無代價地獻給了國家,自己寧願過著更清貧的生活。
到遼西省農業廳工作以後,在不足3年的時間裡,由於他不辭勞苦的工作,成績顯著,1953年被評為省模範幹部。

1955年?

?他到黑龍江省幫助處理回國蘇僑的上萬群蜜蜂和部分蜂具。在他的帶領和指導下,當年每群就平均產椵樹蜜143.5千克,並經商檢全部符合出口標準,運往天津出口,同時秋蜜也獲得豐收,獲得了很高的經濟效益。當年投資3000元,產值4萬多元,除上交利潤1萬元外,還建成一個示範蜂場。他的這些養蜂優質高產的先進經驗,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當年馬德風被評為省的先進工作者,1956年春,出席全國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在中南海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併合影留念。
同年,由農業部副局長、中國農科院籌備組副組長李俊的推薦,在省農業廳楊效章局長和農業部蔡子偉副部長的支持下,於1956年秋調農業部工作。調農業部工作後,由於當時養蜂排不上議事日程,呆半年幾乎無事可乾。於是他勇敢地向部長寫信,提出發展我國養蜂業的建議結果受到重視,並被派出去考查,準備召開全國養蜂工作座談會。

1957年??

10月,由農業部和農墾部聯合召開了全國第一次養蜂工作座談會,提出了發展我國養蜂生產的方針,政策,任務和具體措施的報告,並經國務院批准轉發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貫徹執行。在檔案下發以後,馬德風又繼續作了大量的工作,經過8年的共同努力,使我國的蜂群由50萬群發展到300萬群,並培養了大批養蜂專業技術人員和科研隊伍,建立了養蜂科研機構、蜜蜂原種場和種蜂場。使我國的養蜂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成為世界第三養蜂大國。

1965年——1966?年

在為中國的養蜂業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後,1965年秋馬德風調到養蜂研究所工作。到養蜂所後,不求職位,毅然到蜂場工作,具體任務是,在67群蜂的基礎上,3年建成一個250群蜂的試驗蜂場,以供科研的需要。1966年創全場蜂群平均每群蜂年產蜂蜜400千克,蜂群增加4倍多的高產成績,3年的計畫當年超額完成。

1969年

養蜂所的110多群蜂到廣東放蜂,因患美洲幼蟲病,到6月中旬運回北京時只剩下不足12群蜂,眼看即將全場覆滅,情況十分嚴峻!他不顧個人的得失,挺身而出,奮力挽救。經過三個月的努力,不但把病全部治好,而且還將蜂群發展到80餘群,取得了令人佩服的成績。

1970年

年農科院養蜂所原建制下放江西,當時由於人心渙散,致使種蜂大量死亡,最後僅剩下1群,危在旦夕!他又挺身而出,放棄了一年一度的探親假,在春節前親自帶著這群種蜂到四川崇慶縣繁殖。結果當年就發展18群,還造脾140張,成績十分突出。與此同時,還幫助當地推廣蜜蜂良種蜂700多群,建立了一個採用輸送卵蟲法推廣蜜蜂良種的示範縣。
養蜂所下放江西後,馬德風又為了養蜂所的生存與發展,四處奔走,甚至夜宿火車站,忍飢受凍,直到養蜂所恢復建制和遷回北京香山原址。
常言道:“功夫不負有心人”。馬德風從事養蜂工作數十年,不計名,不計利,一心撲在養蜂事業上,因此他的成績也是顯著的。
70年代初,他在四川崇慶縣套用輸送卵蟲法推廣蜜蜂良種700餘群,經濟和社會效益均十分顯著。後來又在江蘇、吉林、黑龍江三省仍採用此法,三年共推廣良種105萬群,新增產值達5 000多萬元。因此他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被授予“在我國科學技術工作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先進工作者”稱號和獎狀。在下放江西期間,他連續被評為省的先進工作者,當選為江西省政協常委。

1980年

2月,馬德風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26年的宿願!
此外,他還研究成功了多群聯合繁殖的新技術。為強群高產,取成熟蜜提供了新的技術措施。1992年他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在這些成績和榮譽面前,馬德風並不以此為滿足。他常說,這都是對我的鼓勵和鞭策,我還要繼續攀登新的高峰,再作新貢獻,要像蜜蜂那樣死而後已。

簡歷?

1914年7月 出生於遼寧省興城縣南辛莊。
1928-1930年 遼寧省興城師範學校讀書。
1932-1942年 興城縣南溝國小教師。
1949-1952年 興城縣園藝試驗場技術員。
1952-1956年 遼西省農業廳技師。
1956-1965年 農業部主管全國養蜂工作。
1965-1987年 中國農科院養蜂研究所(現蜜蜂研究所)工作。
1987年 離休。

主要論著

1 馬德風.集體養蜂法的初步研究.東北農業.1951(32)
2 馬德風.聯合繁殖可以提高早期蜜源產蜜量的研究.國際養蜂大會.1985
3 馬德風.養蜂六十年.北京綠海農業科技研究所編輯部.1996
4 馬德風.多造脾、多繁殖、養強蜂是養蜂優質高產的必要措施.中國養蜂.1996(1)
5 馬德風.籠蜂試驗·中國養蜂.1957(5)
6 馬德風.多王分巢管理技術.中國養蜂.1964(2)
7 馬德風.解決西蜂在南方越夏困難的措施.蜜蜂雜誌.1988(4)
8 馬德風.我國養蜂業如何走向振興之路.中國養蜂.1993(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