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務寺

馬務寺

馬務寺,位於大像山鎮馬務寺村南山坡。該寺創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坐南向北,寺院周圍丁香爛漫,松柏森碧,山崖流翠,鐘聲悠揚。原寺四院建築有序,惜毀於同治兵燹。清光緒(1875-1908)時改建三院,有大雄寶殿、地藏殿、韋馱殿、接引佛殿、三官殿、娘娘殿、藥王殿、鐘鼓樓、山門等建築,氣勢恢宏,名聞一方。1958年後,寺院建築物毀壞,佛事活動寥落。1981年至1999年,布施修建,恢復原貌,不斷增益,頗成規模,使其成為禪淨雙修之寺和旅遊觀光聖地。

馬務寺

馬務寺進入甘肅境內,多有石窟,型制各異。而甘谷縣域內的石窟則以其有若懸崖壁掛一般的奇特景觀而備俱風騷。甘谷屬隴中黃土高原嶺谷相間、梁峁溝壑十分發育的地貌區域,渭河自西向東流貫其間,秦嶺山系的支脈朱圉山脈立於渭河南岸,緹群山突兀於北。兩側皆有小河注入渭水,積年而形成了東西達30千米,南北寬約2至4千米的沖積穀地。臨河之山受此沖積與風雨浸蝕沖刷而如刀削斧劈一般,抬眼望去,萬仞筆立,蔚為壯觀。面峭崖之間時隱時現的石窟寺更是令人屏氣含驚,朦胸嘆絕。甘谷城西長約30華里沿渭河南岸一線分布著大像山、老君洞、顯龍洞、華蓋寺、馬務寺、朝陽洞等六處石窟。其中大像山最為知名,馬務寺最為險絕。該石窟東距縣城7.5公里,西距華蓋寺2.5公里。開鑿在距地面150米的崖壁上,現存30個洞窟,東西走向,呈線形排列。型制均為方形平頂。除1號窟和2號窟有清代所塑玉皇大帝和觀音塑像及部分壁畫外,余者皆為空洞。就洞窟型制而言,開鑿年代不晚於唐代。明清又進行了整修,後因戰亂頻迭,多為鄉人避難所用,但早期石窟的風貌猶存。遠觀馬務寺石窟,半壁而掛,似無路可達,然沿岩壁羊腸小路攀旋而上,其險臨目,猶使人對古代工匠的膽魄油然起敬。若登臨高處石窟,放眼北望,渭川景色映目爽心,盎然之興,難以言表。山下有一明洪武年間所建的金仙寺,鍾罄聲聲,與馬務寺的奇、險、絕相映成趣,別有洞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