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面葉

香面葉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12(20)米,胸徑7—15厘米;樹皮灰黑色,光滑。枝條纖細,幼枝密布黃褐色短柔毛,老枝毛被脫落後變黑褐色,具縱向細條紋,散布有長圓形皮孔,皮層不規則縱裂。產雲南南部、廣西西部。印度、緬甸、泰國、寮國、越南有分布。

基本信息

概述

所屬卷:Lindera Thunb. nom. cons.
所屬科:Lauraceae
中文名:香面葉
文獻來源:(Nees)Hk.f.(1886);Gamble(1902);Smith(1904);Brandis(1906);Lace(1922);Craib(1912);Lec.(1913),(1914);Liou Ho(1932),(1934);Kanjilal(1940);Allen(1941);Kosterm.(1952);圖鑑(1972)*。
Daphnidium caudatum Nees(1831),(1836);Meissn.(1864);Kurz(1877);Benzoin caudatum(Nees) O. Ktze. (1891);Tetranthera caudatum Wall.(1830),nom.nud.

描述欄位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12(20)米,胸徑7—15厘米;樹皮灰黑色,光滑。枝條纖細,幼枝密布黃褐色短柔毛,老枝毛被脫落後變黑褐色,具縱向細條紋,散布有長圓形皮孔,皮層不規則縱裂。頂芽卵球形,細小,長2—4毫米,芽鱗卵形,毛被同幼枝。葉互生,長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4.5)5—13厘米,寬(1.5)2—4厘米,先端尾狀漸尖,基部寬楔形至圓形,薄革質,乾時上面褐色或綠褐色下面近蒼白色,幼時兩面被黃褐色短柔毛但下面比上面密,老時上面毛被脫落僅沿中脈殘存或全然無毛,下面仍被黃褐色短柔毛,離基三出脈,中脈直貫葉端,基部側脈離葉基1—3毫米處生出,弧曲,先端近葉尖處消失,與中脈在上面凹陷,下面凸起,橫脈平行,在上面凹陷,下面顯著,其間由在下面略明顯的小脈所網結;葉柄長5—13毫米,腹平背凸,毛被同幼枝。傘形花序退化成每花序只有花1朵,無總梗,2—8個花序集生於腋生短枝上,短枝果時伸長,每傘形花序其下承有1苞片,由2總苞所所包裹;總苞片寬卵形或近圓形,內凹,寬大,外面密被黃褐色短柔毛,內面無毛;苞片卵形,細小,先端急尖,毛被同總苞片。雄花開花時直徑達4毫米,花梗長1.5毫米,密被黃褐色短柔毛;花被筒倒錐形,短小,長約1毫米,兩面密被黃褐色短柔毛,花被片6,卵狀長圓形,長2.8—3毫米,寬1.5—2毫米,先端鈍形,薄膜質,兩面僅基部被短柔毛,具中肋,有腺點;能育雄蕊9,長4.5—6.5毫米,花絲下部被長柔毛,第三輪的基部有2個近無柄的圓狀腎形腺體;退化雌蕊長3毫米,子房長圓形,無毛,花柱與子房近等長,下部被貼伏柔毛,柱頭頭狀,3裂。雌花細小,開花時直徑約2.5毫米,花梗長約3毫米;花被片6,卵狀長圓形,長2.5毫米,寬約1.5毫米;退化雄蕊9,線形,長1.5—2毫米,花絲密被黃褐色柔毛,花葯不存在,內方6枚較短,基部有2個離生的圓狀腎形腺體;子房卵球形或近球形,長約2毫米,無毛,花柱纖細,長約2毫米,柱頭盾狀,具乳突。果近球形,直徑5—6(7)毫米,初時綠色,光亮,成熟時變紫黑色,著生於具6裂片的花托上。花期10月至翌年4月,果期3—10月。

分布及生境

產南部;生於山坡灌叢、疏林中或路邊及林緣等處,海拔700—2300米。廣西西部也有。印度緬甸泰國寮國越南有分布。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種子含脂肪約45.46%,可供制肥皂及潤。

樟科·山胡椒屬植物和屬系

山胡椒屬(Lindera Thunb. nom. conserv.),木姜子族、月桂亞族的一個屬,約100種,分布於亞洲、北美溫熱帶地區。中國有40種9變種2變型。不少種類含芳香油,可做香料及藥用。種子含脂肪,可供制肥皂及潤滑油用。有的喬木樹種木材可供建築用材或製作家具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