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足球甲級聯賽

2007-08賽季新界地產和富大埔大埔開始向香港足球總會申請以大埔運動場作為球隊主場。 由南華主力球員出走組成的中華,於1927-28至1929-30年度更連奪三屆甲組聯賽冠軍,成為香港足球史上首支聯賽“三連冠”球隊。 2004年3月,發生甲組聯賽30年來最嚴重的打鬥事件,多達15名球員被罰停賽。

簡介

香港足球甲級聯賽Hong Kong First Division Football League)於1908年成立,有逾一百年的歷史,是全亞洲首個足球聯賽。在香港足球聯賽系統中為最高等級,由香港足球總會負責管理。自成立至今,南華曾 40 次奪得冠軍精工 9 次奪冠;而愉園則有 6 次。
香港足球甲級聯賽與同中國內地任何足球聯賽(包括中國足球超級聯賽中國足球甲級聯賽)並無任何關係。

賽事制度

2010至11年賽季有10支球隊參賽,聯賽採取雙循環賽制比賽,並且繼續試行主客制。
每支球隊共進行18場賽事,每場比賽勝可得3分,和局得1分,負則得0分。
若果有部分球隊於聯賽榜中取得相同分數,則根據有關球會的對賽成績決定。而對賽成績之排名方法,則根據下列次序排名:賽季完結後,聯賽榜上最高分的1支球隊會成為香港甲組足球聯賽冠軍,並獲得參加來季亞洲球會級賽事(亞洲足協杯,AFC Cup)的資格。賽季完結後,聯賽榜上最低分的2支球隊來季會降落乙級聯賽作賽,不過降落香港乙組足球聯賽的球隊最後決定權落於香港足球總會。賽季完結後,於香港足球乙級聯賽榜上最高分的2支球隊來季會升上香港甲組足球聯賽作賽,不過升班球隊最後決定權落於香港足球總會。
每場比賽的門票收入歸主場球隊所有,而門票價格由主場球隊厘定,如果同一個比賽日有兩場比賽於同一球場連續進行,俗稱“雙料娛樂”,門票收入會由兩支主場球隊平分,兩支主隊並需要協商門票價格。

球場使用

一直以來,大部分香港足球隊都沒有所屬的主場,主要租用香港大球場旺角大球場舉行比賽,過往亦曾使用過南華會球場、海軍球場、花墟球場、香港足球會球場、元朗大球場楊屋道球場深水埗運動場小西灣運動場等作為比賽場地。
2007-08賽季新界地產和富大埔大埔開始向香港足球總會申請以大埔運動場作為球隊主場。2008-09賽季,新加入甲組的天水圍飛馬亦申請以元朗大球場作為球隊主場。
旺角大球場於2009年9月開始重建,工程需時 21 個月,香港足球甲級聯賽採納港職聯小組建議的主客制,2010-11年度球季各隊主場分配如下:
香港大球場:南華
小西灣運動場:公民
將軍澳運動場傑志
元朗大球場:天水圍飛馬
青衣運動場晨曦
深水埗運動場:四海流浪
大埔運動場:新界地產和富大埔
九龍灣公園:大中
屯門鄧肇堅運動場:屯門
香港足球會球場:港會

聯賽歷史

聯賽起源

隨著當時的清朝政府與大英帝國簽訂南京條約後,香港島被割讓給後者。英國炮兵和皇家海軍足球帶到了香港,當時只限於外國人參加。
1886年,由英國商行的員工成立全亞洲成立最久而又繼續運作的足球會──香港足球會,於1896年創辦香港足球高級銀牌賽,亦是全亞洲第一項足球錦標賽,由一艘駐港英國軍艦山多倫艦的水兵奪得首屆冠軍,亞軍則為九龍會
到了1908年,香港甲組足球聯賽正式籌辦成立,首屆聯賽共有8隊參加,分別是巴付陸軍、海軍船塢、炮兵工程軍醫5支英軍球隊,以及青年會、萄葡牙會及Boy's Own Club三個外國人組織,全部都是外籍球員,並無華人參與。首場聯賽於同年12月5日下午2時於快活谷陸軍球場舉行,由巴付陸軍對工程,結果兩隊賽和1-1。首屆聯賽冠軍為巴付陸軍。

成立初期

早年香港足球聯賽只有外國球員參與,頭15屆香港甲組足球聯賽冠軍均由英軍及外國人壟斷,直至1923-24年度,南華才成為首支奪得甲組聯賽冠軍的華人球隊。
由南華主力球員出走組成的中華,於1927-28至1929-30年度更連奪三屆甲組聯賽冠軍,成為香港足球史上首支聯賽“三連冠”球隊。

戰後復元

經過二次大戰停頓後,香港甲組足球聯賽於1946年初復辦,首屆賽事只得10隊參加,由空軍奪得冠軍,第44營金冕多獲得亞軍,東方得到季軍。
戰後初期有7支華人球隊角逐香港甲組足球聯賽,分別是南華、東方、光華、傑志、星島、中華及九巴,合稱為“七華會”。

興盛年代

1950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是香港甲組足球聯賽的全盛時期,足球比賽瘋靡全港,其中“南巴大戰”更是膾炙人口,球迷為了輪候門票不惜通宵達旦輪候。南華、九巴、傑志、星島、愉園、東華,以致後期出現的精工、寶路華,都是深受球迷歡迎的勁旅。

衰落年代

由於球隊濫用外援,球隊虧損嚴重,加上面對其他娛樂競爭,香港球市於1980年中期開始由盛轉衰,三年“全華班”更是將球市推向衰落。1990年代初期的“東方王朝”,加上商業球隊依波路快譯通,雖然曾經令球市出現過小陽春,但1998年揭發假波醜聞,球員陳子江劉志遠韋君龍陳志強及陸嘉榮被判處入獄及被罰終身停賽,令球市再次進入寒冬。

革新年代

有多項改善香港足球聯賽的發展建議,如:引入香港足球博彩、與中國足球協會超級聯賽合併、引入內地球隊(如南城地產、聯華紅牛、謝菲聯)等。近年來,不少球隊亦開始擁有自己所屬的主場,以加強主場作賽的感染力,以吸引地區球迷,如:大埔足球會、天水圍飛馬等。香港足球總會亦曾多次邀請外國著名球隊訪港,以強隊的吸引力增加入場觀看球賽人數。此外,香港球隊亦曾邀得著名前中國國家足球隊成員加盟,如:吳群立宮磊范志毅張恩華李海強等。
2004年3月,發生甲組聯賽30年來最嚴重的打鬥事件,多達15名球員被罰停賽。2009年3月發生屯門普高足球會#假波疑雲和2010年5月,愉園多名國援涉及假波醜聞,廉政公署介入調查,國援球員于洋最終被判入獄。

未來發展

香港職業聯賽

香港足球總會於2008年7月中旬,決定成立四人小組以研究成立職業足球聯賽會,成員包括南華足球部主委羅傑承、傑志總領隊伍健、愉園足球部主任兼總監陳文俊,和四海足主陳天佑,負責撰寫建議書。
港職聯小組參考東亞幾個國家的足球聯賽系統、制度和運作模式,與相關足協之間的關係、合作模式和檔案/契約。計畫書中亦要針對香港足球聯賽多年來的問題,包括場地分配、升降制度等問題。在甲組球會會議上,獲得9間全部有派出代表出席的甲組球會一致支持,草擬好港職聯計畫書,提交香港足球總會董事局研究。
在2009年5月25日的香港足球總會董事局會議上,宣布成立一個工作小組,成員包括港職聯籌委會代表南華足主羅傑承、傑志總領隊伍健,及足總代表主席梁孔德、副總幹事林誠駒及法律顧問黃國基。可惜港職聯計畫最終遭到同人大會否決,只採納主客制建議。

鳳凰計畫

因為香港奧運足球代表隊2009年12月在東亞運動會奪得金牌後,引起香港社會對足球發展的關心,在2010年3月11日立法會上,香港特區政府公布名為“鳳凰計畫”推動本地足球發展顧問報告,民政事務局將會成立足球專責小組,並逐步落實顧問的建議。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表示目標是在五年內提升香港足球水平。
建議包括鼓勵教育及職業訓練機構,提供足球獎學金和開辦以足球為主的教育課程,讓有足球潛質的學生就讀;改善職業足球員地位,足總亦應協助成立職業足球員協會,推廣足球員的形象和權利。香港足球總會亦應多安排國際賽事、成立新的職業足球聯賽,並為球會訂立新的準則,又同意讓有潛質球隊,參加國內聯賽,以及幫助香港代表隊,參加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又建議為每個球隊安排一個固定場地訓練,同時要求球會,為16至19歲的年青球員提供培訓,並與大學商討,成立基金並培訓有潛質的球員。
民政事務局副秘書長麥敬年表示,香港足球總會仍然是領導足球發展的機構,但需改善管治。康文署將爭取在五年內將本港新式人造草球場數量增加3倍,並與香港賽馬會商討在2012年前在將軍澳建立新的足球訓練場地。
香港足球總會根據“鳳凰計畫”,聘請足球顧問團草擬改革報告,並於2011年2月11日舉行的董事局會議上,通過原則上同意並支持足球顧問團所建議之報告。當中的33項建議列出:
成立一個全新特許營運的職業聯賽,首度賽季定訂於2013年。預計目標隊伍達12隊,並提供主場之地予每一隊伍。及引進新雋商業及傳播界合作夥伴,以合力推擴並贊助一個財政穩健聯賽。
開拓新財政來源以資助本港代表隊,不論是男子或女子球員,也讓他們認識領悟自己的運動潛能,以致推高本港在國際足聯上的世界排名。
新的基層發展計畫也會應運而生,以培育更多的男子或女子年青球員,並與各球會、各區隊伍及學校緊密合作。建議報告中,也致力發展培訓高水平及更多的教練及裁判等等。
香港足球總會將遂步改革內部架構,包括在董事局中委派獨立及非執行的董事,一位行政總裁及資深管理階層,並引進一個較闊層面的會員制度,以茲改善。
改革報告期盼香港足球總會,在未來十年將成為國際級的世界一流組織。
顧問團將會在2011年4月前,與足總各屬會會員再深入諮詢,以趕及足總於特別會員會議前,提交對足總新憲制改革的意見及支持。

參賽球隊

2010–11年賽季一共有 10 隊角逐。

球隊 上賽季成績 首次進入甲級聯賽年份 上次奪冠
公民 第 4 名 2004–05
四海流浪 第 7 名 2008–09
港會 乙級冠軍 1909–10 1919–20
傑志 第 3 名 1947–48 1963–64
新界地產和富大埔 第 6 名 2006–07
南華 冠軍 1918–19 2009–10
晨曦 第 5 名 1994–95 2004–05
大中 第 8 名 2009–10
天水圍飛馬 亞軍 2008–09
屯門 乙級亞軍 2010–1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