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茶

香港茶

香港茶生長緩慢,是本地原產的常綠喬木。在1849年首次於太平山一個河谷中發現,當時只找到三株,其後以「香港茶」命名。香港茶適宜生長於良好的土壤上及接近水源的岩石間,我們可以在城門標本林、香港動植物公園、西貢蕉坑自然教育中心等地方找到其蹤影。香港野生山茶屬植物品種豐富,共有11種。種子可用來製成肥皂、潤滑油及潤髮油。

基本信息

香港茶香港茶
中文名稱:香港茶
英文學名: Camellia hongkongensis
俗名 (中/英) (英) :Hong Kong Camellia
種屬:藤黃科,喬木
簡介:
香港茶生長緩慢,是本地原產的常綠喬木。在1849年首次於太平山一個河谷中發現,當時只找到三株,其後以「香港茶」命名,現在還可以在太平山的叢林山谷中找到大量的香港茶。香港茶適宜生長於良好的土壤上及接近水源的岩石間,我們可以在城門標本林、香港動植物公園、西貢蕉坑自然教育中心等地方找到其蹤影。知多一點點 香港野生山茶屬植物品種豐富,共有11種。香港茶的種子可用來製成肥皂潤滑油潤髮油

形態特徵

高度 可達9米
葉性:常綠喬木
其他:全株植物光滑無毛
枝幹:樹幹挺直,有甚多分枝於樹幹中上位置生出。
樹皮:樹皮光滑無毛。
葉:葉互生,單葉,呈橢圓形,長7至12厘米
 葉端尖銳,基部漸尖削,邊全緣或有輕微鋸齒。
 葉面及葉背富光澤,葉面呈深綠色,葉脈不明顯。
花: 花兩性,整齊排列,於每年12月至翌年2月開花。
 花粉紅色至紅色,無香味,有無數鮮黃色雄蕊
 花單生,每朵直徑約5厘米,由五枚略呈圓形、互相重疊的花瓣組成。
果 :堅硬圓形褐色蒴果,直徑約3厘米。
 成熟時裂開,放出無翅的種子。

辨別特徵

香港茶全株光滑無毛,於秋末至春天開花,花粉紅色至紅色,花冠外形像個圓圓的臉盆,花中心有無數鮮黃色的雄蕊,是本港唯一開紅花的野生茶花,因而較易識別。香港茶的葉端尖銳,基部漸尖削,邊全緣或有輕微鋸齒,葉脈並不明顯。

栽培繁殖

1.香港茶母株選擇:選擇當地肥壯、無病蟲害、傘狀叢生、枝條木質化一年生、直徑3-5mm,葉不破傷的野生香港茶作母本。

香港茶香港茶

2.苗圃選擇與標準:低海拔地勢平坦向陽背風、肥沃沙土、偏酸性(pH5-7)土壤、排灌方便,深翻30-40cm,耙平打碎,苗床高30cm,開溝寬20cm,深30cm,床面上鋪一層細土,厚5cm,用多菌靈劑進行消毒一次。
3短粗扦插育苗
3.1穗條剪口距腋芽3mm,留2片全葉,剪口平滑,莖皮不可破裂,以防損傷腋芽,下端與葉片平行剪,以利扦插,一枝穗條剪7一10個插穗。
3.2用生根粉(ABT) 1:100稀釋液浸泡30min後,取出扦插。
3.3扦插密度:4 x 4cm、4 x 5cm、5 x 5cm,5 x 6cm等四種均可。以枝條較粗,密度稍大為宜。插人深度是穗長的1/2-2/3,葉片不沾土,澆足定根水。
3.4搭建遮蔭棚:遮蔭棚的材料用草簾或遮蔭網等。遮光度前期控制60%一80%,中期30%一40%,相對濕度80%-85%。當真葉片長到5-6片時取掉遮蔭棚,氣溫在10℃以下時需覆蓋薄膜保溫,但地膜要拱起與短穗保持一定空間
3.5水肥管理:保持土壤濕度、不積水,後期濕度略低。當長出3-4片真葉時開始追肥,宜淡不宜濃,肥液不能沾在葉片上。
3.6防治病蟲害:螞蟻是扦插苗主要害蟲,用撲虱靈噴打。草害用人工拔除。
3.7出苗標準:苗高25-30cm以上,可出苗栽培。

蟲害防治

夏秋季節由於氣溫高,氣候乾燥,茶園中產要發生的害蟲是小綠葉蟬和蟎類。小綠葉蟬主要茶樹芽葉,嚴重影響茶葉的產量和品質。一年發生10代以上;蟎類中主要危害茶樹的是茶橙癭蟎,一年發生20代。
防治方法有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
農業防治:
1.加強茶園管理,勤除雜草,增施追肥,使茶樹生長健壯,增強茶樹抗性;
2.對於種植皮過密、分枝細小稠密的茶樹進行修剪,剪去被害枝條,減少養份消耗,有利於茶園通風透光,減少蟲害繁衍。

藥劑防治:
小綠葉蟬每平方米蟲量超過15頭,蟎蟲每平方厘米有蟲口3-4頭,就要及時使用農藥了。防治小綠葉蟬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每畝用量20-30ml,稀釋3000-4000倍,或2.5%魚藤酮乳油,每畝150-250ml,稀釋300-500倍液噴霧;防治茶橙癭蟎可用15%速蟎酮乳油,每畝用量20-30ml,稀釋3000-4000倍液噴霧;如果小綠葉蟬和茶橙癭蟎同時發生,可用2.5%天王星,每畝用量為12.5-25ml,稀釋4000-6000倍液噴霧。噴藥時根據小綠葉蟬和茶橙癭蟎個體小、群體大、繁殖力強、世代重疊,多棲息於葉背或茶叢內部葉片上的特點,施藥時做到蓬面上下、內外都要噴到,噴施均勻。安全間隔期7天后方可採茶。
茶樹的蟲害防治(茶毒蛾)
形態特徵: 
雌蛾體長約18毫米,翅展約30~40毫米;雄蛾體略小,體翅暗褐色至板栗黑色,前翅基部色深,外橫線細黑彎曲,內煙有一較大遠圓形的黃白色斑,翅尖有3條短黑斜紋,靠近中橫線隱現有2條相互靠近的細黑曲線。後翅色稍淺,無線紋。腹部縱列有3~4個黑色毛叢。卵黃白色。近球形,頂部凹陷、成塊狀。成熟的幼蟲體長23~36毫米,黑褐色,較細長多毛,腹部第一至第四節背面各有一對葷褐色毛束,第五節有一對白色較短的毛束,第八節背面有一對灰色毛束,向後斜伸。背中及體卿有紅色縱線。蛹外有絲繭,棕褐色。茶毒蛾的發生規律: 多數茶區 一年發生4代,以卵塊附在茶樹中下部老葉背面越冬。各代幼蟲發生期分別為第一代在3月下旬~4月上旬,第二代在6月上旬~6月下旬,第三代在7月中旬~8月中旬,第四代在8月下旬~10月上旬初孵出的幼蟲群集性強,2齡後逐漸分散為害。
防治方法: 1.發生嚴重的茶園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人工摘除卵塊,逐園逐叢檢查,發現葉背有黃色絨毛狀的卵塊,將其葉片摘除,在幼蟲孵化前集中堆放在一個小盆中,小盆外再放一個大盆,大盆內放一些水並加入農藥,放在茶園胎近,待茶毛蟲及茶毒蛾孵化後爬出來,掉在藥水中,即可將其殺死,而寄生蜂羽化後可飛回茶園消滅此類害蟲。2.人工摘除各代初孵化出的幼蟲,集中殺死,同時利用幼蟲的假死性,將其震落捕殺。3.於成蟲羽化初期在夜晚7~11時點燈誘殺即用100瓦電燈泡汽油燈高懸於茶叢上,下面放一大盆水,滴入少量煤油,使成蟲撲燈掉水而死。4.結合拼作深埋結繭蟲蛹。5.生物農藥防治,用天力ii號(0.12%的滅蟲丁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稀釋液,或每667平方米用白僵茵(每毫升含0.1億~2億個孢子)l千克兌水l00千克,或每667平方米用bT100億孢子/克的菌粉50克兌水稀釋2000倍噴灑。 6.化學防治在春茶結束後進行,用90%的敵百蟲、35%的賽丹、25%的亞胺硫磷、50%的馬拉硫磷、二溴磷、50%的殺螟松、50%的辛硫磷、80%的敵敵畏等l000~2000倍稀釋液、2.5%的魚藤精300倍稀釋液、lO%的二氯苯醚菊酯、天皇星4000倍稀釋液、20%的殺滅菊酯防治 。

同名餐廳

還記得幾年前,剛到香

香港茶香港茶
港工作沒多久,就愛上這裡的茶餐廳,愛它的酥皮鳳梨包、香濃奶茶、西多士(烤麵包)等數不清的港式茶點,雖然有朋友警告我,這類高熱量的食品不要吃太多,但由於無論走到哪裡,都會碰到茶餐廳,想不吃也很難。 
平民化的西餐廳
今天,在香港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茶餐廳,大約出現在半個世紀以前,當時英國殖民時期的香港,由於受西式生活習慣影響,一些港人開始喜歡喝西茶,但因為無法光顧這些專為外國人而設、收費高昂的西餐廳,因此出現了平民化的西餐廳,當時多被稱為餐室或冰室,也就是現在茶餐廳的前身。至於茶餐廳名稱的來由,雖然莫衷一是,但或許與其招呼客人的一項特色有關:每當客人一坐下,夥計(侍應)便按人頭端出清茶奉客。茶餐廳之所以廣受港人喜愛,除了上菜快速、物美價廉的原因外,主要還是因為它將西式飲茶的茶點改良成更符合港人的口味,因而出現所謂的港式茶餐,如港式叉燒炒意大利麵,西式牛扒配中式炒飯等中西合璧的茶餐。此外,勇於嘗試的香港人,就連茶餐廳里的飲料也不放過,創造出無數結合中西飲品的港式飲料,除了眾所皆知的半咖啡半奶茶的“鴛鴦奶茶”外,還有鹹檸七(七喜Sprite汽水加檸檬片和鹽)、姜七(薑汁加七喜Sprite汽水)等五花八門的飲料。
體會香港文化精神
香港茶香港茶

到了60年代,茶餐廳開始蓬勃發展,茶餐也從中式、西式,擴展到日式、泰式、馬來式等無所不包,眼花繚亂的境界;幾乎每家茶餐廳在其大同小異的餐單中,都有其獨具創意又廣受顧客歡迎的茶餐。難怪有人說,要研究香港文化和精神,就一定要到這裡的茶餐廳體會。這裡的顧客,有的穿西裝打領帶,有的穿襯衫和拖鞋;有的談生意、有的看報紙、有的,他們不分階層和男女老少,全都聚在這裡共同享受自己喜愛的美食。這些和港人生活密不可分,早已成為香港文化一部分的茶餐廳,自從大量出現在小說,電視劇以及飲食雜誌的報導後,地位也從平民化餐廳躍升成為最具香港特色的餐廳,甚至成為當地旅遊協會向外地推銷香港時的賣點之一。
保留開業餐室模樣
香港茶香港茶

具有50年以上歷史的美都餐室和蘭芳園,就是因為保留了開業以來未曾改變過的餐室模樣,而吸引很多懷舊的港人和遊客。記得第一次到油麻地廟街的美都餐室用餐,是經由一名港友的介紹,得知這家香港少數僅存且具有悠久歷史的茶餐廳,對來自外地的我而言,美都如此“港式”的一景一物,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餐室自開業以來就有的柚木隔板仍和舊式圓形白底黑字的時鐘相伴著;挑高的天花板上,依舊掛著傳統白色吊扇;二樓背對背而坐的卡位(雅座),仍舊倚著綠色鐵窗,共同目睹窗外半個世紀以來的物換星移。繁華一時的廟街,雖然船艇人家不復在,但美都餐室卻依然門庭若市,除了街坊老顧客外,有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和遊客慕“懷舊”之名而來。美都第二代經營人王醒芬表示,當初只覺得應該保留該店自其父親創店以來的所有一景一物,在許多媒體爭相報導後,她覺得在變化萬千的香港,更有必要保留美都背後所代表香港的一段歷史。和美都一樣,具有悠久歷史的蘭芳園,因為保留了香港早期坐在街邊用餐的“大牌(排)檔”特色,以及絲襪奶茶創始店的稱號而遠近馳名。 
傳統金字招牌
位在中環結志街蘭芳園茶餐廳,雖然四周樓宇愈建愈高,但蘭芳園一直以餐廳自開業以來的原有風貌,迎接50多年來到此惠顧的新老顧客。在店內除了保留傳統的茶餐外,更隨著時代的變遷,研創出多款迎合現代港人口味的餐點。“馳名絲襪靚奶茶,金牌秘制豬扒飽”是蘭芳園的金字招牌,而許多初次聽到絲襪奶茶之名的人,一定會好奇地問,真的是用絲襪來沖茶嗎?該餐廳第二代經營人林俊業解釋,港式奶茶的製作其實大同小異,之所以叫絲襪奶茶,源於其母親當年以親手縫製的小布袋,取代當時常用的大布袋沖茶,沖完茶後的小布袋,由於外形和顏色看似絲襪,許多顧客因此給它取名為絲襪奶茶,因為味道特別香濃新鮮而廣受大眾喜愛。
創新茶餐款式
蘭芳園和美都餐室,雖然都在經營50多年後的今天,以保留了傳統茶餐廳的原有風貌和風味而聞名,但蘭芳園在第二代兄弟姊妹的共同經營下,不斷創新茶餐款式,近來更以港人喜愛的“出前一丁”快熟面為底,再配以雞扒、牛扒等8款不同口味的“全港首創撈丁系列”而聲名大噪。蘭芳園除了美食之外,由於地近許多公司行號之便,每到用膳時間,在店外排隊等候的人潮總是源源不斷,即使兩年前在原店的鄰舍開了第二家分店,顧客仍舊大排長龍。
香港茶香港茶

觀光客慕名而來
雖然在老店外仍保留的大牌(排)檔位,已少有當地人光顧,但卻成為許多觀光客慕名而來的賣點之一。多歲的蘭芳園創店者林老伯回憶說,當時港英政府以衛生為由,規定當時所有的街邊小販都得申請經營牌照以受監管,又因為在此進食的顧客個個挨著排排坐,“大牌(排)檔”之名也由此而來。林老伯無奈地表示,由於香港政府已停止發牌照給“大牌(排)檔”業者,香港目前少數僅存的大牌(排)檔,也將隨著現有領牌人的老去而消逝。
大牌檔即將成歷史
現在已成了半個香港人的我,雖然不太習慣坐在街邊用餐,但總是建議來香港旅遊的朋友,一定要試試這即將成為歷史名詞的大牌(排)檔。以前,我喜歡到茶餐廳用餐,是因為方便且物美價廉;現在,我更喜愛到茶餐廳,是因為在這裡,不但能品嘗到各具特色的平民化茶餐、更能觀看這裡的人生百態、體驗這裡兼容並畜、創意無限的香港精神。

地址資料:

美都餐室:(1950年開業)九龍廟街63號地下及1樓。
蘭芳園:(1952年開業)香港中環結志街2號(總店)/4A-6號(分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