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啟德國際機場

香港啟德國際機場

啟德機場(1925年1月24日—1998年7月6日)是香港的前民用機場,位處九龍城區。其名稱來自20世紀初原址的地名“啟德濱”,1962年至關閉期間正式名稱為“香港國際機場”或“香港啟德國際機場”;至1998年赤鱲角的新機場落成,取代啟德成為今日的香港國際機場。

香港啟德國際機場香港啟德國際機場
啟德機場(1925年1月24日—1998年7月6日)是香港的前民用機場,位處九龍城區。其名稱來自20世紀初原址的地名“啟德濱”,1962年至關閉期間正式名稱為“香港國際機場”或“香港啟德國際機場”;至1998年赤鱲角的新機場落成,取代啟德成為今日的香港國際機場。原屬啟德的IATA機場代碼HKG及ICAO機場代碼VHHH都轉移往赤鱲角新機場。

啟德機場曾是全球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之一,國際客運量曾名列全球第三,而貨運量更是全球第一。然而極為繁忙的啟德機場卻是一個坐落於市中心的機場,只有一條跑道,周圍更是高密度樓房,空間非常狹小。

歷史

香港啟德國際機場1931年12月15日啟德機場發生的大火
20世紀初,何啟爵士區德先生(又名區澤民)合資經營“啟德營業有限公司”,在九龍灣北岸進行填海工程。1914年4月獲得政府批准,1916年工程展開。新填地面積有120英畝,原計畫發展成花園城市住宅區。填海地域以二人合資之公司的名字命名,稱作“啟德濱”(KaiTakBund)。1920年完成首期工程、1927年完成第二期工程。但公司其後倒閉,當時政府屬意讓這一大幅空置土地用作機場用途。土地先後成為英國皇家空軍機場、飛行會和飛行訓練中心。

1924年2月,美國人哈利·亞弼(HarryAbbott)向啟德投資公司租用了一部份填海土地,開辦飛行學校。1925年1月24日(農曆新年元旦)是啟德首次飛行紀錄的日子。同年香港政府建議保留啟德的土地,以便日後有需要時,作為興建機場之用。香港政府的報告指,啟德一帶的土地是香港可找到的最大面積土地,可供興建跑道及停泊飛機,而隔鄰的九龍灣的海灣則可供水上飛機降落及停泊,因此啟德是最適宜作機場用途之地。亞勃特的飛行學校不久便停辦,而由於啟德投資公司無法把土地發展成住宅區,啟德正式被徵用為機場。1927年3月起,英國皇家空軍的飛機開始在啟德的土地停泊。政府則在同年12月與啟德投資公司達成協定,由政府以100萬7250港元購入土地。

政府開始擴充啟德以作為機場用途。1928年,啟德土地上建了一條混凝土下水滑道,供水上飛機在九龍灣升降之用,機場基本工程在1930年完成。同年香港政府正式聘請了首位機場監督,同時並由當時的海港署(HarbourDepartment)負責管轄各種飛行活動。1934年,亞洲首間飛行學院遠東飛行訓練學校(FarEastFlyingTrainingSchool)在啟德開辦。1935年,首座指揮塔和飛機庫落成。

1936年是香港航空史的重要一年,首間商業航空公司:英國帝國航空公司(ImperialAirways,即英國航空前身)提供來往香港的客運服務。3月24日,第一班定期商業客運航班從檳城飛抵香港。此後,陸續有航空公司加入提供航班服務,包括:泛美航空公司來往舊金山;法國航空公司來往印度支那半島;中國航空公司來往廣州及上海;歐亞航空公司(EurasiaAviationCorporation)來往北京。1939年,長457米的首條正規跑道落成。這條東西向的跑道稱為07/25跑道,位置於現時新蒲崗一帶。飛機起降時,需要把清水灣道(今彩虹道一段)的車輛截停。當時皇家空軍在啟德機場側,鑽石山大磡村一帶建有一座飛機庫。

戰後發展

香港啟德國際機場1946年的啟德機場,可見當時不少水上飛機停泊在九龍灣海面
1946年,民航處成立,專責管理香港的航空服務至今。

1954年,當時港英政府發表機場發展總綱計畫,決定將啟德發展成國際機場。政府填海建造一條長2,194米、從九龍灣伸延至維多利亞港的新跑道來取代舊的跑道。這就成為了啟德機場關閉前仍然使用的13/31跑道。九龍灣填海工程於1958年9月完成,跑道於9月12日正式啟用。工程把啟德機場南移,原有跑道一部份被改建成停機坪,北面的部份則興建了新蒲崗工業區及太子道東,舊有跑道則成為房屋協會廉租屋啟德邨及黃大仙徙置區(營運的九龍巴士先後顯示為九龍城/竹園)巴士總站,而建於鑽石山大磡村側的一座皇家空軍飛機庫則沒有被拆卸。1959年,跑道燈光系統啟用。

1962年,啟德機場新客運大樓及停車場落成並投入使用,控制塔亦遷至新客運大樓,而舊有的客運大樓則在1965年拆卸。1970年,跑道擴展成2,541米,以應付新一代大型噴射客機的需要。同年4月11日,首班波音747定期航班降落啟德機場,由泛美航空營運。1974年1月7日,機場裝置進場儀表導航系統,讓飛機在惡劣天氣下亦能在13跑道降落,機場使用量大幅增加。跑道在1975年再被填海擴展成3,390米,當時有31家航空公司在香港經營。1970年代初起,皇家空軍已不再使用啟德機場,啟德成為全民用機場。

1976年,貨運站正式啟用;二次監察雷達亦開始被套用,以加強管制航空交通。同年11月5日,可作超音速飛行的協和飛機首次在啟德機場降落。翌日協和客機經新加坡再度抵港進行正式訪問。當年啟德機場的客運量為400萬人次。

完工

香港啟德國際機場於佐敦谷機場山(平山)遠眺東九龍停機坪
1998年7月5日晚上,啟德機場終於結束73年的歷史任務。最後一班在啟德機場降落的航班,為當晚11時38分由重慶抵港的港龍航空KA841號班機;而最後一班在啟德機場起飛的航班,則是7月6日深夜12時02分起飛,從香港前往倫敦希斯路機場國泰航空CX251號班機。

最後一班航機飛離啟德機場後,機場的搬遷計畫全速進行,所有停泊在啟德機場的29架飛機全部飛往赤鱲角機場。當所有飛機都離開了啟德機場後,當時的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及民航處處長施高理(RichardSiegel)在機場控制塔內主持了跑道關燈儀式。1時17分,施高理以“GoodbyeKaiTak,andthankyou!(再見了啟德,多謝你!)”作告別之話,按動按鈕熄滅跑道全部燈光,正式替啟德機場歷史畫上句號。客運大廈離境及接機大堂則由警員進行清場,而部份可在新機場使用的設備亦通宵地搬運到赤鱲角。7月6日早上6時30分,機場完成遷移,赤鱲角新機場正式開始運作。7月10日,原為保障啟德機場航道安全而訂立的建築物高度限制正式撤銷,九龍區的建築物高度不再受到限制。

啟德機場關閉後,客運大樓並未立即拆卸,改作政府部門辦公室,並易名為啟德政府大樓。客運大樓的出境大堂則以短期租約形式作商業用途,成為汽車展銷廳、小型賽車場、士碌架檯球場地、遊戲機中心、保齡球場等。啟德機場的跑道及停機坪等露天地方,則作為高爾夫球場燒烤場、“大笪地”跳蚤市場及一些大型活動,如嘉年華及風箏比賽等的舉辦場地。

香港啟德國際機場前政府飛行服務隊總部,現改作多個紀律部隊共享的行動基地

1998年10月26日,政府開始在啟德機場北停機坪的3個位置清拆建築物,並開始除污工程,清除跑道地底下面積約11公頃的有毒油污。這些油污是長年累積的飛機燃料滲入地底而造成的,除污工程是香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同類項目。工程於2001年完工。客運大樓及停車場最後在2003年12月至2004年1月期間拆卸,而接駁富豪東方酒店與客運大樓的行人天橋仍保留,以作將來使用。同時,以下機場設施被保留及改變用途:

機場客運大樓指揮塔-原件保留,將來覓地重建
機場警署-改作警務處啟德行動基地
富豪機場酒店-易名為富豪東方酒店繼續營運
空運二號貨站-改建為機電工程署總部大樓
政府飛行服務隊總部大樓-改作多個紀律部隊共享的行動基地
位於祥業街的導航雷達塔-暫時保留
兩座機場消防局-暫時保留

地理環境

香港啟德國際機場從獅子山山頂遠眺啟德機場跑道
啟德機場位於香港市區之內,九龍半島南岸,維多利亞港之濱。機場範圍以外是九龍城鬧市,三面環山。機場北面及東北面約10公里外的山高度達2,000英呎(600米);東面的山距離跑道更只有5公里。機場南面是維多利亞港,而海港外不足10公里之處,則又是香港島上1,700英呎(520米)左右的高山。只有機場的西面、以及跑道東南方向對正的鯉魚門峽角沒有高山阻擋。

啟德機場只有一條伸入維多利亞港內的跑道,在九龍灣填海而成。飛機升降方向分別為134°及314°,所以名為“13跑道”及“31跑道”。13/31跑道曾多次加長,機場閉幕前長度為3390米。在跑道與東面觀塘之間有一條狹窄的水道相隔,而跑道的盡頭就是高山和民居。機師在降落時,看到格仔山上的巨型方格,就要把飛機轉向,準備降落。由於地理環境的局限,令飛機升降啟德頗具挑戰性,再加上機場附近因山多而經常出現風切變,使啟德機場有“世界十大危險機場”之稱。不過,亦由於同樣理由,使航空公司通常都只會派具豐富經驗的機師前往香港的航班,所以機場營運以來,絕少發生大型空難事故。

擴建及搬遷

香港啟德國際機場赤鱲角機場和啟德機場的位置圖
香港空運及客運增長迅速,啟德機場在1990年代的設計乘客量為每年2,400萬,但它關閉前的實際客量卻達到2,800萬,再加上150萬公噸貨物,以國際客運量屬全球第3,貨運更達全球第1。

但是啟德只有一條跑道,平均每小時要升降班機達36次,繁忙時間接近每分鐘一班,已是安全考慮下之極限。而且,跑道與滑行道距離過近,任何意外都可能令機場癱瘓;航道之下為人口密集的住宅區,遇上嚴重意外時後果堪虞。

早期的啟德機場和住宅區相距還比較遠,但隨著住宅區和機場不斷擴展,機場的位置和住宅區變成只被太子道一街之隔。到了1980年代,啟德四周已經再無發展空間。啟德用盡各種方法,在有限的土地上擴展至65個停機位,當中只有8個直接靠在客運大樓旁。機場無論是起降時間、停機位等都到使用的極限,航空公司要開設從香港到新目的地的航班也比較難。

1980年代初期,政府已經就機場發展進行研究,考慮在香港境內各個地方興建新機場的可能。1980年代末,商人胡應湘曾經建議在南丫島大嶼山之間以人工島方式興建機場。基於當時香港的前途因為主權問題未見明朗,因此沒有落實興建方案,而改為儘量擴建啟德以暫時容納需求,直至1990年方才決定興建新機場,選址大嶼山西北面的赤鱲角。新機場於1998年7月6日啟用時,啟德機場同時關閉。不少設備、器材等在午夜後才從舊啟德搬遷往新機場,停泊在啟德機場的飛機也要飛到新機場。

客運

香港啟德國際機場全景圖
客運是啟德機場最主要的功能。啟德機場啟用後設有一座較簡陋的客運大樓。1962年新客運大樓及停車場落成,並於1965年拆卸舊客運大樓。新客運大樓經多番擴建,使用至1998年關閉為止。

啟德機場客運大樓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離境大堂,設有航空公司登記櫃檯及多塊自動翻牌式航班顯示板;禁區內則設有入境處出境櫃位,保全檢查設施及免稅品店。離境大堂中央部份有一條通往上層瞭望台的樓梯,該處成為不少團體出發前拍攝團體照片之地。離境大堂上一層設有多家食肆,當中美心集團經營美心閣酒樓及弁慶壽司,另設有“世界之窗”自助快餐店。離境大堂亦設有一個小型綜合宗教祈禱室。

客運大樓下層為接機大堂,大堂設有麥當勞快餐店及找換店等設施,並有通道通往南面大樓外的有蓋的士站及機場巴士站。下層禁區內設有入境處入境檢查櫃位及多條行李輸送帶。客運大樓側設有停車場,並有通道通往行人隧道連線九龍城,及行人天橋連線富豪機場酒店(今富豪東方酒店)。

經過多番擴充後的啟德機場,關閉前共有32個登機門;當中只有8個連線登機橋,主要供大型客機如波音747使用。使用其他登機門的乘客需要步行至地面轉乘連線巴士,到戶外之停機坪,再爬上樓梯登機。

客運大樓頂層設有瞭望台,在1960年代,送機人士可在瞭望台觀看親友登上飛機。啟德機場的控制塔設於客運大樓頂層最高位置,可俯瞰整個機場停機坪跑道的情況。

意外

香港啟德國際機場啟德機場客運大樓(圖右)周邊是九龍城的高密度住宅區及山嶺
啟德機場客運大樓(圖右)周邊是九龍城的高密度住宅區及山嶺啟德機場的地理環境特殊,飛機升降並不容易,但發生的嚴重意外並不多。除了因為機場管理得宜外,也可能是因為機師都視在啟德升降為特別的挑戰而加倍留心。航空公司對在香港起降的航班機師要求也特別嚴格,通常只會交由有足夠經驗的機師來擔任。部分航空公司更會要求機師先進行模擬飛行訓練以熟習啟德的環境。

以下簡述啟德機場比較嚴重的意外事故:

1941年9月21日中國航空公司一架DC-2降落啟德時衝出機場外的西貢道並撞毀一幢民房,機身嚴重損壞但無人死亡。
1946年9月25日,一架準備前往越南西貢(今胡志明市)的英國皇家空軍C-47運輸機在惡劣天氣下,由舊31跑道往獅子山方向起飛後於九龍塘墜毀,19人死亡。
1949年7月11日,前香港航空公司一架前往廣州的DC-3在啟德起飛時機件故障,無人死亡。
1951年3月11日,一架太平洋海外航空(PacificOverseasAirlines)的C-54飛機於機場起飛後撞向畢架山,26人死亡。事件因能見度低及機師出錯而起。

香港啟德國際機場國泰航機降落。圖下紫色樓宇是真善美村

1951年4月9日暹羅航空一架DC-3因機師出錯及天氣惡劣,在著陸前失控沖落海中,16人死亡。
1953年7月27日,皇家空軍一架自新加坡出發的赫士廷斯式(Hastings)運輸機,降落啟德舊13跑道時過早著地,飛機撞毀跑道頭的莆崗民房。一名村民當場撞死,飛機鏟進跑道後著火,全機40人生還。
1958年8月31日美國空軍一架自沖繩抵達香港的C-54軍機,降落舊31號跑道時撞毀舊13/31跑道與07/25跑道的交匯處,無人傷亡。飛機殘骸阻礙飛機升降,當局需提早啟用原定於翌日開放的新13/31跑道。
1965年8月24日,一架美國海軍陸戰隊洛克希德C-130大力士型運輸機,從13跑道起飛後失控沖入海港沉沒。事件造成59人死亡,是啟德最嚴重的意外。
1967年6月30日,泰國國際航空601號班機的一架SudAviationSE210客機在颱風吹襲期間降落,最後滑出跑道墮海,造成14死56傷。事件歸因於天氣及人為錯誤。
1967年11月5日國泰航空033號班機(康維爾CV-880噴射機)起飛失敗,衝出跑道墮海,1死40傷。
1977年9月2日,一架前往泰國曼谷的英國環子午線航空(TransmeridianAirCargo)CL-44貨機(航班編號3751)起飛後不久引擎著火,在橫瀾島對開海面墜毀,機上4名機員無一生還。
1983年10月18日,一架德國漢莎航空波音747貨機起飛時發動機故障,放棄起飛後衝出跑道草坪,起落架斷裂並撞毀引擎,3名機員無恙。航機最終在香港飛機工程公司重修後成功復飛。
1988年8月31日,中國民航301號班機的一架三叉戟客機於31跑道降落時觸及跑道進場燈,之後衝出跑道滑進海里,7死14傷。當時天氣惡劣,有霧及雨。
1993年11月4日,一架中華航空605號班機波音747-400客機,在颱風中降落時衝出13跑道。當時陣風達到烈風程度。飛機當時未能穩定下降,但機長仍然堅持繼續著陸而不選擇重飛。最後飛機於超過跑道三分之二處著陸時,未能停定後沖入海中,造成23人受傷。
1994年9月23日,一架香港政府租用作遣返越南船民的印尼佩利塔航空(PelitaAirService)洛克希德L-100-30大力士型運輸機完成任務後回港,再返回雅加達,豈料在13跑道起飛時,因滑門控制折斷,失控墜海,造成6死6傷。
1995年5月11日,一架國泰航空班機因機件故障緊急降落啟德。

相關條目

民航處
啟德
石崗機場(ShekKongAirfield):香港建造的第二個機場。
沙田機場(ShaTinAirfield):香港建造的第三個機場,已於1970年代初期拆毀。
香港國際機場(HongKongInternationalAirport):香港建造的第四個機場,位於赤鱲角。
啟德發展計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