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晦堂記

養晦堂記

鹹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 12月,子紀澤生,離家起程赴京。 3月1日,時髮腳麻之症,舌蹇不能語。

養晦堂記

[原文]養晦堂記

清·曾國藩
凡民有血氣之性,則翹然①而思有以②上人。惡卑而就高,惡貧而覬富,惡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恆情。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終身幽默,暗然退藏。彼豈與人異性?誠見乎其大,而知眾人所爭者之不足深較也。
蓋③《論語》載,齊景公有馬千駟④,曾不得與首陽餓莩⑤挈⑥論短長矣。余嘗即其說推之,自秦漢以來,迄於今日,達官貴人,何可勝數?當其高據勢要,雍容進止,自以為材智加人萬萬。及夫身沒⑦觀之,彼與當日之廝役賤卒、污行賈豎⑧營營而生,草草⑨而死者,無以異也。而其間又功業文學獵取浮名者,自以為材智加人萬萬。及夫身沒觀之,彼與當日之廝役賤卒,污行賈豎,營營而生,草草而死者,亦無以甚異也。然則今日之處高位而獲浮名者,自謂辭晦而居顯,泰然自處於高明。曾不知其與眼前之廝役賤卒,污行賈豎之營營者行將同歸於澌盡,而毫毛無以少異。豈不哀哉!
吾友劉君孟容,湛默⑩而嚴恭,好道而寡慾,自其壯歲則已泊然而外富貴矣。 既而察物觀變,又能外乎名譽,於是名其所居曰養晦堂,而以書抵國藩為之記。
昔周之末世,莊生閔天下之士湛於勢利,汩於毀譽,故為戒人以暗默自藏,如所稱董梧、宜僚、壺子之倫,三致意焉。而揚雄亦稱:“炎炎者滅,隆隆者絕。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君子之道,自得於中,而外無所求。飢凍不足於事畜而無怨;舉世不見知而無悶。自以為晦,天下之至光明也。若夫奔命於烜赫之途,一旦事盡意索,求如尋常窮約之人而不可得,烏睹可謂焜耀者哉?予為備陳所以,蓋堅孟容之志;後之君子,亦觀省焉。

[註解]

①翹然:翹,音qiáo,翹然,意氣飽滿的樣子。另例:“翹然矜鳴。”(《聊齋志異·促織》)
②有以:猶“有為”。有所作為。
③蓋:發語助詞。
④駟:古同“四”。“駟,馬一乘也。”(《說文》)。徐鍇曰:“四馬也。” 有馬千駟:有四千匹馬。
⑤首陽餓莩:莩,音piǎo,同“殍”。首陽餓莩:指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首陽山的伯夷叔齊。
⑥挈:音qiè,這裡指提、談。“挈,提也。”(《廣雅》)提綱挈領,即“提”“挈”對舉。
⑦沒:通“歿”mò,“歿,終也。”(《廣雅·釋詁四》)
⑧廝役賤卒、污行賈豎:這裡是並列四個古代常用的名詞,現猶稱奴僕、差役、貪(壞)官、奸商。行,官名,這裡指官人。《管子·小匡》:“隰朋為行。” 賈,音ɡǔ,古稱坐商為“賈”,後泛指商人。
⑨草草:憂慮勞神的樣子。
⑩湛默:深沉靜默的樣子。湛:音zhàn,深。

[譯文]

平凡的人只要還有血氣的本性,就會意氣飽滿地想要有所作為超過他人。厭惡身份低微就會想升高,厭惡貧困就會希望富裕,厭惡默默無聞就會想赫赫有名。這是世人的常情。然而平凡人中有為人清廉的人,(他們)大都一生深靜不顯,暗暗地隱藏自己。難道他們的本心和其他人不同嗎?(君子們)確實是見到了那重大的,並且知道一般人所爭的是不值得過多計較的。
《論語》記載齊景公(雖然)有四千匹駿馬,還是不能和首陽山餓死的人評論長短(意思不能相提並論,比不上首陽山餓死的人)。我曾經對這個說法推論,自從秦漢以來,到現在為止,達官貴人,怎么能數得清?正當他們占據高高的地位,雍容行動時,自以為資質和智慧遠遠超過別人。等到那些人身死之後再去看他們,他們與當日的追名逐利而生、憂思勞神而死的奴僕、差役、貪(壞)官、奸商等,沒有什麼不同。而這中間又有用功勞業績文學獲取虛名的,自以為資質和智慧遠遠超過別人。等到他們身死之後去看,他們與當日的蠅營狗苟而生、草草而死的奴僕、差役、貪官、奸商等,沒有什麼不同。既然這樣,那么如今正處於高位並且獲取虛名的人,自稱離開沉靜而處於顯揚,自己內心安然地處於高而明亮的位置。(他們)竟不知道自己與眼前蠅營狗苟的奴僕、差役、貪官、奸商即將一同消盡,且沒有絲毫的差別。難道不可悲嗎?
我的朋友劉孟容,深沉靜默而嚴肅謙遜,喜愛道學而淡泊少欲,從他壯年時就已經恬淡無欲而把富貴置之度外,隨後,體察外物觀察世事變故,又能把名譽置之度外。於是把他的居所命名為“養晦堂”,寫信送給我,讓我給它作記。
過去周代末年,莊生憐恤天下的士人深陷於勢力,被毀謗和榮譽所擾亂,所以告誡人們隱晦、沉默,藏起鋒芒,如所稱許的董梧、宜僚、壺子這些人,多次表達這個意思。而揚雄也說道:“旺盛的火必滅,隆隆雷聲終究消失。富貴的人,鬼神窺探他的盛衰。”君子的原則是,在心裡自得,而對外物沒有什麼要求。飢餓寒凍不足夠仰事父母,俯蓄妻兒,卻沒有怨言。不被整個世上的人了解卻不愁悶。自己認為晦暗是世上最光亮的。像那些在輝耀的人生旅途中奔命的人,有朝一日事情了結、意興闌珊,追求像尋常貧賤的人的生活卻不能得到,哪裡能看到值得稱作輝煌的呢?我替他詳備地陳述晦暗的原因,希望讓孟容的志向堅定;後世的君子,也能從中觀察世相、反省自己。

[賞析]

本文是受朋友之託而為書齋作記的文字。文末表明寫作目的有二,一為“堅孟容之志”,二為讓後世的君子能從中觀察世相、反省自己,當然,更重要的是後者。文章首先抓住“凡民”與“君子”兩種處世態度作議,表明“養晦”之難能而可貴;接著以齊景公與伯夷叔齊作比,進而推論從古至今那些“高據勢要”“而其間又功業文學獵取浮名者”與“營營而生,草草而死者,無以異”,為下文突出好友劉孟容的高貴品格蓄勢;末段進而闡明“晦”與“顯”的內在聯繫,表明了一時之榮不若永恆之名的旨意。文章深入淺出,誠意正心,滋潤當今。

[相關資料]

養晦堂:位於今湖南湘鄉市婁星區茶元鄉的遂初園,為晚清陝西巡撫劉蓉晚年居宅,建

於同治三年(1864),有三進五廳,正廳原懸掛曾國藩手書“強毅宏通”匾額,大門書寫“治生宜耕鑿,守拙歸田園”的對聯。園內有藏古字畫的迎萱館,藏書的繹禮堂,還有玩象閣,師古齋等建築。屋的右邊是養晦堂,為劉蓉的書齋,少時常讀書與此,“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輒起繞室以鏇。”門前大塘中有一小島,建有六角涼亭,名曰天游台,作為休閒觀賞之所。登樓遠望,山水相映,風景宜人。
劉孟容:劉蓉(1816年—1873年)字孟容,號霞仙,湖南湘鄉人,
人稱“小諸葛”,“通經史,多權術,善應變”,“博通經史,為文宏宕,有奇氣”。為桐城派古文家,著有《思辨錄疑義》、《養晦堂文集》等書;為晚清理學家,其學術思想在晚清思想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劉蓉與曾國藩、郭嵩燾是結拜兄弟,據說劉蓉家富庶曾資助白銀給曾國藩進京趕考,曾國藩發跡後,劉蓉為曾國藩的重要幕僚,與湘軍創始人羅澤南是惺惺相惜的死黨。做過四川布政使、陝西巡撫,因剿殺天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被人所詬言。

作者介紹

簡介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漢族,出生於湖南雙峰縣荷葉鎮天坪村(舊屬湘鄉縣)。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

出生日期: 公元1811年11月26日
逝世日期: 公元1872年3月12日
曾國藩出生於清代一個地主家庭,自幼雖笨,但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同年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列為優等。父麟書,有田產,不事耕種,醉心功名,然童試17次皆不第,父設館授徒。曾國藩幼從父學。道光十三年(1833)入縣學為秀才。翌年就讀於長沙嶽麓書院,同年中舉人。此後赴京會試,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貢士,鏇赴殿試,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選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供職京師,結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鑒等。二十七年任四川鄉試正考官,明年升侍讀,後年升侍講學士。二十七年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二十九年任禮部右侍郎,鏇兼兵部右侍郎。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鹹豐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最後升至總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睜眼看世界”並積極實踐的第一人。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曾國藩
曾國藩以儒家思想治軍,講仁守義,自籌湘軍,另立綱紀。他創作的《愛民歌》,使湘軍士兵行為有所遵循。他寫的《討粵匪檄》文,號召“抱道君子”,“赫然憤怒,以衛吾道”,鼓動了不少知識分子脫下長衫,心甘情願地投入同太平軍的作戰中。他鎮壓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使清王朝得以生存。他學習西方文化,整肅政風,“匡救時弊”,心存高遠,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他廉服人心,遠權避禍,重禮慎法,編織了最結實的關係網。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薦保舉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餘人,實現了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業。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內,連跳七級,37歲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榮者,清代僅此曾國藩。他官做得最穩,侍奉了道光鹹豐同治三代君王,歷時34年,恩寵不衰。他官做得最好,政聲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的美譽。他君子為學,明道經世,寧靜致遠,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書》,堪稱中國古代家教範本。履歷

公元1811年(嘉慶十六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天坪村)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務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倫理教育了。他倡導洋務運動,創立湘軍,在治家,治軍,治國,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樹,洋務運動時期的地方改革派。
6歲時入塾讀書,但是他童年也是一個笨小孩(詳見《百家講壇》——曾國藩家訓(上部)第一集:“誰來拯救笨小孩”)。但是他也勤奮好學。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連考兩次會試不中,隨後又努力複習一年,在虛歲28歲時,道光十八年(1838)殿試考中了同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地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值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條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
鹹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太平天國的起義已席捲半箇中國,儘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不堪一擊。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制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鹹豐三年(1853年)藉著清政府給予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1854年2月,湘軍傾巢出動,曾國藩發表了《討粵匪檄》。在這篇檄文里,他攻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接著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故動員了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鬥爭當中,為日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用刑苛酷,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不僅他自己直接殺人,他的父親和四弟也殺人,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稱呼為「曾剃頭」、「曾屠戶」。據說,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曾國藩知人善用,並以身作則遵守軍紀,大軍所到之處百姓皆“各行其是”,八本之一的“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便可能總結於湘軍剿滅太平天國這一時期。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 1864年,湘軍在其弟曾國荃的率領下攻下天京,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功臣。
一生著述頗多,但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光緒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國藩死後7年,傳忠書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鴻章編校的《曾文正公家書》。本人也善於運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係。李鴻章等稱呼曾國藩為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拚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拚命著書”。
太平天國失敗後,太平軍在江北的餘部與捻軍匯合,清廷命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曾國藩帶領湘軍二萬,淮軍六萬,配備洋槍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針是“重迎剿,不重尾追”,並提出“重點設防”等計畫,妄圖把捻軍阻擊在運河、沙河地區,使捻軍無處可逃,然後加以消滅。但是捻軍突破了曾國藩的防線,進入山東,使曾國藩的戰略計畫全部破產。曾國藩被免職,由李鴻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隸總督任上的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數千名民眾因懷疑天主教堂以育嬰堂為晃子拐騙人口、虐殺嬰兒,群集在法國天主教堂前面。法國領事豐大業認為官方沒有認真彈壓,持槍在街上碰到天津知縣劉傑,因發生爭執開槍射擊,當場擊死劉傑僕人一人,民眾激憤之下先殺死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及其秘書西門,之後又殺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毀了法國領事館、望海樓天主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發生後,英、美、法等國聯合提出抗議,並出動軍艦逞威。曾國藩到天津後,考量當時局勢,不願與法國開戰,“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後處死為首殺人的18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眾輿論均甚為不滿,使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引起全國朝野的唾罵,連他的湖南同鄉,也把他在湖廣會館誇耀其功名的匾額砸爛焚毀。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正歷: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贈太傅,死後被謚“文正”,其墓地在今長沙市望城縣坪塘鎮伏龍山下桐溪寺後,文革期間遭到破壞,現墓地仍殘留石馬等遺蹟。其家族後代多出官宦,如曾紀澤等。

生平年譜

1811年(嘉慶十六年)11月26日(農曆10月11日)生於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鄉天平村, 乳名寬一。 1815年(嘉慶二十年)5歲 在家識字讀書。一年後入家塾“利見齋”。
1826年(道光六年)16歲 春,應長沙府試(童子試),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十年)20歲 就讀於衡陽唐氏宗祠,師從汪覺庵。一年後轉入湘鄉漣濱書院。改號滌生。
1833年(道光十三年)23歲 秋,參加湘鄉縣試,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十四年)24歲 春,入嶽麓書院。秋,參加鄉試中第三十六名舉人。冬,入京準備會試,途徑長沙,始與劉蓉交往。
1835年(道光十五年)25歲 4月,會試落第,留京寓長沙會館讀書。
1836年 (道光十六年)26歲 春,恩科會試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長沙,與劉蓉、郭嵩燾在湘鄉會館相聚兩個月。
1838年(道光十八年)28歲 會試中第三十八名貢士。試後改名國藩。殿試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十九年)29歲 夏,出衡陽,謁杜工部祠石鼓書院。秋,出邵陽,察訪武崗、新化、蘭田、永豐。12月,子紀澤生,離家起程赴京。本年起始作日記,持之以恆,至終不輟。
1840年(道光二十年)30歲 5月,庶吉士散館,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7月,得病,經歐陽兆熊、吳廷棟治療、護理,兩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31歲 8月,偕倭仁往謁理學大師唐鑒,請教治學之方,檢身之要。“考德問業”,“為義理所熏蒸”。11月,任國史館協修,遍鑒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讀胡林翼贈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寫作《里胥》,直道民間疾苦,鞭笞腐敗吏治。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32歲 致力程朱之學,每日必做日課:早起、主敬、靜坐、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門。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33歲 4月,升任翰林院侍講。7月,欽命為鄉試(四川)正考官。8月,補授翰林院侍講。12月,充文淵閣校理。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34歲 8月,郭嵩燾引江忠源來見,結為師生。派充翰林院教習庶吉士。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35歲 10月,升翰林院侍講學士。李鴻章入京會試,以年家子投其門下受業。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36歲 1月,充文淵閣直閣事。自書其書舍曰:“求闕齋”。夏秋間,養病城南報國寺,與同寓劉傳瑩就漢學、宋學深入研討,知學須返本務要,“執兩用中”。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37歲 7月,升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街。11月,欽派武會試正總裁,殿試讀卷大臣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38歲 3月,子紀鴻生。10月,輯錄古今名臣大儒言論,按修身、齊家、治國三門分三十二目輯成《曾氏家訓》。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39歲 2月,升授禮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三十年)40歲 4月,上《應詔陳言疏》,直揭官場“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今日所當講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吏部左侍郎。
1851年(鹹豐元年)41歲 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組織起義。5月,上《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鹹豐帝“怒擲其折於地”欲罪之。
1852年(鹹豐二年)42歲 1月,上《備陳民間疾苦疏》。7月,任江西鄉試正考官。行抵安徽太湖縣小池驛,得母訃聞,回籍奔喪。10月初抵家。太平軍出廣西、入湖南,9月攻長沙,10月取決岳州。
1853年(鹹豐三年)43歲 1月21日,接幫辦湖南團練旨。經郭嵩燾力勸出保桑梓。30日,抵長沙與湖南巡撫張亮基商辦團練。3月19日,太平軍攻占江寧,定都為天京。9月,奏準移駐衡州練兵。11月,建衡州船廠趕造戰船。派人赴廣東購買洋炮,籌建水師。
1854年(鹹豐四年)44歲 2月25日,奉命率師出征太平軍。發布《討粵匪檄》。命褚汝航為水師總統、塔齊布為陸軍先鋒,統率17000人,揮師北上。5月,兵敗靖港,投水自裁獲救。7月25日,重整水陸各軍後,出師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鹹豐帝令其部署理湖北巡撫。7天后收回成命。改賞兵部侍郎銜。12月2日攻陷田家鎮
1855年(鹹豐五年)45歲 2月12日夜,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燒毀湘軍戰船100餘艘。曾國藩座船被俘,“文卷冊牘俱失”。“公憤極,欲策馬赴敵以死”,羅澤南、劉蓉力勸乃止。
1856年(鹹豐六年)46歲 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楊、洪內訌(天京事變)後,太平軍元氣大傷。10月,曾國藩在長募勇組建吉字營入援江西。
1857年(鹹豐七年)47歲 2月27日,其父去世,偕弟國華回籍奔喪。7月,兩次上疏,請求在家終制,獲鹹豐帝準許。是年建“思雲館”。
1858年(鹹豐八年)48歲 5月19日,李續賓、楊岳斌率水陸兩軍攻陷九江。弟國華入李幕。7月13日,接上諭命其出辦浙江軍務,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與胡林翼會商進兵、籌餉之策。11月15日,李續賓、曾國華死於三河之役。12月,作《愛民歌》以訓湘軍。
1859年(鹹豐九年)49歲 1月,李鴻章來建昌進謁、留營襄辦軍務。是月,曾國葆改名貞乾,入湘軍,為其兄國華報仇。2月,作《聖哲畫像記》。11月,擬四路進兵之策,攻取安慶。
1860年(鹹豐十年)50歲 5月,輯錄《經史百家雜鈔》26卷,“取精用宏”,“盡掄四部精要”。6月,左宗棠來營,留住兩旬,商討東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7月,委授兩江總都,並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10月18日與胡林翼、李續賓商籌北援之策。上疏請求帶兵北上掃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憤”。12月,祁門大營兩度被困,太平軍距大營僅20里,“危險萬狀”。
1861年(鹹豐十一年)51歲 8月23日,是《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之第一要務。”9月5日,湘軍攻陷安慶。25日,移住安慶。11月20日,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12月,在安慶創辦內軍械所。年底,定三路軍進軍之策:“以圍攻金陵屬之國荃,而以浙事屬左宗棠,蘇事屬李鴻章,於是東南肅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歲 1月31日,奉旨任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曾國荃補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宗棠率軍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鴻章率軍抵上海。5月,曾國荃率軍進駐雨花台,會同彭玉麟的水師圍攻天京。7月18日,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陳利害:“島人藉助剿為圖利之計......而中華之難,中華當之”,決不能讓洋人以助剿來“蹂躪中國之土地”。9月,為死於戰亂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東樹、戴鈞衡6人立石修墓,妥為安葬。12月,其弟曾國葆病死於雨花台湘軍大營。年底,華衡芳徐壽父子試製成中國第一台蒸汽機,曾國藩見後,於當天日記中寫道:“竊喜洋人之智巧我國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5年(同治四年)55歲 1月,選漢唐以來各臣奏疏17首,編《鳴原堂論文》。3月,主持修葺種山、尊經兩書院。收養八百孤寒子弟,並從自己養廉銀中捐款課獎。5月26日,接上諭:率軍赴山東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書》完稿,共320卷,交金陵書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鎮設防,劃河圈圍,清野查圩,馬隊追蹤。9月,經楊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調兵布防堵圍,沿途又張榜招員。10月,將金陵製造局上遷海虹口,和李鴻章原設的炮局及購自美國人的鐵廠合併,再加容閎購回的百多部機器建成江南製造總局。12月,核定長江水師永遠章程及營制營規。
1866年(同治五年)湘軍總領曾國藩奉令進駐周家口,以欽差大臣的重權身份,督師剿捻。
曾國藩根據捻軍行蹤不定、流動作戰的特點,採用了“重點防務、堅壁清野和畫河圈圍”的對策,但最終全部失敗。後來,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線”,企圖藉此天塹消滅捻軍。
一天,曾國藩從《商水縣地圖》上看到曾莊、曾樓村的村名,隨修書差人送至商水城西曾莊,邀了幾個老翁赴周口議事。議事間,曾莊來人知道是曾國藩的用意是與他們認宗。這也是求之不得的事,能有這么威武的同族親近人,曾莊人還愁什麼光不能沾到呢,於是他們齊跪在地拜見曾國藩。
1867年(同治六年)57歲 3月,在江南製造總局下設造船所試製船艦。同時擬設譯書館。5月,會同李鴻章將江南製造總局由虹口遷高昌廟,征地擴遷,規制大增。6月,補授體仁閣大學士。
1868年(同治七年)58歲 4月,奉上諭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5月31日,至上海視察江南製造成總局。8月,奉命調任直隸總督。9月,江南造船廠試製的第一艘輪船駛至江寧,曾登船試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師,陛見那拉氏與同治皇帝。
1871年(同治十年)61歲 8月19日,挈李鴻章聯銜會奏《擬選子第出洋學藝折》。9月,視察水陸各營防務、訓練情況。11月抵上海。
1872年(同治十一年)62歲 2月27日,領銜上奏:促請對“派遺留學生一事”儘快落實。並提出在美國設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推薦陳蘭彬、容閎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管理。在上海設立幼童出洋肄業局,薦舉劉翰清“總理滬局選送事宜”。
3月1日,時髮腳麻之症,舌蹇不能語。3月12日,午後散步署西花圃,突髮腳麻,曾紀澤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聞訃,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文正。6月25日,靈柩運抵長沙。7月19日,葬於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次年12月13日,改葬於善化縣(今望城縣)湘西平塘伏龍山。與夫人歐陽氏合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