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田

1.最大風能區。 2.次大風能區。 3.較大風能區。

由多台這樣的風力發電機組成的發電機組,就是風力田。
風力田是利用了風能轉化為電能的特點而發明的。風能是一種無污染、可再生、投資小、見效快、分布廣、潛力大、適應性強的能源,很早以前就被人類認識和利用。我國的風能資源,由於受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具有4個特點:北部地區風力較南部地區強;沿海風力強,向內地迅速減弱,內地又增強;平原地區較丘陵、山地強;冬春兩季較夏季強。
試驗表明,一般風力機風輪轉動的“起動風速”為3米每秒,風力機的工作最大風速為20米每秒。如果以3~20米每秒的風速計算的風能為有效風能,我國的風能資源可劃分為4個小區:
1.最大風能區。福建台山列島、平潭,浙江南幾山列島、大陳島、乘泗列島等東南沿海一帶及其島嶼,全年有效風能為7000小時~8000小時,平均有效風能密度為200~300瓦/平方米,是風能利用最理想的地區。
2.次大風能區。內蒙古及甘肅北部一帶,全年有效風能為5000小時左右,平均有效風能密度為200~300瓦/平方米。
3.較大風能區。黑龍江、吉林省東部及遼東、山東半島沿海地區,全年有效風能為5000小時~7000小時,平均有效風能密度為200瓦/平方米。
4.較小風能區。西藏西北部、青海東部、黑龍江中部,東南沿海和內蒙古北部向內陸的延伸以及內蒙古呼倫貝爾盟一帶,全年有效風能為4000小時~5000小時,平均有效風能密度為150~200瓦/平方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