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信子公益

風信子公益

風信子公益誕生於2014年10月18日,經東莞市愛心志願者協會同意並於2015年8月10日創隊,正式命名為“東莞市愛心志願者協會風信子服務隊”。

成立背景

他,只是一名普通市民。

在獲知朋友的兒子小超超被確診為腦癱兒童後,出於一個由心的選擇,他決定幫助這位靠意志力撐開雙眼、疲憊不堪並頻臨崩潰的父親。

用“關愛生命,點燃希望”的方式,他馬上展開了一場愛心幫助小超超的活動,並在微信里建立了“幫助小超超”的微群,感召身邊的親朋好友為小超超自願捐款和幫扶。

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當時9個月大的小超超本應擁有同齡孩子天真無邪的笑容、席地而坐的能力、“蹣跚”走路的本領,卻被殘酷的命運所捉弄,因患腦癱,它的軀體軟弱無力,一點孩童般的朝氣都沒有,有的僅僅是綿綿的啼哭聲以及額頭上全是針灸後所留下的小紅點,讓人不禁心生憐意。

去行動吧,他堅定了信念,決心向社會持續掀起一次愛心行動,並義無反顧地努力感召更多人參與。

影響力在不斷地擴散,除了他身邊的親朋好友自願捐款,還有一些公益機構也為小超超主動伸出援手,通過主動捐款、義賣等籌款活動,使得“幫助小超超”的善款不斷上升。其中,某些公益機構更願意提供公益賬號對善款進行監督與管理,定期向小超超發放,使善款真正用於實處。

生命又是如此的生動與精彩,生生不息的愛心接龍,不僅為小超超解決了治療黃金期的康復費用,更讓一群志同道合、立志為腦癱孩子伸出幫扶之手的愛心人士凝聚在一起,創建了幫助特殊人群的志願服務隊,並獲得東莞市愛心志願者協會同意,命名為“東莞市愛心志願者協會風信子服務隊”。他們希望通過風信子花語“只要點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豐富人生”的信念給腦癱孩子家庭帶來新的希望,更用行動去詮釋何謂“用生命去影響生命”。

隊伍情況

風信子公益誕生於2014年10月18日,經東莞市愛心志願者協會同意並於2015年8月10日創隊,正式命名為“東莞市愛心志願者協會風信子服務隊”。風信子服務隊遵守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以及社會道德風尚、志願服務行為規範,遵循愛心志願者協會的志願服務精神、章程及有關規定,由充滿愛心的社工醫生律師心理輔導、康復理療、新聞媒體、宣傳策劃、網路推廣、外聯溝通、文秘後勤、腦癱人群家庭代表以及社會團體和企業的代表等社會各界人士組成,實現“專業人員+社工+志願者+腦癱孩子家長”的運作模式,是具有專業技能和戰鬥力,並以網際網路為平台,自發組織,自願參與,採用“消除歧視—愛心關注—用心幫扶”遞增式的發展思路,建立《風信子的微笑》主線項目,著力愛心幫扶腦癱等特殊群體,鼓勵其自發、自助和自救,呼籲社會廣泛關注腦癱孩子家庭,以用生命去影響生命的方式,點燃生命之火,同享美好人生,傳遞風信子的微笑,積極向社會提供志願服務的公益團隊,為創建文明、和諧社會奉獻力量。

核心精神

願 景:

幫助腦癱孩子及其家庭擁有美好生活;給予志願者學習、提升和展示的舞台。

使 命:

為腦癱孩子及其家庭搭建公益平台、創造成長機會和實現融合社會。

核心價值觀:

幫助他人,提升自我。

誠信、務實、效率、責任。

發展方向:

實體公益—建設公益康復機構,幫助腦癱孩子家庭成長;藝術公益—塑造公益文化,將腦癱孩子譽為“風信子孩子”;

智慧公益—發展公益產業化,實現公益造血的運作模式。

口 號:

點燃生命之火,同享美好人生。

消除歧視,平等尊重。

用生命去影響生命。

我們的行動,一切是為了風信子孩子。

組織架構

四級管理:

隊長部—各項目團隊及片區團隊—各自職能部門—各功能小組(或者專員),職責功能分為

風信子風信子

內務和活動兩大板塊,其中內務職能由文秘、人力資源、後勤、財務和督導等五個項目團隊負責;活動職能由探訪、兒童之家、外聯、義賣、公益巡講和機動等六個項目團隊以及各片區團隊組成。各片區團隊參照該架構模式執行。

管理模式:

以“垂直管理,橫向聯繫”為管理及運作機制,各團隊、部門和小組的第一管理人為責任人,逐級隸屬關係,其中各項目團隊以及片區團隊直接向隊長及分管的副隊長負責,由分管的副隊長負責日常工作及監管,實現“垂直管理”。在指導業務方面,採用“橫向聯繫”模式,隸屬隊長部的各項目團隊根據職能進行溝通聯繫、通力協作,以“分工不分家”的態度共同促進公益項目的發展;同時,由各項目團隊承擔對口指導各片區團隊的職責,按照各自職能為片區相對應的職能部門或者小組提供指導和幫助。各片區團隊參照該管理模式執行。

團隊職能

文秘項目團隊:

協助隊長及隊長部開展工作,擬定和完善服務隊的各項規章制度,協助組織隊長部指派的

風信子公益風信子公益

各項工作會議、形成會議紀要並傳達和執行會議的決定,做好上傳下達,督促、協調和配合各項目團隊落實有關工作。另外,負責文秘、宣策、網路、內刊、大事記、申報項目、排班輪值等事項,以及收集、整理和歸檔各類相片、信息等資料。

人力資源項目團隊:

負責服務隊針對志願者的招募、培訓、培養、晉級、嘉獎、關愛以及申報活動和對接服務時間等工作,落實推行骨幹隊員制度,按照功能分為會員部、培訓部和團建部三個模組。會員部是負責吸收骨幹隊員、建立和完善骨幹隊員的檔案、向隊長提示骨幹生日、申報活動和對接服務時間等事項;培訓部是承擔新晉志願者以及有利於志願服務等相關培訓;團建部是承接骨幹隊員的生日會、每季度骨幹隊員的授予徽章和拓展活動,以及有利於團隊建設的工作。

後勤項目團隊:

負責服務隊有關購買物資、固定資產的登記和核銷、公益物資的進出、規範倉庫的管理、線上倉儲管理和每半年盤點物品等事項,實行“外聯—後勤—使用”歸口管理制度。

財務項目團隊:

負責服務隊有關公益財務的接收、轉出、轉入、核算、審驗、做賬和報送等事項,協助隊長規範財務管理,實行兩級財務審批制度。

督導項目團隊:

負責服務隊關於志願服務活動和志願者行為的涉及法律以及規範管理等情況進行提醒、督導、糾正、預警、提出處理建議、法律幫助和執行通報、誡勉等工作。

探訪項目團隊:

主要承接探訪慰問、康復禮物和成長計畫等項目,負責服務隊的探訪慰問、派發康復器材和記錄成長等活動,推行和實施“就近原則的片區管理、回收康復器材再利用和一戶一檔”等措施,是聯繫各片區團隊較為密切的項目團隊。

兒童之家項目團隊

:主要承接兒童之家和成長計畫等項目,負責服務隊的兒童之家日常運作和記錄成長等事項,推動“專員人員+社工+志願者+風信子家長”公益結構模式,打造康復培訓師隊伍,奠定實體公益的基礎。

外聯項目團隊:

主要承接公益搭橋項目,負責服務隊有關聯繫捐贈、贊助善款或者物資,訂製和購買康復器材,協助組織愛心車隊以及有利於公益項目的合作等工作,依照法律規定以及志願服務行為規範協調簽訂合作協定,落實做好申報和反饋等事宜。

義賣項目團隊:

主要負責愛心義賣項目,落實服務隊線上和線下的愛心義賣,以及手工坊等活動,推進公益造血的發展戰略,建設風信子家長手工坊隊伍。

公益巡講項目團隊:

主要承接公益巡講項目,負責服務隊關於向政府單位、企業團體、學校以及廣大社會提供公益授課、主題宣講和公益拓展、提升培訓等服務活動,推動藝術公益和智慧公益的實現,發展公益產業化。

機動項目團隊:

主要負責運動公益項目,做好服務隊的公益行、臨時性的志願服務以及協助隊長部開展大型活動等事情,助力推廣藝術公益。

片區項目團隊:

主要參照服務隊的架構以及各項目團隊的功能特性為運作模式,嚴格按照要求,接受“垂直管理,橫向聯繫”的管理原則,在既定的範圍負責其片區的公益活動,並使用複製的方法開展系列志願服務。

公益項目

《風信子的微笑》分為8項活動,具體如下:

探訪慰問:

實行“就近原則”片區管理的模式及機制,採用探訪問候、核實情況、引導康復、心理輔導、溝通交流、派發物資、經濟資助、協助家務、陪伴出行和記錄成長等活動方式,及時掌握風信子孩子及其家庭的進展情況,減輕其生活負擔,幫助他們積極成長,便於奠定融合社會的基礎以及實施更有效的幫扶活動。

兒童之家:

建設場所而構築愛心港灣,通過康復理療、心理輔導、居家訓練、知識講座、健康分享、互動節目、益智教育、遊樂園地、記錄成長和就業培訓等內容,幫扶風信子家庭,陪伴風信子孩子成長,並成立以“專員人員+社工+志願者+風信子家長”模式的康復培訓師隊伍,引導風信子家長自發、自助和自救,為“實體公益”打造基礎,以愛心建家園,實現《風信子的微笑》—融合社會愛心行動而邁出重要的一步。

愛心義賣:

以公益造血為理念,為公益項目得以實施而籌集善款,保證公益資金到位以及持續發展項目,主要是對籌集的贊助物資、手工坊的公益產品和採購再銷售的商品等進行線上和線下的愛心義賣活動,同時,鼓勵和培養風信子家長掌握手工坊作業的技能,為他們創造再就業的機會,提高其家庭生活能力。

公益搭橋:

積極呼籲社會各界關注和關愛風信子孩子及其家庭,以搭建愛心橋樑的工作形式,尋求政府、醫療單位、康復機構、公益團體以及愛心企業和個人的幫助,為風信子家庭爭取更多的幫扶資源,助力公益項目的開展。

康復禮物:

每年有計畫地為每一位風信子孩子量身定製和購買康復器材,幫助孩子們實現常態化的居家康復,提升其康復效果;同時,實行回收器材再利用的制度,定期了解和掌握風信子孩子使用康復器材的情況,將已經出現不適用情況的器材回收並轉交適用的孩子,充分利用器材的價值。

成長計畫:

結合探訪慰問和兒童之家的活動,啟用“成長樹計畫”,定期記錄風信子孩子的康復情況以及其家庭的成長過程,完善檔案登記,做到一戶一檔,便於公益項目的科學發展,並為未來的幫扶方向提供有力的依據。

公益巡講:

向社會各界倡議關注和關愛風信子孩子及其家庭,以“消除歧視,平等尊重”為主題,傳播風信子公益精神,為風信子孩子家庭爭取應得的權益,採用巡迴授課、專題講堂、主題宣講等活動,撒播愛的種子,塑造公益文化,引導廣大社會將腦癱孩子譽為“風信子孩子”,打造“藝術公益”;同時,以“智慧公益”為立足點,為社會提供優質的公益拓展服務,發展公益產業化,實現公益造血的運作模式。

運動公益:

提倡以健康運動精神帶動公益項目的發展,開展登山、徒步、郊遊等戶外活動,助力公益宣傳,以主題宣導、全民健身、環保行動和拓展遊戲等形式開展系列活動,推廣風信子公益的“藝術公益”理念。

公益文化

隊名風信子:

一種植物,又名洋水仙、五色水仙,英文名是hyacinth,屬百合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特點:地下莖球形,葉厚披針形,總狀花序頂生,花冠6片、反卷;常見栽培有花瓣的顏色為藍、紅、粉紅、黃、紫、白等各色品種,具芳香味,花期3至4月份。原產於南歐、非洲南部和亞西亞一帶。藍色風信子是所有風信子的始祖,其花語:生命。風信子花語寓意:只要點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豐富人生;重生的愛,忘記過去的悲傷,開始嶄新的愛。

標徽寓意:

來自尼泊爾的七色蓮花的圖案,它是當地在燃燈節日用於祈福。關愛生命,點燃希望,六色花瓣一葉綠,我們友愛牽手在一起,傳遞微笑,傳播愛心,同享七彩人生,這是一場風之美、信如約、子有愛的公益約會。

旗幟寓意:

藍旗:深藏、沉靜的愛,如海洋;紅旗:熱情、積極的愛,如太陽;粉旗:溫謦、婉約的愛,如春風;黃旗:包容、豐富的愛,如大地;紫旗:智慧、神秘的愛,如森林;綠旗:自然、低調的愛,如綠葉;白旗:純潔、簡單的愛,如雨露。

吉祥物信仔寓意:以“愛心信仰。只要相信愛和堅持,就會有奇蹟的出現”的精神理念,結合風信子公益發源地廣東省東莞市的方言特點以及常見人物稱謂“仔”的用語方式,因此,命名吉祥物為“信仔”。信仔的雙眼炯炯有神,身上有著健康的亞洲黃皮膚;頭頂戴著代表好運的六葉風車,其款式與風信子公益的標徽相呼應。

補充釋義

關於發展方向:

以用生命去影響生命的方式,圍繞“實體公益、藝術公益和智慧公益”三位一體的發展方向,推動和實現風信子公益項目的可持續性發展。

實體公益:

建設公益康復機構,幫助腦癱孩子成長,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社會愛心支持和公益產業化等方式,獲得公益康復機構的運營資金,並保證其實現可持續性發展。關於工作人員方面,採用“專業人員+社工+志願者+風信子家長”的模式,既可以降低運營成本,又可以為風信子家庭提供就業的機會。

藝術公益:

塑造公益文化,以文娛、藝術、動漫、活動等形式,建立公益形象和品牌文化,並通過宣傳倡議引導社會公益的新風尚,將腦癱孩子譽為“風信子孩子”。

智慧公益:

發展公益產業化,實現公益造血的運作模式,堅持公益宗旨而衍生的產業,拓展公益事業,以產業化運營幫助公益項目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