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

腦癱

腦癱是指由於出生前、出生時、嬰兒早期的某些原因造成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綜合症,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可伴有智慧型落後及驚厥發作、行為異常、感覺障礙及其他異常。儘管臨床症狀可隨年齡的增長和腦的發育成熟而變化,但是其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卻固定不變。又稱小兒大腦性癱瘓,俗稱腦癱。是指從出生後一個月內腦發育尚未成熟階段,由於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以姿勢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徵。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徵,病變部位在腦,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癲癇、行為異常、精神障礙及視、聽覺、語言障礙等症狀。

基本信息

定義

腦癱腦癱

腦癱為腦性癱瘓的簡稱,是指因多種原因(如感染、出血、外傷等)引起的腦實質損害,出現非進行性、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而發展為癱瘓的疾病。嚴重者伴有智力不足。癲癇肢體抽搐及視覺、聽覺、語言功能障礙等表現。主要由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或病後失調,致使精血不足,腦髓失充,五臟六腑筋骨肌肉、四肢百骸失養,形成虧損之證。腦為元神之府,導致智力低下,反應遲鈍,語言不清,咀嚼無力,時流涎水,四肢無力,手軟不能握持,足軟不能站立。或感受熱毒,損傷腦絡,後期耗氣傷陰,腦髓及四肢百骸、筋肉失養,導致本病。

一些遺傳代謝或變性病可能進展緩慢,如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家族性痙攣性截癱等,這些病在早期與腦癱不易鑑別,可能誤診。戊二酸血症1型易被誤認為運動障礙型腦癱,而精氨酸酶缺乏則易被誤認為雙側癱瘓型腦癱。對嬰兒期表現為肌張力低下者須與下運動神經元癱瘓鑑別,後者腱反射常減低或消失。嬰兒肌張力低下者還須特別注意除外遺傳代謝病。痙攣性雙癱有時還需與多巴-反應性肌張力不全鑑別。

病因

1、缺氧窒息:包括胎兒在母親子宮內缺氧窒息、分娩時新生兒缺氧窒息、呼吸窘迫綜合症、周身循環衰竭、紅細胞增多症

2、部受傷:如分娩過程中嬰兒腦部受傷, 新生兒顱腦受傷或腦部感染、腦血管意外 。

3、胎兒發育不良:胎兒宮內感染,宮內生長緩慢,先天畸形。新生兒體重少於2500克,腦癱可能性大大增加(腦癱兒童中約有40%的體重低於2500克)

4、某些遺傳病和新生兒核黃疸

5、孕婦的原因:包括孕婦腹部外傷,孕婦先兆流產、產前出血,妊娠毒血症以及胎盤原因(胎盤早剝前置胎盤、胎盤壞死或胎盤功能不良),還有孕婦的某些慢性疾病(高血壓、肝炎、糖尿病、吸毒、藥物過量等)。

2)妊娠時的環境變化:胚胎在母體子宮內發育時,極易受外界環境因素如物理、化學或生物因素的影響,尤其對8周以內的胚胎更為敏感,引起胚胎的分化發育障礙,產出先天畸形。

妊娠期外傷:妊娠期外傷多發生在妊娠晚期,而母親妊娠期外傷與嬰兒腦癱發病有密切關係。此外,妊娠期外傷還會引起胎盤血流減少、胎盤血栓形成和胎膜早破,甚至很小的外傷也可使胎兒死亡或胎兒早產。

臨床表現

腦癱腦癱
1、中樞性運動障礙:表現為運動發育遲緩,比同齡兒童明顯落後,當患兒抬頭、翻身、坐力困難時才被家長發現。病兒的肢體很少動作,特別是下肢更為明顯,常表現為偏癱、雙癱、四肢癱等。由於自主運動困難,動作僵硬,不協調,常出現異常的運動模式。

2、肌張力和姿勢異常:錐體外系或基底節有病變時,主要表現為異常動作、運動增強、手足徐動症、舞蹈症、肌強直;小腦有病變時出現共濟失調、肌張力低下;大腦廣泛病變時出現肌肉強直、震顫等。

早期症狀

1、出生前、出生時及出生後,發現有腦癱的高危因素。如懷孕期感染、風疹、嚴重妊高症,出生時窒息,早產兒,嚴重黃疸,出生後顱內出血等。

2、出生後哺餵困難,如吸吮無力,哭聲弱或多哭,易受驚嚇 。

3、過分安靜,主動運動少。

4、運動發育落後。如3個月到4個月大的俯臥位不能豎頭或抬頭不穩,4個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撐負重,扶站時以足尖著地或兩下肢過於挺直、交叉等。

5、經常出現異常的肌張力和異常的姿勢,如雙手屈指內收,雙拳緊握,前臂內鏇,頭頸後仰等。

6、姿勢異常。腦性癱瘓患兒異常姿勢有多種多樣,與肌張力異常及原始反射延遲消失有關。俯臥位嬰兒時期(3~4個月以後)表現為俯臥位時屈肌張力明顯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於頭部或不能抬頭,雙上肢不能支撐軀幹,肩部著床,臀部高舉;仰臥位頭後仰,下肢伸直,有時呈角弓反張姿勢。四肢肌張力低下,仰臥位時腕、肘、肩、髖、膝、踝關節等均可同時平置於床面,呈青蛙仰臥狀。

7、反射異常。腦癱患兒神經反射常表現為原始反射延緩消失、保護性反射減弱或延緩出現。

腦癱的突出症狀

腦癱腦癱

小兒腦癱常見的小兒疾病,小兒腦癱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後一個月內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或腦發育異常所導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主要是因為患者的腦部細胞出現細胞損傷,細胞壞死 。

併發症

1.智力低下:約有2/3以上患兒智慧型落後,約1/4為重度智慧型落後,痙攣型四肢癱及強直型腦癱者智慧型常更差。手足徐動型患兒智慧型嚴重低下者少見。

2.視力障礙:約25%~50%的患兒伴視力障礙,最常見者為眼球內斜視和屈光不正,如近視、弱視、斜視等。少數有眼震,偶為全盲。偏癱患兒可有同側偏盲。視覺缺陷可影響眼-手協調功能。

3.聽力障礙:約有25%伴有聽力減退甚至全聾,以新生兒患高膽紅素血症引起的手足徐動型患兒最為常見。

4.感覺和認知異常:腦癱患兒常有觸覺、位置覺、實體覺、兩點辨別覺缺失。患兒多缺乏正確的視覺空間和立體感覺,其認知功能缺陷較為突出。患兒對複雜的圖形辨認力差,分不清物體形狀與其所處空間背景的關係,對顏色的辨認力也很差。

5.語言障礙:約1/3至2/3患兒有不同程度語言障礙。表現為語言發育遲緩,發音困難,構音不清,不能說成句的話,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有的患兒完全失語。手足徐動型和共濟失調型患兒常伴語言障礙。痙攣性四肢癱、雙側癱患兒也常伴語言障礙。

6.癲癇發作:至少有10%~40%以上的患兒在不同年齡階段出現癲癇發作,以痙攣型四肢癱、偏癱、單肢癱和伴有智慧型低下者更為多見,手足徐動型、共濟失調型患兒則很少見。

7.口面、牙功能障礙:約有25%的腦癱患兒伴有吸吮無力,吞咽、咀嚼困難,口唇閉合不佳,經常流涎,有些患齲齒或牙齒髮育不全,這些症狀以手足徐動型患兒最為多見。

8.情緒、行為障礙:大多數腦癱患兒有情緒或行為異常,此與腦功能受損有關。大量實驗和臨床資料表明,腦的邊緣系統特別是海馬體受損時,可引起患兒情緒異常。患兒常表現為好哭、任性、固執、孤僻、脾氣古怪、情感脆弱、易於激動,有的有明朗感、快活感、情緒不穩定等,手足徐動型患兒較為常見。此外,多數腦癱患兒表現有活動過多,注意力分散,行為散亂等。偶見患兒用手猛擊頭部、下頜等自身傷害的"強迫"行為。

9.骨與關節發育畸形:最常見的上肢畸形有:肩關節內收、內鏇,肘關節屈曲,前臂鏇前,腕關節屈曲,拇指屈曲或可伴有內收以及手指屈曲等;常見的下肢畸形有:骨盆傾斜,髖臼發育不良,髖關節脫位或半脫位,髖內收,髖屈曲內鏇等,膝關節屈曲,膝內翻,膝外翻,髕骨脫位或半脫位,足下垂,足外翻,足內翻,馬蹄足畸形,爪形趾畸形以及脊柱側凸和椎體形態異常等。

10.其它:多數患兒有體格發育落後,營養不良且因免疫功能低下,常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患等。患兒因軀體運動、感覺、智慧型、語言、情緒、行為等單項或多項缺陷,以致常有學習和社交困難。通常腦癱患兒的運動障礙與上述並存的相關缺陷相互影響。智慧型障礙加重語言障礙,各種感覺、認知障礙、癲癇發作、學習困難等又加重智慧型障礙。

分型

依據運動障礙的性質和體徵分

1、痙攣型腦性癱瘓:是最典型和常見的類型。主要表現以雙下肢為主的痙攣性截癱或四肢癱瘓。患兒行走、站 立困難,走路足尖著地呈剪刀步態。肌張力明顯增高、腱反射亢進、可有病理皮射。常伴有語言及智慧型障礙。

2、遲緩型腦性癱瘓:多見於幼兒,主要表現為肌張力明顯降低。不能站立、行走,頭頸不能抬起,運動障礙明顯,關節活動幅度過大,但腱反射活躍,可出現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語及智慧型低下。 、

3、手足徐動型腦性癱瘓:多由核黃疸、新生兒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損害而發病。患兒表現為面、舌、唇及軀幹肢體的舞蹈樣或徐動樣動作。伴有運動障礙和肌張力增高。

4、共濟失調型腦性癱瘓:較為少見,是由於小腦發育不良所致,主要臨床表現為肌張力低下、共濟運動障礙、意向性震顫、構音障礙及運動發育遲緩。

5、混合型:兼具上述各型某些特點。

按臨床特點分

腦癱腦癱

1.痙攣型;痙攣型(Apasticity)伸張反射亢進是本型的特徵。全身肌張力增高,上肢屈曲、內鏇、內收,拇指內收,兩上肢後背,軀幹前屈,膝關節屈曲、內鏇,下肢內收、內鏇、交叉,尖足、剪刀步、足外翻,拱背坐,腱反射亢進、踝陣攣、折刀征、錐體束征。損傷部位為皮層運動區、錐體束。痙攣是指骨骼肌被動拉長後,持續性張力增強的狀態。原因是肌肉的牽張反射亢進所致。牽張反射是肌肉受外力牽拉而發生的反射性收縮,其反射弧脊髓,徑路簡單,但受腦高級中樞的控制。痙攣的機制比較複雜,一般認為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後,造成高位中樞對脊髓牽張反射的調控障礙或異常,使牽引反射過強或過於敏感造成的。

痙攣型患兒的病變部位在大腦皮層及錐體系,其重要的臨床表現就是肌肉痙攣,痙攣是造成腦癱患兒運動發育遲緩、運動姿勢異常的重要因素。影響患兒正常運動功能,嚴重者喪失肢體活動能力。

2.手足徐動型;手足徐動型(Athetosis)該型最明顯特徵是頭部和四肢出現不隨意運動,即進行某種動作時常夾雜許多多餘動作,四肢、頭部不停地晃動,自己控制能力差。該型肌張力可高可低,可隨年齡改變。

根據I臨床表現不同又可分為:

①痙攣性手足徐動型(AthetosiswithSpasiticity),該型既有手足徐動又有痙攣型特徵,又稱高肌張力型的手足徐動型,或稱混合型。

②低張力手足徐動型(DystonicAthetosis),此型肌張力明顯變化,從高到低來回變化,肌張力高時出現古怪動作,過後又呈現肌張力低下,頭部控制能力差。

③舞蹈性手足徐動型(Chroeo-athetosis),主要特徵是有目的但達不到目的的運動。常以舞蹈形式或扭動的形式不間斷的出現,來維持身體的平衡。腱反射正常、錐體外系征TLR(+)、ATNR(+)。靜止時肌張力低下,隨意運動時增強,對刺激敏感,表情奇特,擠眉弄眼,頸部穩定,構音與發音障礙,流涎、攝食困難,嬰兒期多表現為肌張力低下。損傷部位為錐體外系、基底神經節。

3、強直型;強直型(Rigidity)是針對痙攣型中一組四肢呈僵硬狀態的患者而言,其伸張反射呈特殊亢進狀態。肌張力增強呈持續性,被動運動時屈曲或伸展均有抵抗,呈鉛管樣、齒輪樣,抵抗在緩慢運動時最大。強直型腦癱為錐體外系損傷,也稱強剛型、固縮型腦癱。目前臨床中單純的強直型腦癱十分少見,多與痙攣型腦癱混合存在,強直型腦癱的最大特點就是被動運動有抵抗。因強直型腦癱屬錐體外系損傷,故與痙攣型腦癱最大的區別就是:強直型腦癱腱反射不亢進或正常或呈減弱狀態,無踝陣攣及不隨意運動。

4、共濟失調型;共濟失調型(Ataxia)此型主要特點是由於運動感覺和平衡感覺障礙造成不協調運動。為獲得平衡,兩腳左右分離的較遠,步態蹣跚,方向性差,可能與小腦和錐體系、錐體外系病變有關。運動笨拙、不協調,可有意向性震顫及眼球震顫,平衡障礙、站立時重心在足跟部、基底寬、醉漢步態、身體僵硬。肌張力可偏低、運動速度慢、頭部活動少、分離動作差。閉目難立(+)、指鼻試驗(+)、腱反射正常。損傷部位為小腦。共濟失調型腦癱占4%,主要是小腦受損的類型,除此之外,可能有錐體系,錐體外系,深部感覺系統的重複病變。共濟失調型腦癱特點是不能持續性姿勢控制,協調運動障礙。這種腦癱在嬰幼兒發育初期平衡失調並不明顯,隨著發育程度提高,這種失調就變的日趨明顯。臨床類型有單純共濟失調型腦癱,合併痙攣型腦癱和合併手足徐動型腦癱的兩種混合型腦癱。由於痙攣或手足徐動的程度使共濟失調也有相應改變。

5、震顫型;震顫型(Tremor)多為動作性震顫,隨意運動時震顫手指明顯;亦有靜止性震顫,隨意運動時停止。多與其他類型混合(共濟失調型為多)。損傷主要位於小腦、錐體外系。震顫型腦癱多由錐體外系損傷及小腦損傷引起,臨床上有兩種類型:一是靜止性震顫,多為粗大的節律性震顫,3-5次/秒,隨意運動時可以被控制而停止震顫,多見於上肢與手部,出現交替屈曲與伸展動作,也有拇指的外展與內收動作;二是動作性震顫,多由小腦損傷所致,這種震顫是隨意性震顫,表現為隨意動作是出現震顫,隨意運動停止時震顫消失,手指越接近目標,震顫越嚴重越顯著,有的患兒有眼球震顫,臨床上可用指鼻、跟膝脛等試驗檢查,有時伴有平衡功能障礙。震顫型腦癱給兒童帶來了危害很大。運動功能障礙: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嚴重者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的甚至不會翻身、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咽。姿勢障礙: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如3個月仍不能頭部豎直,習慣於偏向一側,或者左右前後搖晃等。洗手時不易將拳頭掰開等。智力障礙:智力正常的孩子約占有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占1/4。語言障礙:語言表達困難,發音不清或口吃等症狀。視聽覺障礙:以內斜視及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困難最為多見。牙齒髮育障礙:牙齒質地疏鬆、易折,口面功能障礙,臉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時痙攣或不協調收縮,咀嚼和吞咽困難,口腔閉合困難以及流口水等。

6、肌張力低下型(又稱弛緩型);

7、混合型(須註明何種類型混合);腦癱是指從出生後一個月內腦發育尚未成熟階段,由於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以姿勢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症。混合型腦癱指的幾種類型的腦癱症狀混合在一起,幾種類型體現在一個患兒身上,也就是說,在一個患兒身上要有2種或2種以上的腦癱症狀出現就可以稱之為混合型腦癱,多為痙攣型與手足徐動型混合存在。混合型腦癱給兒童帶來了危害很大。運動功能障礙: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嚴重者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的甚至不會翻身、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咽。姿勢障礙: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如3個月仍不能頭部豎直,習慣於偏向一側,或者左右前後搖晃等。洗手時不易將拳頭掰開等。智力障礙:智力正常的孩子約占有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占1/4。語言障礙:語言表達困難,發音不清或口吃等症狀。視聽覺障礙:以內斜視及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困難最為多見。牙齒髮育障礙:牙齒質地疏鬆、易折,口面功能障礙,臉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時痙攣或不協調收縮,咀嚼和吞咽困難,口腔閉合困難以及流口水等。

8、無法分類型:單癱、截癱、偏癱、雙側癱、肢癱、四肢癱、雙重性偏癱。

治療

原則

1、早發現、早治療。越早越好,不僅能促進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改善異常姿勢和運動,抑制異常反射,還可防止肌腱攣縮和骨關節畸形等繼發症,減輕致殘率。

2、家長參與康復療法。腦癱康復是個長期的過程,僅靠治療師每天1-2小時的訓練不可能解決全部問題,為保證患者得到切實有效的治療,必須讓家長學會並參與部分常用的康複方法。 

3、康復、教育與遊戲玩耍相結合。小兒時期是成長發育和接受啟蒙教育的重要階段,互相結合有助於身心潛能獲得最大可能的發展。

藥物療法

口服或注射有關藥物:腦神經營養藥、肌肉鬆弛藥、活血藥等。

1、築和修復腦組織(細胞)的藥物,如卵磷脂(包含磷脂醯膽鹼腦磷脂鞘磷脂等),每次0.1g/1片,每日三次,能修復因外傷、出血、缺氧造成的腦細胞膜損害,保護神經細胞,加快神經興奮傳導,改善學習與記憶功能

2、進腦細胞DNA合成,促進腦細胞對氧的利用率,改善腦細胞能量代謝,增強腦功能,供給腦組織修復再生所需的各種胺基酸,調節腦神經活動的藥物;如古立西(腦酶水解片),每次1-2片,每日三次;螺鏇藻片(膠囊)每次1-2片每日三次。

3、充多種維生素,如21-金維他,每次1片,每日1-2次。

4、條件的醫院的可交替選擇如下注射針劑(作用與片劑一樣):腦活素,腦多肽,乙醯谷醯胺,胞二磷膽鹼等。

手術

是治療痙攣性腦癱的一種有效的方法。1978年由義大利一名外科醫生創立並很快在全世界推廣。因為大腦皮質的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後,不能控制下運動神經元的活動,某些神經纖維是造成肌張力增高的主要原因,因而作SPR手術就是運用現代電生理技術和顯微外科技術尋找出並切除這些神經纖維,令過分活躍的反射弧回復穩定,改善痙攣。成功率大約在50-80%。手術後還要進行康復訓練和肌力平衡協調訓練。該手術的適應症是年齡5-7歲,單純性痙攣性腦癱,智力基本正常,肌張力3級以上,有一定的控制運動能力,同時沒有肌張力低下、手足徐動、共濟失調、肌肉攣縮等情況。

機器人腦立體定向技術

機器人腦立體定向手術是目前治療腦癱最安全滿意的技術,是世界上唯一將手術計畫系統、手術定嚮導航及手術操作平台完美結合在一起的微創技術,開創了微創治療腦癱的新時代。 能有效解除:痙攣降低肌張力、矯正畸形、恢復持重力線,改善雙腳交叉、足尖著地、馬蹄足等症狀,實現生活自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腦癱患兒智力。

中醫藥療法

1、刺療法(肌張力高的腦癱慎用);

2、按摩療法;

3、藥療法。

家庭康復訓練

腦癱腦癱

1、持正確姿態,當患兒有了較好的軀幹控制能力與進食能力時,可以系統開始語言訓練,交談時要與患兒眼睛的高度保持一致,如果位置過高會使患兒全身過度伸展不利於發音。

2、加說話和活動的量,父母不要因為與患兒說話得不到回應就喪失信心,應利用各種機會跟患兒說話;做遊戲時與患兒一起已經進行呼吸和發聲訓練,寓教於樂引起患兒對訓練的興趣。

3、勵患兒說話,應多表揚鼓勵患兒發聲的積極性,幫助患兒樹立說話的信心;當患兒發聲時要立即回應多啟發他表達想說的話,千萬不要批評和指責患兒。

4、育要持之以恆,語言的矯治和訓練是長期而艱苦的,家長要有極大的耐心和毅力只有持之以恆才能有所收穫,才能給有語言障礙的腦癱兒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

5、患兒不過分保護,不憐憫不放棄,不與其他孩子作比較,多鼓勵患兒中心參加遊戲和活動。

6、訓練跳躍是鍛鍊下肢肌肉的一個重要項目,練習蹲起動作,為跳躍做準備。家長可以經常拉著患兒的雙手從台階上跳下,作為自行跳躍爆發力的準備,也可在室內掛上一些鮮艷的紗布和小玩具,讓寶貝跳躍著去觸摸、拍打。

心理治療

(1)傾聽和理解也是腦癱患兒的心理治療。醫師只有具有深刻的同情心和科學的好奇心時才能做到耐心地聽、注意地聽。所謂理解是指要站在患者的立場上來看待所面臨的問題,尤其是患者的內心體驗,對自己困難所持的態度,還有那些不好意思說出來的“言外之意”等。通過深入的交談,如能發現心理障礙的促發和影響療效的因素(尤其是心理社會方面的),這本身就具有治療作用。真誠的理解則可以幫助患者接受患病的這一事實,在此基礎上共同尋找有效的解決辦法。

(2)安慰、鼓勵和保證是腦癱患兒的心理治療。安慰要做到真誠才起作用。不要讓患者感到是敷衍和禮儀性的;也不要言過其實,讓患者感到虛偽或有被疏遠和冷落、淒涼之感。鼓勵和保證要做到實事求是,首先要接受康復治療尚有許多困難這一事實,但又要有勇氣和疾病作鬥爭。研究康復治療及療效情況,儘量改善生活質量。保證不能過頭,不能實現的保證有時會給患者造成無望感。

推拿治療腦癱手法

1.推法術者以指、掌、拳、肘、足等部位著力於患者體表一定部位或經絡上,做前後、上下、左右直線推動。小兒常用拇指平推法。

2.揉法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大魚際定位於一定部位或穴位作柔和的鏇轉動作。

3.拿法用指或全手合力相扣,提拿肌肉或穴位。小兒常用指拿法。

4.摩法手掌附在體表一定部位做環形或往返而有節奏的輕柔摩動,使局部產生溫熱舒適感,有止痛作用。

5.擊法以拳、指、掌或背等做拍打或捶擊,須用輕柔的指勁或腕動。

6.攘法用手背或腕部附著於一定部位,往返連續滾動,適用於肌肉豐厚處。

7.撥法以指端側面置於肌肉或肌腱的一側,做橫向或垂直方向的刮動或撥動。

注意事項

用藥

(1)注意藥物的相互作用:兩種以上藥物同時服用,彼此可產生相互作用,有時可使其中一種藥物降低藥效或引起不良反應。如青黴素類和四環素族合用,其抗菌效力不及單獨使用。土黴素等腸道殺菌藥與整腸生同時服用,會使整腸生失效,因為整腸生是一種雙歧桿菌製劑,可調節腸道菌叢失調。因此若要一次同服數種藥物時,應經醫生或藥劑師指導,以免因藥物的相互作用而失效。

(2)掌握用藥劑量:用藥一定要按劑量,超量服用可產生不良反應,甚至可引起死亡。如老年人和小孩不注意退燒藥物的劑量,可因出汗過多而使體溫驟降,引起虛脫。

(3)注意服藥方法:服藥除了要注意時間、次數外,尚須注意方法。絕大多數藥物是採取吞服的,但有些藥物如酵母片則宜嚼碎後吞服。又如硝酸甘油片宜舌下含服,這樣可以不通過肝臟的破壞而保證藥效。首先在明確診斷之前,最好不要隨便用藥。症狀往往是疾病診斷的依據之一,隨便用藥會掩蓋症狀,造成診斷困難,甚至誤診。

飲食禁忌

腦癱腦癱

飲食也是很重要的,小兒腦癱的身體各方面都無法與常人相比,在飲食上也要與常人有一定的區別,良好的飲食對治療有著不錯的輔助效果,而不當的飲食會導致小兒腦癱的病情更加嚴重,出現一些嚴重的。

1、不要吃油炸、辣、油膩、辛熱、等有刺激性食物和難消化的食物,因小兒體質多熱,再食油炸等辛熱食品易引起熱病。

2、不宜濫食溫補,因小兒為純陽之體,只宜滋養清潤食物。

3、不要過多食糖,因口腔內的細菌會使糖發酵,易患蛀齒而影響食慾。

4、不要偏食,因偏食會造成營養不良。

5、不要過多食用姜、蔥、味素、胡椒,酒等調味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