顳下頜關節炎

顳下頜關節炎

顳下頜關節炎(TMJ),這是下頜與耳連線處的關節的病症,也是常見的疼痛源。將手指放在兩邊的耳道前,張大嘴,就能聽到類似裂開的聲音。顳下頜關節炎的症狀是很常見的。包括局部關節疼痛、耳部疼痛、頭痛、噪聲和咀嚼時的疼痛,而且伴隨各種肌肉的疼痛。張開嘴的程度有限,有時吞咽食物也有困難。

基本信息

介紹

TMJ是顳下頜關節炎的簡稱,這是下頜與耳連線處的關節的病症,也是常見的疼痛源。將手指放在兩邊的耳道前,張大嘴,就能聽到類似裂開的聲音。
顳下頜關節炎的症狀是很常見的。包括局部關節疼痛、耳部疼痛、頭痛、噪聲和咀嚼時的疼痛,而且伴隨各種肌肉的疼痛。張開嘴的程度有限,有時吞咽食物也有困難。

致病原因

牙齒不正

下頜難以輕鬆的上下活動可能是由於牙齒位置“不正”(牙科醫生稱為咬合不好)造成的。所以治療方法是使牙齒能做正確的咬合。如果牙齒不能正確的合在一起,就會導致顳下頜關節炎。但這不是絕對的,許多人雖然有較好的咬合卻患上了顳下頜關節炎,而許多人雖然牙齒位置不正卻沒有顳下頜關節炎。

肌肉失衡

另一種導致TMJ的原因是肌肉失衡。進行咬合的矯正有助於病情緩解,使用鏡子和生物反饋也能夠緩解症狀。
肌肉失衡的原因有可能是嘴張開時偏向一側。正確的張嘴、閉嘴方法或咬合、咀嚼方法是讓下頜沿中線的方向上升和下降,而不是強偏於左側或者右側。在TMJ中,患者張嘴時偏向一側,而不是沿中線的方向,這時可能會聽到一種磨擦音或稱為捻發音。這種聲音是由於關節膨脹、或者薄膜磨損產生的,說明牽引下頜的肌肉機能不合適,下頜的運動不平衡。如果是由此導致的肌肉失衡,就需要進行咬合的矯正。
肌肉失衡也可能有其它原因。通常患有TMJ的患者在緊張時會咬合用力或咬牙,就像有些人在緊張時會磨拳擦掌和手心出汗。越感到不舒適,他們的咬合越緊;咬合越緊,疼痛越嚴重;疼痛越嚴重,越感到焦慮,神經越緊張,反過來使咬合更緊,形成惡性循環。TMJ的患者還有在睡眠中磨牙的現象

治療方法

蛋白水解酶藥糖

從番木瓜中提取的番木瓜酶和從鳳梨中提取的鳳梨蛋白酶就是兩種可使用的蛋白水解酶,將其在嘴中面頰和牙齦之間含化有消腫的作用。如Clear ease糖,每天含化服用三到四次會起到一定效果。

消炎藥

萘普生鈉、阿斯匹林和其它非類固醇類藥物都有療效。

類固醇

這類藥物無論是直接向關節注射還是口服,都應當遵從醫生或牙醫的意見使用。MRI(核磁共振)檢查能提供關節情況的最詳細信息,可做為治療的參考。

讓下頜休息

使用絲巾或帽帶來支撐下頜,減輕下頜關節承擔的重量。
給顳頜關節軟骨輸送營養軟骨再生。這可能是關節疾病的根本解決方法,長期以來一直是關節醫療界科技攻關的一個命題。諸如利用血小板培植軟骨細胞,取用人體其他部位的軟骨替換等等,都是學術研究的方向。其中,利用純天然鋸峰齒鮫軟骨粉恢復人體關節軟骨再生,因為簡單安全,效果確切,成為80年代之後,各先進國家相繼開始的全新的醫學嘗試。在歐洲,鋸峰齒鮫的萃取物已經被認定為藥品,在美國,OAM(替代醫療事務局)也把鋸峰齒鮫軟骨粉當作代替醫療的一環進行研究和普及,在日本,更是直接採用純天然鋸峰齒鮫軟骨粉作為代替醫療的一環普遍運用於臨床。7.5g/天的用量就是日本鯊魚軟骨普及協會十幾年來的一個統計數據。十幾年的臨床結果,證實了鋸峰齒鮫軟骨粉的人體軟骨再生的作用,為人類徹底攻克退行性關節炎帶來了明亮的曙光。

緩解方法

如果醫學檢查顯示沒有需要治療的醫學上的原因,可用下面的步驟緩解頭痛和TMJ症狀。但是醫學檢查還是必要的,以免得不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放鬆技巧
放鬆的作用
放鬆對所有頭痛、TMJ問題和幾乎任何疼痛都有幫助。這裡介紹的放鬆過程需要大概十分鐘。它對解除過度緊張和明顯的焦慮也有所幫助。也就是說,這個放鬆過程可用於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它有助於大部分的頸部、背部肌肉問題,可緩解無論是由什麼問題引起的肌肉緊張,對所有類型的焦慮、緊張和神經過敏也有效。
有的患者形成了焦慮循環:越著急,神經越緊張,神經越緊張,越感到不安,並造成肌肉(或下頜)的緊張,這種緊張加重不安,使焦慮更嚴重,神經更緊張,令體內產生某些令人情緒低下的化學物質。一種停止這個循環的方法是使用大劑量的藥物,比如當人被擊昏時就不會再感到神經緊張。當然這種方法有很多缺陷。一種更好的方法是使用生物反饋。

病情分類

顳下頜關節炎(arthritis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可分為感染性、外傷性、退行性及類風濕性四類。

診斷要點

(1)感染性關節炎:局部症狀以紅、腫、痛及關節運動障礙為主。亦可有全身症狀,特別是血源性感染髮生的敗血症。
(2)外傷性關節炎:有外傷史如挫傷、拔阻生牙、咬硬物等。關節區有劇痛及下頜區運動受障礙,有壓痛、咀嚼痛。
(3)退行性關節炎:下頜運動時關節區疼痛,開口受限,多發生於40-50歲的女性。X線攝片可見髁狀突關節面有侵蝕,骨質破壞。
(4)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表現為早起時關節活動度減低、僵硬,關節區有壓痛,一側或雙側關節軟組織腫脹,病程較長,有時症狀可緩解。X線攝片可見關節附近的骨質密度減低,軟骨盤邊緣有侵蝕;類風濕因子試驗呈陽性。

治療原則

感染性關節炎

①抗炎治療:作藥物敏感試驗,選擇抗生素治療
②有膿腫形成時應作切開引流。
③炎症消退後,應練習張口及理療以防發生關節強直。

外傷性關節炎

①局部休息、理療、鎮痛。給抗生素預防繼發性感染。
②如有積液或血腫應抽吸,炎症消退後關節腔內注射潑尼松龍(強的松龍)0.5-1.0ml。

退行性關節炎

①修復缺牙以恢復正常咀嚼功能。
②理療:照射紅外線或氦氖雷射。
③關節腔內注射潑尼松龍(強的松龍)0.5-1ml,每周1次。3次為一療程。

類風濕性關節炎

①理療:照射紅外線或氦氖雷射
②藥物治療:口服水楊酸類藥物如保泰松、吲哚美辛(消炎痛)、芬必得等。關節腔內可注射醋酸氫可的松等激素治療。

相關連線

醫學 健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