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景蘇堂竹

《題景蘇堂竹》是釋道璨的文學作品,該作品創作於南宋。

基本信息

【名稱】《題景蘇堂竹》

【年代】南宋

【作者】釋道璨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題景蘇堂竹①

一葉復一葉,也道幾翻覆。

一點復一點,書墨要接續。

親見長公來,一節不肯曲。

見竹如見公,北麓能不俗②。

回首熙豐間③,幾人愧此竹?

作品注釋

①景蘇堂:在江西瑞昌。蘇軾路過瑞昌,於崖上題字,墨點落在竹葉上。王景琰移竹於蘇軾曾過夜的堂前,並掛了一塊“景蘇堂”的匾。

②北麓:王景琰的號。

③熙豐:宋神宗熙寧(1068—1077)、元豐(1078—1085)年間。

作品簡析

這是一首詠物兼懷人的古風。詩人通過詠竹來讚頌蘇軾的高風亮節。

此詩前四句寫竹葉,以“翻覆”暗喻八十年來滄桑變化,以“接續”暗含蘇軾的高風亮節永垂不朽。五、六兩句寫竹節,以其“一節不肯曲”表現出蘇軾正道直行,絕不彎腰的傲岸品格,寄寓詩人敬仰之情。七、八兩句採用透過一層法,表面上看是寫王景琰,實際上是在讚揚蘇軾“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的崇高精神。最後兩句以議論作結,一個“愧”字直可叫王安石和司馬光兩人及其同黨羞愧得無地自容。他們要是能夠和蘇軾在黃泉下相見,怕是恨不得能往下一層地獄鑽。

作者簡介

釋道璨,宋代詩僧。字無文,俗姓陶,南昌(今屬江西)人。遊方17年,涉足閩浙。公元1239年(理宗嘉熙三年),游東山。公元1248年(淳祐八年),自西湖至四明,復歸徑山。公元1254年(寶祐二年),住饒州薦福寺,後移住廬山開先華嚴寺,再住薦福。為退庵空禪師法嗣。有《柳塘外集》四卷,其中詩一卷;又有文集《集文印》二十卷,末附宋維康編《語錄》一卷,事見《語錄》及妙葉堂刊本《柳堂外集》大雷慶槃序、元宏燈岱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