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釋義

頍:一指頍冠,即額帶。是華夏衣冠中首服的最簡單形式,就是以布或革條箍於髮際,《詩·小雅·頍弁》云:“有頍者弁,實維在首。”頍在史前時期就已經很流行了,有說它是後世冠巾的始祖。

另解

頍是額箍,通常缺頂,但龍山時期、商代玉人的“頍”就往往製成扁平冠飾,有的還在結處綴以玉石等飾物,稱為頍冠。 頍冠在商代大概很流行。
頍後來也指用帶子系縛的樣貌:《儀禮·士冠禮》云:“緇布冠缺項青組”,鄭玄註:“缺讀如‘有頍者弁’之頍,緇布冠無笄者,著頍圍髮際結項中,隅為四綴以固冠也,項中有亦由固頍為之耳。”

拼音是kui的漢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