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風相送

順風相送

《順風相送》,明代航海工具書,原作者不詳,因現存版本封面上書有“順風相送”四字而得名。經考證,明永樂七年(1409年)開始的鄭和下西洋期間,寶船上的舟師根據元代的海道針經校正而成書。作為“航海指南”的工具書,裡面記載了大量的航海技術,因此在官方實行海禁政策下未能在中國得以流傳。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南亞做貿易,收集到該書並帶回歐洲,幾經周轉後,被牛津大學鮑德里氏圖書館收藏。上世紀30年代,受北平圖書館派遣,中國學者向達前往牛津大學幫助整理中文文獻,發現了《順風相送》抄本。該書經向達轉抄並校注,於1961年以《兩種海道針經》的名義由中華書局出版。

基本信息

出版

順風相送順風相送順風相送

順風相送》是明代的一部海道針經,原本藏在英國牛津大學鮑德里氏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1935年北京圖書館研究員向達在該圖書館整理中文史籍,抄錄《順風相送》等中國古籍。原本是鈔本,封面有“順風相送”四字。著者姓名不詳。向達在1961年出版《兩種海道針經》,其中包括《順風相送》。

牛津大學鮑德里氏圖書館《順風相送》鈔本副頁有一行拉丁文,說明此鈔本是1639年牛津大學校長贈送。1639年合明崇禎十二年,確定這鈔本是明鈔本。

順風相送》有序文一篇,內有字句:

“又以牽星為準,保得寶舟安穩”。“寶舟”一詞專指鄭和下西洋的船隻,“牽星”指過洋牽星術,是《鄭和航海圖》中使用的術語。

“永樂元年奉差往西洋等國開昭,累次校正針路,牽星圖樣,海嶼水勢山形圖畫...”。清楚說明《順風相送》的作者根據已有的針路圖進行較正針路、牽星圖、水勢山形。《順風相送》的校正者極可能就是鄭和寶船上的舟師,著書年代應該是明永樂年間。

荷蘭學者戴文達(Duyvendak)斷定《順風相送》在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即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完成。

英國漢學家李約瑟贊同戴文達對《順風相送》成稿年代的論斷。

《順風相送》可能是根據元代的一種海道針經校正而來。元朝擁有發達的海軍,曾派出海軍攻打日本和爪哇,元朝海軍必定有海道針經一類的航海指南。《順風相送》中祈拜護國庇民妙靈昭應明著天妃,“明著天妃”是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封賜天妃的封號,一直沿用到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明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賜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順風相送》中護國庇民妙靈昭應明著天妃既有元朝封號“明著天妃”又有明朝封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可見《順風相送》是明代舟師校正元代航海指南而來。

內容簡介

順風相送順風相送

《順風相送》內容豐富,可分為氣象觀察、天氣預報,危險警告,指南針導航紀錄,天文導航紀錄,水文觀測紀錄,地文觀測紀錄,拜神等幾個部分:

氣象觀察、天氣預報

“春夏二季必有大風,若天色溫熱,其午後或雲起,或雷聲,必有暴風,風急,宜避之”。

“雲腳日色已赤,太白晝見,三星動搖,主有大風”

危險警告

“船若回唐,貪東,海水白色赤見百樣禽鳥,乃是萬里長沙,可防可防”

大佛堂“對開有老古石,淺不可近,流急”

淡馬錫門“夜不可行船”

釣魚島的歸屬

《順風相送》是最早記載釣魚島屬於中國。書中記載:“……北風,東涌開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單卯,取釣魚嶼。南風,東涌放洋,用乙辰針取小琉球頭,至彭家、花瓶嶼在內。正南風,梅花開洋,用乙辰針,取小琉球。用單乙,取釣魚嶼南邊,用卯針……”。此文獻中,釣魚島名稱為“釣魚嶼”。根據已知文獻推定,《順風相送》原件,系記載釣魚島(台)相關信息“釣魚嶼”的最早鈔本。

宋元時期的航海手冊《順風相送》最早記載了釣魚嶼(島),圖為《順風相送》明代傳抄本圖片

謝必震教授說,《順風相送》中載道:“北風,東涌開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單卯,取釣魚嶼。”是迄今發現釣魚嶼最早的記載,比日本人“發現”這個島嶼,早了至少兩百多年。

謝教授說,福建的古代先民很早就利用海上交通和海上資源發展經濟。千百年來,福建建造的適合遠洋航行的“福船”航行於東西兩洋,在經營和從事海上生計的實踐中,福建人最早發現了釣魚島列嶼的存在,並予以命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