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溪鎮

順溪鎮

陽縣順溪鎮地處平陽縣西部山區,位於鰲江上游的群山環抱之中,距縣城55公里,西臨吳洋鄉,西北接維新鄉,東北與南雁鎮相連,東南與青街鄉接壤,南則與蒼南縣相鄰,是一個純山區的鄉鎮。

基本信息

簡介

順溪鎮行政區域面積61.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6.7萬畝,耕地面積6126畝(其中山區園地4010畝,水田面積2116畝)。境內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達到了82.5%。順溪鎮設兩個辦事處,有154個村民小組,農戶4048戶,人口16234人,其中農業人口12719人。占78.3%。村級集體經濟薄弱,順溪鎮29個行政村全年集體經濟總收入僅為8.9萬元。

經濟

順溪鎮順溪鎮四面青山
順溪鎮的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由於各方面原因的限制,經濟基礎仍較為薄弱,系平陽縣的欠發達鄉鎮。

農業方面

效益農業取得可喜成績。經濟作物種植在傳統農業中所占比重有所提高,原有的效益農業基地得到了鞏固,新的基地又在不斷發展,新發展了早香茶基地100畝,綠竹基地80畝。早香茶馬蹄筍、肉鴿、稻田養魚等效益型經濟作物和特色種養業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共完成造林420畝,封山育林1200畝。

工業方面

工業經濟穩步增長。傳統產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以水力發電為主的能源產業發展較快,以股份制形式投資興建了眉峰橋、青石橋和溪口電站,設計裝機容量1320千瓦,完成工程裝機320千瓦,裝機1000千瓦。扶持壯大縣農業龍頭企業兩家,三家陶瓷廠加大了技改力度,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品質量有所提高,產品遠銷省內外,共實現產值650萬元。

旅遊業方面

以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增勢強勁。成功舉辦了順溪古民居風情攝影展。製作了大型“山水順溪、古屋文化”公益廣告牌。籌資31.5萬元修復了陳氏第四份古屋,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陳少文故居陳列館,為順溪增添了新的旅遊景點。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投資184萬元的只音景區旅遊專用道路竣工通車,大大改善了旅遊環境。作為旅遊城鎮的品位不斷提高,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餐飲、零售、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逐步完善了“吃、住、行、游、購、娛”相配套的旅遊休閒服務體系。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15萬元。總投資為2.5億元的順溪水利樞紐工程在順溪鎮投入建設,工期為四年。順溪景區掀旅遊開發的新高潮,也成為投資的最佳選擇,旅遊的最佳去處。

人文歷史

順溪鎮位於浙江省平陽縣南雁盪山之西南,四周環山,屬括蒼山脈。有溪流從鎮邊流過,終年清澈見底。 由於地處偏僻,順溪鎮保留了大量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建築的民居,尤以陳氏宗族大屋保存最為完整。陳氏為順溪望族,自明末遷來順溪鎮,宗族中出了數十名進士舉人。至今古屋裡仍保留著大量嘉慶朝的匾額。 陳氏大屋大約有七座,分屬各個陳姓分支。今天依然有陳氏後人居住。只是書香墨跡不再,曾經的榮華富貴也早以煙消雲散。

臨安市順溪鎮

順溪鎮臨安市面上順溪鎮大明山風景
順溪鎮位於杭州市西境,東鄰吉口鎮,南與淳安縣接壤的臨安市境內。宋代古關昱嶺關雄踞其西,是浙江省與安徽省分界嶺,北靠天目山脈的西部主峰——清涼峰。境內南面、西面和北面均圍以海拔1000米以下的中低山,山地面積占總面積89%。杭徽省道自東往西貫穿全境。

建置沿革

順溪,古稱唇溪。清鹹豐七年(1857),山洪暴發,溪流沖直,遂改稱順溪。鎮以溪得名,為自皖入浙第一個集鎮。50年代,白果、順溪兩鄉合併為順溪鄉。1970~1980年,與頰口合併 為頰口公社,1981年恢復順溪公社(鄉),1988年改鄉建鎮。

改革 大事記

1982年,實行大田聯產承包到戶。1983年,山林承包到戶。1986年,投資38萬,建成順溪國中新校區並投入使用,共13000平方米,至1994年,投資51萬元,建成學校生活區1465平方 米。1988年建鎮後,開始實施城建規劃,逐年建成城區12平方公里、主街道1000米及其他配套設施。1994年,鄉鎮企業工業總產值超億元;同年,開通有線電視,併入杭州市有線電視網;新燕行政村一個位於高山上的偏辟小自然村——黃嶺後向山下整體遷移,並在其他村 得到安置。1995年,實現小康鄉鎮;同年,開通程控電話。1996年,大明山被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同年10月1日起,實行火葬。1997年,建成昱嶺關邊貿小區和白果經濟小區。199 8年,開展第二輪大田承包,承包期限30年。

農業發展

順溪鎮種植高山蔬菜起步較遲,1996年開始試種,僅10餘畝。1998年,發展到323畝,收入55萬元。品種從單一向多品種發展, 有高山番茄四季豆、包菜、長瓜和山地西瓜等。栽種高山蔬菜主要是陽川村和新燕村 ,此地海拔適中,地勢平坦,蔬菜質量好,在上海、杭州市場上暢銷,價格比較理想。據統計,順溪鎮適宜種高山蔬菜的山地山田有500多畝,發展前景很好。高山蔬菜將成為鎮開發農業的新基點。

文衛事業

順溪鎮重視文化教育和衛生事業的發展。1993年,成為基礎教育先進鄉鎮。1994年,省“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驗收合格。1998年,投資32.7萬元,新建白果完小教學樓630平方米,中心國小圖書室和廚房160平方米。投資65萬元的鎮衛生院門診大樓, 也竣工投入使用。

一方名產

臘豆腐乾是昌西地區民間婚嫁的必備品。有女出嫁或迎娶媳婦,事先有很多的準備工作要做 ,其中一項即是製作臘豆腐乾。新娘子進門,鬧洞房討果子;婚宴後,酬謝來賓和幫忙的領里;蜜月里,親朋好友來吃喜糖、喝喜酒等,各種場合都少不了臘豆腐乾。一場喜事辦好, 婚嫁雙方的臘豆腐乾用量竟達五六百塊之多。臘豆腐乾的原料是普通白豆腐。將白豆腐烘乾 ,放進鍋里,加鹽和各種佐料煮,然後再烘乾。如此重複四五遍之後,豆腐乾外面變成很硬 ,含水極少,呈黑褐色,有稜有角,方塊成形,食之美味可口,存放時間可達幾個月。

一方聞人

李振華,1929年出生,中學退休教師,里仁村人。1984年以來,10餘次到縣級圖書館查閱史料,並去淳安安徽歙縣等地採訪,積累了大量材料,四易其稿,寫成《大明山》一書,詳盡地介紹了浙江省級風景名勝大明山的地貌、歷史、掌故和民間傳說。10多年來一直關注著中國工農紅軍先遣隊於民國23年(1934)在昌化地區的革命活動史跡,多次去龍井橋、石瑞及本地採集資料,收集紅軍標語、紅軍傳單,整理寫成《紅軍來過我家鄉》等多篇文章發表於報刊 ,並以這些材料向中小學生和農村幹部宣講。

順溪鎮大明山一方勝跡

順溪鎮南境大明山,主峰1280米,是覆船嶺山系中最精彩的一段。在周圍高山的環抱中,有約2平方公里的平坡,稱為“千畝田”。北坡七峰尖,遠跳七峰並列,如鍔刺天。山口飛瀑,跌宕壯觀,奇峰、怪石、雲海、飛瀑、高山平台形成天明山五絕,被譽為“浙江小黃山”。相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屯兵於此,招兵買馬,養精蓄銳,然後殺下山去,打下了大明江山,故命名為“大明山”。現在山上仍有“天子石”、“點將台”、“棋盤石”等古遺蹟可見。

一方風情

袋的布料為土製麻布,一般不需染色,作為青袋擔用時必定染成青色,袋長6尺,闊1.9尺(市尺)。家有兒女,談成戀愛,父母親即忙著張羅定親事宜。定親時,娶親方將定親禮物用青袋配擔裝好,或兩擔,或四擔。挑要用紅扁 擔,去竹釘。挑選可靠並有經驗的親友作為送禮人,送到親家門口。對方親家此時早有相應的人在門口迎候。將青袋擔接進家裡,互相恭喜,接著喝茶、喝酒、談天,喜氣洋洋。到結婚的前一天,也以同定親一樣的禮儀用青袋擔將禮物送至親家。出嫁的女兒,父母給的嫁妝里也必有一擔全新的青袋,暗喻“接代”。另外,建房上樑,樑上披以青袋一擔, 內放穀物,以祈豐收和好運;老人逝世、出殯時其棺材上也披以一擔青袋,也放進穀物,以祝死者在天之靈能得到富足。

消逝的習俗

麻布衫由本地土種麻(俗稱麻皮)加工製作。4月播種,6月收割。蒸熟、取皮、曬乾。夜間,姑娘、婦女圍在堂前,將麻皮浸潮 ,梳成絲,織成線,紡成紗。當紗積留到一定數量時,參進爐灰放鍋里煮,再洗淨、曬乾。然後裝機(土織布機)織成布,謂之“麻布”。然後量體裁衣 ,大人小孩,男女衣褲,式樣很多。做工精細的,其衣褲也顯得潔白、挺括,夏天更是涼快。麻布衫大多用作勞動服。70年代末以後,農民生活不斷提高,商店裡客布應有盡有,麻皮種植逐年減少,勞動服逐漸被客布衫代替,麻布衫“光榮退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