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台

音樂台

音樂台位於南京中山陵廣場南,建築風格為中西合璧,在利用自然環境,結合古希臘建築特點,中國江南古典園林的表現形式,巧用科學原理,布置舞台意境優美。

地理位置

音樂台,位於南京中山陵廣場南,建於1932年至1933年。音樂台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平面為半圓
形。圓中心是舞台,台後建有大壁,同北京回音壁原理相同,以匯集音浪。壁高11.3米,寬16.7 米,用水泥假石鑲面。台前有一汪月牙形蓮花池,池底有伏泉。池前是半圓形草坪,為觀眾欣賞歌 舞坐處,可容納三千觀眾。沿草坪周圍繞以水泥 迴廊,廊架上攀援著紫藤等花木,是遊人休息納涼的佳境。現音樂台有許多白鴿,可以在音樂台買飼料餵這些可愛的白鴿們。

建築格局

音樂台建築風格為中西合璧,在利用自然環境,以及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充分吸收古希臘建築特點,而在照壁、樂壇等建築物的細部處理上,則採用中國江南古典園林的表現形式。其平面布局呈半圓形,半圓形圓心處設定一座弧形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舞台及照壁。舞台長約22米,寬約13.33米,高出地面3.33 米。舞台後方為一堵混凝土照壁,仿中國傳統五山屏風樣式。照壁坐南朝北,寬約16.67米,高約11.33米,略呈圍曲,立於須彌座上。既為舞台背景,又是起到反射聲波作用,表面以水泥斬假石鑲面。照壁上部及兩側,雕刻有雲紋圖案。上部雲紋圖案之下,雕有三個龍頭,突出牆體之外。在舞台邊緣處有數道波浪形台階,階內填土以栽花草。舞台正前方有彎月狀蓮花池,池半徑為12.67米,用以匯集露天場地的雨水,池水終年不涸,有增強舞台音效的作用。舞台兩翼築有平台,上砌有鋼筋混凝土紫藤花架。舞台下辟有休息室、盥洗室和貯藏室等。

園林布局

舞台前為觀眾席。設計者巧妙利用草坪的自然起伏,設計成由高到低的半圓形觀眾席。半圓形草坪呈坡面狀,半徑約56.67米。草坪上,沿同心弧方向展開三條小徑;沿扇面坡道圓心方向建有五條寬二米的放射形走道,每條走道有45級台階。草坪被小徑和走道台階分為12塊,草坪上可容納觀眾3000餘名。
半圓形音樂台較高外緣上建有一條寬6米、長150米的紫藤花架。走道內外兩側,各有36根立柱、36個花盆、30張石凳。花架下的同一側花盆之間,有長條形石凳,供觀眾品茶休憩。在花架邊的紫藤外圍,有一條弧形水溝,上有五座小橋,為音樂台內的五條出入口。紫藤長廊呈半圓形展開,形成等距離的節奏和鏇律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