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蔥煤斑病

韭蔥一般性病害,分布較廣,發生較普遍。通常病情較輕,對生產無明顯影響。僅個別地塊或多雨年份發病較重,一定程度上影響產品質量。此病多在生育中後期發生,可為害葉片和花梗。初期在葉尖或花梗上出現近橢圓形至梭形白色小病斑,略凹陷,以後逐漸擴大成黃褐色至灰褐色紡錘形或橢圓形病斑,邊緣常具有黃色暈環。

基本信息

中文病名:韭蔥煤斑病
英文病名:LeekCladosporiumleafspot
病原類別: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Cladosporiumallii(EllisetMartin)P.M.Kirk.etJ.G.Cromptom屬半知菌蔥芽枝孢霉真菌。
分布:部分地區發生分布,以春、秋露地發生嚴重,保護地內也可發生。
危害對象:韭蔥
危害部位:此病主要為害葉片。

發病條件

植株生長不良,或生長茂密發病較重。生長期陰雨較多,或霧多露重、空氣潮濕病害發生嚴重。

形態特徵

病菌分生孢子梗暗色,從葉片病斑兩面伸出,單生或2-3根叢生,不分枝,基部略粗,暗褐色,大小為50-80μm×3-4μm。產孢細胞作合軸式延伸,單胞芽生,其上具1-3個孢痕。分生孢子暗色,圓筒形,兩端鈍圓,中間稍收縮,有1-3個橫隔膜,個別5個,單生或兩個孢子鏈生,表面粗糙,多細疵狀突起,大小為40-70μm×10.5-13.5μm。

生理特徵

菌絲生長溫度0-25℃,適宜溫度10-20℃,30℃以上停止生長。分生孢子萌發溫度0-30℃,10-20℃最適宜,空氣相對溫度100%和有自由水存在時萌發最好,相對濕度低於90%病菌不能萌發。

侵染循環

病菌以休眠菌絲及分生孢子隨病殘體越冬或越夏。韭蔥生長期隨帶菌肥料進入田間形成初侵染,發病後病部產生分生孢子隨風傳播,形成再侵染。

危害症狀

初期在葉片上出現梭形至長橢圓形灰白至灰黃色壞死小斑,邊緣具有淺黃色暈圈,潮濕時略呈水漬狀。以後發展成長梭形紅褐色至黃褐色中型壞死斑,邊緣灰白至灰黃色,幾個病斑相互連線成不規則條斑,終致葉片壞死。濕度較高時在病斑上產生紫褐至欖褐色絨狀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防治方法

1.收穫後徹底清除田間病殘植株集中妥善處理,減少越冬病菌。
2.施足底肥,氮、磷、鉀肥配合施用。合理密植,生長期加強管理,避免田間積水,防止早衰,提高寄主抗病能力。
3.發病初期進行藥劑防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